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妄论最好的生活是怎么样的生活,是一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命题,只要说些对于‘好的生活’这个主题符合的话,说来就好像也没有错误。但是,最好的生活,这样的评断,到底是谁给的标准和权利去评说“最好”,在标题里说了统御的话,最好的生活,又在开头写上通用体,我以为的最好的生活。正如之前我看到的那一篇文《最好的生活,是袋里有钱,手中有书,杯中有茶》。
笔者就来反驳一下观点。—作者自己的最好的生活
所以你可以不拜金,也不必以家财万贯为奋斗的终极目标,但你需要一定的金钱和积蓄,来保证生活的尊严,不用屈就,不用乞求,可以自由地主导人生。下引皆为原文,并未断章取义。
经济独立追求精神的面包赞成,而自由的主导人生未免想得太多。
笔者只想问,有钱就真的可以主导自己的人生吗?假说父母逼婚,你能把钱摔在妈妈面前说,我有钱不用你管,我不要结婚吗?那么你的责任心何在?这么看来,想问人生如何能自己主导?
如果说你要用钱作为壁垒和父母讨论一下,要自己做主,这样也是对的,只是这样便不算是因为钱主导人生,而是用你能够赚钱的本事来劝说父母,你有了主导自己人生的能力,这是规则吗?这是规则下的担心和忧虑。
很多时候我们拿着钱交给父母,我们觉得这是因为我们赚钱了,所以父母认可了,可是真的是因为钱才认可的吗?
不是!被认可的是能力,赚钱的能力,父母远远比我们想的更多更远,你给他的钱想要你现在的自由,可他们要你的钱同时还在担心你将来的自由,哪怕是没有了他们之后是不是依旧还在自由。
难道我们不应该好好的过好我们的人生,做好选择和决断吗?钱很重要很重要,可是对人生来说,它算是什么?可以没钱可以追求钱,偶尔却也该把钱不当回事,我们要的是能力,赚钱的能力。
对于第二个,作者提出的观点。
读书......,而应该是一辈子的坚持。
这句话,更是大错特错。
笔者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也喜欢也打算坚持看一辈子的书,可是这句话我却绝对认为它是是错误的。
三毛原名陈平(陈懋(mào)平),她曾经说的读书多了容貌自然改变......这样的话何尝不是“腹有诗书气自华”的扩展版本,这话更多的是在说,通过读书增长了见识,开拓了胸襟。
读书是一件怎样的事?是一件要看文字,要对着著书立传的书本对着读对着看的事,可是读书的最根本目标是读书吗?
一个不读书的人,就相当于主动关上了让自己变得更好的大门,成为拒绝思考、被动接受的人。
笔者原本作为一个‘读书人’并不觉得这句话多么讽刺,可是我有一个喜欢上进努力学习的闺蜜,她早就高考上一个一本学校,可是她却看不下去书本,那些国外的名著,中国的古典名著,她看不下去,说看着那么多字,就看不下去了,她有时候会很焦躁,说看不下去书怎么办?
笔者想了很久,终于抛弃了我作为‘读书人’的那一点衿贵之气,不读书又怎么样?不读书的人就是个不进步,不思考,被动接受的人了吗?不读书就不能变的更好了吗?这是谁说的装逼牛叉话?读书的人就应该骄傲了吗?那些看了无数名著的人就真的能够上一个好大学了吗?那些看了无数书的人就能养活自己了吗?那些看了无数书的人就真的把自己变得超级无敌好了吗?
而杨澜的话,看书的坚持就算是为了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同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这样的话其实很对,正确的前提是,那些看过的书,和你正在看的书,并不是你炫耀你读书的本钱,而是你能够增长知识见闻和学习的养分,并且你能将这样的养分供给到生活里,那样才不愧于你生活中的书,而作者的话真是受了播音主持教育里的行话影响了吗?下文作者的话更是没有道理可言,活像是不读书就该死。
一天两天不读书,也许看不出什么明显的变化,但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二十年不读书,这个人的气质、谈吐、思想观念,都会逐渐的暴露出他的无知和浅薄。——引自悠阁时光
读书是为了什么?笔者一再的看到这些话就想问,读书这件事是为了什么?
依旧是那些吐槽,尽管读书的我,依旧会说我现在依旧浅薄而无知,越读书越无知,越读书越浅薄,不知道作者的无知和浅薄究竟是两个怎么样的词汇,不读书就变坏这论调也是没谁了。
不读书又怎么样?不读书不代表不成长,不读书不代表不学习,不读书不代表不生活。
那些年长的人未必识字,可是年月的积累便是最好的见识经验,那些学习舞蹈和音乐的同学未必学习好,未必会读书,可是音乐的渲染的气质也哪里低过,有多少个写书的作者并没有读过多少书,通过游记写作的作者何尝少过,不读书的他们或者她们无知浅薄了吗?
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所希望的更好的生活却应该都是自己欢喜的生活。笔者不想说在我的想象里,只在自己的题目后加上“心有欢喜”,用笔者仅仅二十年的人生写一写“最好的生活”。作者讲述的是自己的心情,也是围观旁观的旁人的最好的生活。
有人喜欢平静的柴米油盐生活,那些人是喜欢养生,早睡早起身体好,喜欢锻炼和去往远方;也有人喜欢懒散无为的花天酒地灯红酒绿,整日泡在清吧,听着慢摇的爵士懒懒散散,喜欢闲暇时候在舞池跳上半天,熬夜修仙,喜欢极限运动,宅在家里无事不出门,有事少出门,喜欢一个网络连接世界,不和任何现实中的人接触过多。
对于普通人而言,温饱得到解决,便是最好的生活,偶尔买一件奢饰品,炫耀一下自己的嘚瑟便是不错的生活,他们或者她们不一定不知道读书很好,或许也并不讨厌读书学习,只是这样的普通人已经来不及,或者再没心力去努力,笔者指的是70后一代,以笔者父亲为代表的人。对于他们或者她们而言,最好的生活,是现世安稳,心有欢喜,柴米伴茶。
笔者经常把柴米油盐酱醋茶,说成柴米油盐诗酒茶,后一种描述更为适合本段描述的人,在钱财等方面小有成就的人,在现代更多的追求精神方面的欢喜,看书提升自己,旅游开阔视野,喜欢以路为马,诗酒伴茶,试图过着诗意的日子,但是这样的人很少,更多的是忙于工作忙于生活,或者在城市的繁忙,赚钱的繁忙,各种琐碎事务的繁忙中,渐渐的消减原本的诗意,但也会偶尔回想起很久之前的本心,重新回归诗意栖居的日子,但是真正诗意的生活需要的财力,却需要渐渐的减少诗意,普通人难以成为居住在瓦尔登湖的梭罗,也大部分不会成为王国维,为了一份诗意的洁净投湖自尽,大部分人活着,无论是疲倦或积极向上,是消极悲伤或开心向往着远方,一边被生活生活着,一边为了生活而生活。
在年轻人的想法里,80后更多的喜欢安定居所,90后更喜欢随意的生活,以自由为导向,追求不知名的远方。
以上的70后属于父亲样本,8090后在第一财经周刊的某个年轻人就业导向调查中有所展现,由于时间原因不去搜查,原文中大概的描述了90后对于工作的价值导向更希望于有意义有趣,实现自我价值等方面,对于买房的需求也有但是相对占比小。
对于最好的生活,样本过多无以比较和勘测,最大的实话只有一句,不会被人说是错话的万金油话。
最好的生活,在好好努力的未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