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毕业实习那会,因为租住的房子周围新盖了大片高楼,所以本来采光就不怎么好的房间,这下就彻底被黑暗包围。哪怕是在白天,只要不开灯,和晚上没有什么区别。
虽然同在一个房间的其他人,就这个采光和手机信号问题,和房东进行了长时间的交流,但是已经在这个地方培养了势力的房东,根本不理会我们这些学生的要求。更过分的是,他还特意在大门处张贴了通知,所有在他这里租房的人,要是想让手机有信号,顺利上网,必须额外支付三百元的信号费。
这当然不是一个合理的要求,可是它对于那些有对象需要陪伴的人,却有着相当的杀伤力。他们和房东经过三个月的交涉,已经没有了缓存的余地,再加上身在其他城市的女伴要求,他们最终只能妥协,用每个月三百元的费用换来了信号满格。
我那时因为朋友数量不多,一些好友也只会在周末时联系,所以没信号也觉得没什么影响。
但是除了实习工作之外,每个人都要面对更加漫长的深夜,这是一个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不过那时我的想法也简单,没事做就找点书看。纸质书搬运麻烦就看电子书,反正也费不了多少电。
也就是在那样一个几乎断绝所有外界联系的房间,我将有所耳闻的书籍一扫而空。
当时的我就觉得,这下自己的阅读经历也算是丰富了,一般的书籍根本没有兴趣。直到我听到了那样一段话:
师父说,有一种草药叫做烟花醉,能够解寒毒。
但服用此草后,会陷入梦境,难以自拔。
后来我想起当年相遇的那天,或许我服的就是烟花醉:千山万水,兜兜转转追寻一个人,到头来,发觉原是一场梦。
听故事的人,有时愚钝得很,不知自己可能就在故事里。
寻人的人,跋山涉水,往往不会留意,这一路风尘里,另一段落寞追随的足音。
我这才发觉,除了好友推荐的类型外,在这世上仍有另外一种类型存在,书中的那些人喝着烫喉的酒,说着伪装的话,也找寻着记忆中的那个她。
也就是在那个天空开始落下冬季第一片雪花的时候,我突然有了想写一本书的冲动。关于寻找,关于拯救。
2
我曾经对于自己这种冲动进行过复盘,反思为什么想写一个皆大欢喜的故事而不是悲剧。
从幼儿园破旧的围墙,一直反思到了高中新修建的教学楼。从那个和女生说话就会脸红的同桌,到分分合合一个学期的同学情侣。终于在那个充满毕业愁绪的车站,校门口,找到了答案。
我想要创作的拯救故事,看上去拯救的是那些深陷情网的主角们,实际上拯救的是自己,是想要给自己这样平凡但不普通的人生经历留下一些记录。
一个人总要失去些什么,才会懂得拥有的珍贵。想要得到的东西,也不过是过去人生经历结成的果。
为了实现这个听起来宏大的故事,我在毕业后,没有立即寻找工作,而是在写不出来就是失败者这样的信念下,一头扎进了网络创作大军中。
没有足够的经验积累,就算是再有热情,结果可想而知。
当我看着自己熬夜写出来的稿件换来的是被编辑的沉默时,我一下子失去了耐心,觉得自己根本不适合走写故事这条路。
当然,这其实不算最惨的,有一次,因为投出去的稿件很久都没有得到回复。我还特意在一个下午茶的时间和他沟通,询问自己稿件的相关信息。
那个编辑直到半夜才给我回了三个字:未通过。
后来我也就稿件中的相关东西和编辑进行了很长时间的沟通,因为得不到回应,也就放弃了。
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原来一块上学的同学给我打来电话,说,要是不想去其他地方,可以到他们公司上班,就当是缓解经济上的压力。
我看着那个只有九十五元钱的银行卡余额,将打印出来的稿件丢进了垃圾桶。
别做梦了,没有人会喜欢你的文章的。这是那个时间我的复盘。
去上班时,我专门去了附近一家新开的服装店,在里面挑选了新衣服。付了钱出门时,我看着镜子里面那个有些陌生的自己,笑了笑,以后的路要一个人走了,我没有办法给你一个好的结局。
3
回想自己读书那会,虽然不能说是成绩优异,一般的难题讲解只要听上一遍,我也可以快速找到其他的解题思路。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天赋,但是它对于一项工作的胜任,有着极大的便利性。
任何一种工作,都是开始的时候非常难,适应一段时间后,也就只剩下小学水平。
我可能就是依靠着这种不起眼的天赋,只学习了三天,就把本职工作全部拿下来了。这让我高兴了很长一段时间。新公司的淘汰率很高,我能够在其他人质疑中坚持到现在,真的很感谢这个能力。
后来,随着公司的各个部门人员固定,项目等也有了流程化的研发,我空闲的时间多了起来。一天只需要花费三四个小时,就可以完成本职工作,其他的时间我都用来学习其他部门的相关内容。
也就是在那个阶段,原来一直喜欢的听书栏目《罗辑思维》,开始站在知识付费的时代风口,我看到了很多有关心理健康、家庭教育、个人成长、职业技能等的训练营。我也觉得自己有了新方向。
训教新兵团对抗恶龙的孩子已经长大,安排王子拯救公主的轮船刚刚启航。
就算现在的我仍然不知道该用怎样的剧情去赢得更多读者的喜欢,我始终明白,哪怕这一次有更多的拒稿,这艘携带拯救之心的飞船不会抛锚。
它是我过去几十年未了的一段心事,我不想让后来的自己后悔。
4
我过去听过一段时间产品课,那时我就有个疑问,为什么优秀的产品经理那么多,能够做出来的好产品那么少?就算是好产品,为什么也会随着时间变成平庸的东西?
我觉得自己在张小龙的微信公开课中找到了那个答案,也找到了自己重新写拯救故事的答案。它就是——原动力。
张小龙做出微信的原动力是因为他坚持做一个好的、与时俱进的工具,并且能够让创造者体现价值。
我之所以继续未完成的拯救故事,是因为想要借助故事中的主人公去拯救过去的那个自己。
每个人都有做事的初心,而它能够带给我们的力量,是无尽的。
就算有一百个人同时做一样的事,付出相同的时间精力,因为每个人的初心不一样,带来的结果也一定有天壤之别。
如果我们想要做好一件事,我觉得就应该找到那个让我们不会放弃的原动力。只要它存在,不管遇到怎样的难题,我们一定会坚持下去,直到希望出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