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间值得多一处
在书架间穿梭时,恍惚回到了毕业前某段时间,睁眼就去常守的位置,有课程便离开。
这里给人的惊艳,绝不止它呈现出独特的设计感。从门厅进来,映入眼帘的是硕大的大厅、错落有序的书架、星星点点的阅读灯,纵然已多次在网上看过它的照片,置身其中仍然惊叹不已。
整个场馆共四层,除负一楼外三层楼。外体是错落书柜与阅读区交错,视野上看来不仅层。一楼是“领读区”,两排书柜在A区入口处庄严地站立,“领读区”似乎没有按藏书类别进行区分,旁边一对老伴隐隐说道,有文学、有历史;二楼是“文学区”,从亚洲文学、欧洲文学到新代文学,很容易便能在其中找到加缪、村上春树、鲁迅等的全套作品,不怕没书看,只怕挑花眼;三楼是“艺术区”,有音乐、雕塑、绘画,是我的盲区,大概也是大部分读者的盲区,所以书架前驻足的人相对较少。
场馆内体与普通图书馆差异不大,书架按普通藏书类别分类,每排书架两侧皆有椅櫈供读者就坐。内体的特色在于楼梯,旋转又错落,是读者拍照打卡的好场所。
(二)世间百态浓缩处
图书馆之于书店最大的不同便是对读者的友好:书店鲜少有免费的阅读区,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设置的读书区都是消费区,不点茶水是不允许入座的,钟书阁、九方的免费阅读区相较于书店的大小又显得过于不足。纵然图书馆的位置亦有限,但无论是省图还是这天府人文艺术图书馆,下午四点总能找着空闲的位置。
位置多便能看到更多类型的读者姿态。沙发区相互依靠假寐的情侣、埋头苦做笔记的学生、各自沉浸阅读的一家人…
场馆说大也并不大,十分钟便走马观花了一遍。竟然觅得良处,当然要收入“麾下”了。我赶紧拿出身份证注册了图书证,今天起也算是一枚拥有身份的书友了。看着屏幕“成功”字样,甚至觉得已经实现了“家里藏书万册”的目标——毕竟这里空间大,离家开车也就十几分钟,可以说是“后宫共享的书架”。高兴之后便去挑书了。回想以前在书店挑书,必须依时间挑厚度、难度皆适宜的书籍,如今终于不再担心,看不完大不了借回家接着看。内心欣喜若狂,眉眼之间藏不住笑意。
(三)自省自强练就处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陷身书海里,不想看书的人也会随大流选一两册书,寻个地方静静阅读。这便是“读书氛围”,如果对于一个组织便需要良好的“文化氛围”。不记得在哪本书里看过,如果想让不愿读书的人看书,在家里各个角落都放上书,让其不得不看书,久而久之便就习惯了。
来图书馆的人,有为纯粹打卡而来,但更多的是为氛围而来。旁边四五个小朋友组队而来,看会儿漫画书看会儿平板,间或开开小差聊聊天,一天下来总归又学了些什么进大脑。对面高中模样的小女生,翻阅着一本厚度可吓走人的书,当她走时才看见封面是《悲惨世界》。
在这里,看别人可自省,看书可自强。
爱上一处,就十分钟的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