砌下梨花一堆雪
——咏初冬古诗词赏析(二)
王传学
初冬时候天气更冷了一些,寄诗给远方的朋友,互相问候,是一件温暖的事情。唐代诗人白居易初冬早起,感受到天冷地寒,想起了好朋友刘禹锡,于是写下了《初冬早起寄梦得》这首诗,寄给远在苏州的朋友:
起戴乌纱帽,行披白布裘。
炉温先暖酒,手冷未梳头。
早起烟霜白,初寒鸟雀愁。
诗成遣谁和,还是寄苏州。
梦得:即唐代文学家刘禹锡,“梦得”是他的字。时在苏州任刺史。
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怀念友人诗。唐大和五年(公元831年),裴度罢知政事,刘禹锡也被外放,任苏州刺史。白居易与刘禹锡是知交好友,此诗即作于这一时期。
首联“起戴乌纱帽,行披白布裘”,诗人清早起身戴上乌纱帽,披上白皮衣。这两句表面上看是写“早起”,实际上是写“日常无人知晓”。多少人为了生活,不停奔波劳碌,这是大多数人的日常,许多艰辛只有自己知道。当一个人太累了的时候,就想找个人聊聊天,谈谈生活的不易。
颔联“炉温先暖酒,手冷未梳头”,炉火燃烧着,不妨先去温一下酒;手被冻僵了,尚未来得及梳理头发。这两句表面上看是写“人寒”,实际上是写“美酒无人对饮”。当你知道“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寂寞之后,你就能明白有些酒,自己怎么喝也喝不出那个味道来。
颈联“早起烟霜白,初寒鸟雀愁”,早上起床,门前一望,只见烟霜白茫茫一片;初冬寒意,阵阵袭来,只见鸟雀各自栖息枝头生愁。这两句表面上看是写“景寒”,实际上是写“美景无人共赏”。
尾联“诗成遣谁和,还是寄苏州”,诗歌写成,遣给谁来相和一首呢?想来想去,还是寄给担任苏州刺史的你吧。这两句表面上看是写“忆友”,实际上是写“知己之间的惺惺相惜”。
同样曾是意气少年,归来却已白发苍苍。多少壮志凌云,都在时光中渐渐消磨。与其说写给被贬的诗友,不如说是写给自己的,青春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好多心思,看上去早已烟消云散,风淡云轻。
至此,我们才明白,“日常无人知晓”“美酒无人对饮”“美景无人共赏”,都不过是为了表达“知己之间的惺惺相惜”。
刘禹锡接到好友白居易寄来的诗作,深感好友的挂念,于是写下《酬乐天初冬早寒见寄》回赠,表达自己对好友的关切与思念:
乍起衣犹冷,微吟帽半欹。
霜凝南屋瓦,鸡唱后园枝。
洛水碧云晓,吴宫黄叶时。
两传千里意,书札不如诗。
首联“乍起衣犹冷,微吟帽半欹”,刘禹锡的回赠诗,也是从日常起居写起。刚起床时衣裳还是冷的,帽子也戴歪了。像拉家常,显得非常亲切自然。
接下来两联写江南初冬的景色。虽然是江南,屋上的瓦已经有霜,早鸡在院子里叫唤。你那边一定是天气蓝湛湛的,我这边到处都是黄叶。“洛水碧云晓,吴宫黄叶时”二句,与杜甫“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春日忆李白》)有异曲同工之妙。我们虽然不在同一个地方,却都能面对着这碧云黄叶,欣赏这美丽的初冬景色。
“两传千里意,书札不如诗”,诗人最后说:我们两个千里写信,与其写长篇大论,不如你和我的这些小诗。倒不是说书札和信不好,只是因为虚词太多。而诗是心灵的密码,不懂的如同门外汉,懂的人心领神会,意味无穷。
这是两个年近60岁的老年官人,虽然是作诗,写的却是极其细腻和琐碎的身边事。仿佛对方是自己的镜子,你在做什么?我在做什么?当诗作拿到手上的时候,却发现何其亲密温暖和近似。想必两位老人家,在初冬的霜寒里,因为知己之暖,而从内心笑到了胡须微动吧。
白居易和刘禹锡中年以后的感情,深醇如酒,后味绵长。两个人流传下来的诗词应和之作都多达100多首。而且两个人都相对的高寿。
这正是友谊和知己的力量,因为你在世上,所以我愿意多活几年,只为互相能感知存在。
晚唐诗人杜牧因刚直敢言,屡次进谏,多次被流放。会昌二年(公元842年),杜牧四十岁时,受当时宰相李德裕的排挤,被外放为黄州刺史,其后又转池州、睦州等地。他的《初冬夜饮》,深切表达了此时的心境:
淮阳多病偶求欢,客袖侵霜与烛盘。
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栏干?
此诗可能作于睦州。
首句“淮阳多病偶求欢”,“淮阳”,指西汉名臣汲黯,他因刚直敢言,屡次切谏,数被外放。在出任东海太守时,虽卧病不视事,而能大治。后又拜为淮阳太守。他流着泪对汉武帝说:“臣尝有 狗马之心,今病,力不能任郡事”(《汉书·汲黯传》),要求留在京师,但遭拒绝。诗人以汲黯自比,正是暗示自己由于耿介直言而被排挤出京的。
“偶求欢”的“欢”,指代酒,暗点诗题“饮”字,表明诗人愁思郁积,难以排遣,今夜只能借酒浇愁,以求得片刻慰藉。这一句语意沉痛而措辞委婉。
第二句“客袖侵霜与烛盘”,进一步抒写做客他乡的失意情怀。天寒岁暮,秉烛独饮,吊影自伤,愤悱无告,更觉寂寞悲凉。“客袖”已见乡思之切,“侵霜”中“霜”字 一语双关,既有风霜、风尘之意,也有彰显诗人孤寒心境的作用,再加上“侵”更增流徙之苦,只此四字,概括了多年来的游宦生涯,饱含了多少辛酸!“烛盘”,则关合题面中的“夜饮”。寥寥七字,勾勒出一个在烛光下自斟自饮、幽独苦闷的诗人形象。
上两句写室内饮酒,第三句忽然插入写景“砌下梨花一堆雪”,是颇具匠心的。看来诗人独斟独饮,并不能释忧解愁。于是他罢酒辍饮,凭栏而立,但见朔风阵阵,暮雪纷纷,那阶下积雪像是堆簇着的洁白的梨花。这里看似纯写景色,实则因景生情,寓情于景,包孕极为丰富。
诗人烛下独饮,本已孤凄不堪,现在茫茫夜雪更加深了他身世茫茫之感,他不禁想到明年此时又不知身在何处!“明年谁此凭栏杆?”这一问,凝聚着诗人流转无定的困苦、思念故园的情思、仕途不遇的愤慨、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的隐痛,是很能发人深思的。
此诗首句用典,点明独酌的原因,透露出情思的抑郁,有笼盖全篇的作用。次句承上实写夜饮,在叙事中进一步烘托忧伤凄惋的情怀。第三句一笔宕开,用写景衬垫一下,不仅使全诗顿生波澜,也使第四句的慨叹更其沉重有力。妙在最后又以问语出之,与前面三个陈述句相映照,更觉音情顿挫,唱叹有致,使结尾有如“撞钟”, 清音不绝。
明代学者胡震亨说:“牧之诗含思悲凄,流情感慨, 抑扬顿挫之节,尤其所长。”品味此诗,庶几如此。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