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神经症是老师依据自己多年实践经验总结出来的一类心理问题。按照许又新教授神经症与正常心理判断的评分标准,对精神痛苦程度和社会功能的评定,至少要考虑近3个月的情况,时间太短不可靠。有些求助者,精神痛苦程度很重或社会功能几乎丧失,分值在3分以上,甚至达到6分,但持续时间不足3个月,诊断为可疑神经症或神经症都不合适,老师把它们命名为类神经症。
简单来说,类神经症指的是内心有冲突但心理依然正常的来访者。这类来访者的典型认知是知道,典型行为是做不到,典型情绪表现为焦虑、抑郁、强迫。症状原因是某种基本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对这类求助者,基本咨询思路是帮助求助者认清自己的需要,教会求助者由表达负性情绪代之以正面表达自己诉求。理论依据主要是动力学观点,由于压抑等自我防御机制,多数求助者其实都不能够确切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只能以抱怨、发脾气等方式来变相表达自己的诉求。咨询策略,主要是依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帮助求助者寻找出自己未被满足的需求,并正面表达、正常满足,从而达到化解冲突、消除症状的目的。
头一次养出花儿来在各种心理问题产生原因中,安全感缺乏是个重要相关因素。安全感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妈妈腹中的胎儿安全感是百分之百的,孩子从出生那刻起,随着与现实世界的迎面相对,安全感呈下降趋势,所以安全感是一种只能维护、无法逆转的品质。孩子生下来后,其安全感高低主要取决于妈妈自身品性,和妈妈的养育方式有关。妈妈情绪稳定平和、积极乐观,就能很好地维护孩子的安全感,妈妈情绪稳定是维护孩子安全感的最好方式。
三到五岁时安全感基本定型。一个人一生中能做多大事,主要取决于胆量,取决于有没有勇气去不停尝试,而不是其具备的知识、能力,胆量的大小,主要是由安全感多寡决定的。
生活中,大部分妈妈在带孩子时,往往控制不住对孩子各种担心,岂不知无谓的担心却是对孩子的诅咒。
孩子安全感维护过程中,妈妈的榜样力量要远远大于语言引导,所谓言传不如身教。比方说孩子看见某个东西害怕,妈妈能保持镇静,带孩子慢慢弄清楚那个东西,化解孩子的恐惧,远远比把孩子抱在怀里安慰“不怕不怕”能更有效维护孩子的安全感。事实上就影响力来说,妈妈抱孩子的行为远远大于妈妈的语言安慰,妈妈的行为不仅没有维护孩子的安全感,恰恰相反,传递给孩子的是一种不安全的心理暗示,反而损伤了孩子的安全感。
孩子心中没有完美只有独特,所以一个好的妈妈能做到很好的保持维护孩子的独特性,保持维护好孩子的安全感。具体方法,关键要做好“三pei”——耐心陪伴,用爱陪护,和正确培养。建设安全感的最有效途径,是发展良好人际关系,良好人际关系是维护安全感的重要基础。具体到孩子,关系大于教育,教育是引导而不是教训。陪伴孩子成长过程中,爸爸妈妈最好让期望比孩子的成长慢一点,让孩子按其自身节奏自然成长。另外稳定是一个家庭健康存在最重要的因素,人要先有能力照护好自己,才有能力去照护别人,照护维持家庭的稳定。家庭温暖是最有效的治疗,亲情的力量是心理治疗最有效的支撑。
安全感多寡也能从一个人的行为上表现出来,最简单的,心理位置决定空间位置,一个人能在空间位置中自由自在毫无拘束,是安全感充足的表现。
关于安全感缺乏导致心理问题,有个基本逻辑线,安全感缺乏会导致自卑(向求助者提及时最好用自信心不足代替明显贬义色彩的自卑),自卑会产生代偿行为——苛求完美,苛求完美过程中,会出现三种结果:1.行为动机受损,会出现逃避,导致抑郁;2.行为一再重复,会导致强迫(强迫就是知道不应该但不得不如此);3.求完美不得,走向虚幻,会导致精神障碍。以上三种情况,都以焦虑为基础情绪。
焦虑、抑郁、强迫是性质相同程度不同的三种症状,焦虑是向外施力,抑郁是向内,处理焦虑可以用情绪记录法,通过打分观察自己焦虑动态变化。打分过程中把“自我”分为观察自我(解决问题)与体验自我(体验问题),也有很好的转移注意力缓解焦虑的作用。
焦虑处理不当,会加重到抑郁,而抑郁的处理,是先转化成焦虑(比如可以通过故意激怒方式),再进行处理。相当于处理“痛苦”,原则是化“苦”为“痛”,“苦”是异常心理反应,能让人对其适应而导致问题,“痛”是正常心理反应,人不会对“痛”适应。抑郁从生理原因分析,是五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水平降低的结果,可以通过晒太阳、运动等方式提高这些神经递质水平。
难得,再来一个心理咨询思路与技术:
1.习惯心理学头脑,比方说针对“饿”这种症状,心理学解决方法是陪其度过“饿”这个过程,度过去就是问题解决,而不是让其通过吃东西来直接解决“饿”这个问题。意思是针对心理问题要“就虚不就实”,问题不是真实存在的,是认为它是问题才成为问题的。
2.类神经症问题的解决原则,是帮助求助者跳出时空看问题,症状来自于强迫性重复,表现在时间维度——刻舟求剑,空间维度——缘木求鱼,跳出时空就能跳出问题看问题,打破重复。问题都是过度关注出来的,盯着问题看只会让问题越来越大,不过度关注就没有问题,比如自我预言实现、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等,反面看都是过度关注的例证。
3.生理疾病是自己身体难受,心理疾病是看着别人难受、让别人难受,心理咨询不是改变人,而是改变人的自知,帮助其思维合理化,才能保持心理健康,而合理就是能接受不确定性。
4.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程度、精神面貌、外显行为,是其本我、自我、超我三种力量博弈的结果,三种力量失衡,就会导致心理问题、异常行为。心理咨询,就是帮助求助者恢复三种力量的平衡状态。心理咨询的终极目标,是帮助求助者“是其所是”。
5.微创伤相当于挫折,产生的痛苦能促进人心理成长,任何痛苦都是有价值的,都会带来心理成长契机,因为心理的成长,总是在挫折痛苦中进行的。处理创伤要有“完形”概念,帮助求助者完成创伤、痛苦、痛苦修复的完整阶段,很多心理问题的产生,就是因为创伤事件未顺利结束,成为未完成事件,求助者心理始终停留在事件某个阶段,问题没得到解决,心理也得不到成长。
6.心理问题的解决,是在咨询师的指导下设置具体目标,朝目标努力去坚持做一件事。目标很重要,一般来说,有问题的人目标不明确,没问题的人目标明确。所以心理咨询,任何技术与方法最终都要体现在行动上,有行动才能有改变。一切心理问题都表现有人际关系问题,关系是一个系统,有一方改变,就能带动整个系统发生改变。
7.咨询过程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症状而不是针对人。一切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是把别人当自己,解决的方法是学会共情,利用共情换位思考,通过把自己当别人理解别人,接受自己不能接受的,最后做到把自己当自己、把别人当别人的正常状态,共情☞理解☞合理化☞接受。
8.后现代咨询提问技术:例外提问,包括三点——问例外,问没有问题的部分,问问题之外的部分。提问尽量往好的方向指引,积极关注,也是通过提问让其发现自己的问题。比方说问“谁最感激你”,是挖掘求助者资源,寻找其支持力量。问“你能为别人付出什么”,是挖掘求助者自身力量与价值感,也是帮助其进行意识扩大性自我探索。问其自己曾经最自豪的一件事,是挖掘求助者潜力,建设自信。具体提问技术有刻度提问,比如给自己能力打分;奇迹提问,比如问假如问题已经解决而不自知,会如何知道问题已经解决;未来视角提问,比如让求助者想象未来的自己给现在的自己写一封信,想象要具体,让其跳出问题看问题。提问时的引导很重要。
十大技术之系统脱敏技术,理论基础——交互抑制,逐级利用放松对抗紧张,最后达到消除症状的目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