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尼多斯狮子
土耳其 公元前370年-350年
走进大中庭,游客的目光都会落在这座石狮子上,它由大理石雕刻而成,重达7吨,发现于土耳其西南部地区的一个古代陵墓,建造年代约公元前370年-350年。
这头狮子的眼睛最初是用玻璃镶嵌在里面的。
从公元前4000年开始,狮子在远古近东地区就是万兽之王,也是古人雕塑作品中的重点对象。
初期的雕刻作品代表了狮子的权威和严肃,它们看起来泰然自若,像放大版的猫,如这尊庄严的“尼多斯的狮子”,这种表现形式在古埃及时期盛行,后又在希腊时期流行。
后来狮子的形象彻底改变了,艺术家们抓住了这个生物凶猛残忍的一面,所以狮子雕刻作品大多是张开血盆大口咆哮着。
二、大中庭“玻璃穹顶”
这个玻璃穹顶是欧洲最大的有顶广场,大中庭中间这个圆柱形建筑是当年的阅览室,将近30年的时间,马克思频繁光顾这里,为撰写《资本论》收集资料,狄更斯、列宁、甘地、泰戈尔、萧伯纳、孙中山等名人都曾是阅览室的常客。
三、圆柱形阅览室
阅览室高达32米,四壁被两三层楼高的书架所包围,让走进的观者感受到无形压力,敛声静气。
若干年前,中国小学教材中有一篇课文,讲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经年累月地阅读、写作,在坚硬的水泥地上磨出了两个脚印,让来此的中国人忍不住凭吊一番,出现了争相寻找和围观大英博物馆马克思固定座位的场景,据说戈尔巴乔夫访英时也曾问及此事,可见“马克思脚印”之说来自前苏联。
当年马克思坐过的座位(照片来自博物馆的参观指南)
大概是问的人多了,博物馆在阅览室里特设一块提示看板,上写:“当年马克思常在L、M、N、O、P行就座,因那里靠近参考书架”。
实地一瞧,脚印是有的,但细想一下,哑然失笑,既然座位都无法固定一处,脚印的归属其实很难确定
1897至1898年,孙中山在伦敦蒙难获救后,曾在这个阅览室研究当时英国制度、经济、政治、社会状况,深受启发,回国后提出”民生主义“的理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