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这座城市的第三年。这一刻,我意识到2019要装进回忆了。亲爱的,新年好。
——写给2019年的自己
其实我一直都是个心态不好的人。担心鱼尾纹一点点加深,害怕遮瑕遮不住眼袋和泪勾,焦虑于皮肤一点一点变粗糙,每天洗漱完照镜子要比洗漱时间长,化妆比照镜子时间长。在变老这件事上,我似乎比别人多了那么几分恐惧。是在恐惧变老,还是在恐惧时间流走呢。
前段时间,朋友圈2017和2019对比图炒的火热,有人晒出了自己的照片,证明美图技术的突飞猛进。有人晒出了结婚照,从一个人变成了两个人。有人晒出了孩子,从两个人变成了一家人。按照这种晒图模式,我实在想不出这两年自己有什么变化。
2017年,是我来到这座城市的第一年。第一次那么努力的找工作,第一次见识这个冰冷的城市上班高峰期的热潮,第一次觉得自己那么渺小。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它给不了我一丁点的安全感,甚至透着一点对这座城市的恐惧与不安。
2019年,是我来到这个城市的第三年。在这座缺少人情味儿的城市,依然没有安全感,却褪去了两年前的那几分恐惧。
2017到2019,我所能想到的变化,就是从一个内心对周遭一切陌生事物充满恐惧的姑娘活成了现在名副其实的女汉子,仅此而已。
回想这一年,如果生活看得见颜色,那我所经历的一定是一道彩虹。
一次通话,由于自己的英文水平太差而沟通困难备受打击。于是立下flag要重新学英文,并年初斥巨资报名了英语培训班。接下来就是每天除了上班还要上课的日子。六点下班拔腿就跑去赶公交只为上两个小时英语课。下课回到家已经是晚上十点,拖着疲惫的身体,却有种风雨无阻的动力。
曾经周末把大把的时间浪费在床上,宅在屋里是我唯一喜欢的事。而今年,舍不得浪费每一个周末,每个周末都要去上课,甚至一天要在不同的地方上课。疲惫的同时,我竟然喜欢上了这种赶场子上课的日子。那是一种从未有过的充实与踏实。
朋友问我:你一个女孩子为什么要这么拼,最终不还是找个人嫁了。我说,我不只是女孩子,更是女汉子,女汉子要自己努力创造渴望的生活。
忙忙碌碌,半年的时间竟不知不觉从指尖溜走。直到九月底,得到了消息,培训班倒闭跑路了。开了二十多年的老牌英语机构说跑路就跑路,开始都有点不相信,可是看了微信群每天漫天的消息以及各种电视媒体的新闻、经历了去法院去派出所,最终不得不接受这样一个事实:课不能上了,但是学费却无处追讨。
习惯了上班加上课的忙碌,突然闲下来,我竟然有点发慌有些焦虑。这种焦虑来自于晚上下班后不知道该做什么,来自于周末清晨醒来不知道这一天该如何有意义的度过。那也是我第一次意思到没有目标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
彩虹没有黑色,但是花钱买教育被骗的经历没有比用黑色形容更贴切的。
只上了七个月的课,但是不得不承认我的收获远远高出七个月时间所带来的价值。英文的提升是本身的价值,而这七个月给自己带来的改变更多的是性格和视野。
从小到大,都被称为宅女,休息时间从不喜欢出门,不喜欢和别人接触。直到今年不得不利用周末时间去上课。从逐渐习惯周末走出去到喜欢上周末走出去。当走出去,我才发现外边的世界比自己巴掌大地方的生活更精彩,更有意义。接触到不同的人,才发现每个人都在不同方面有他们所擅长的东西,每个人都可以是我们的老师。
曾和七岁小朋友一起上过一节课,小朋友新奇的想法、活跃的思维和善于表达让我心生敬佩。认识了比我年长很多的朋友,他对生活的感悟和认知,每句话都值得我去思考。了解了我的一位老师,发现“情怀”这个词是真实存在的。经过和一位外教讨论对一个人去看电影这件事的看法,喜欢上了自己去看电影,从此不再会因为没有人陪而错过一部精彩的电影。
生活中很多事是没有办法用金钱衡量的,但其产生的价值,并不会因此而磨灭。
这一年,也实现了承诺自己已久的旅行。我发现我对一座城市的恐惧感大都来自于自己赶不上这个城市的快节奏。然而初到这个国度,陌生的城市,却并没有陌生的恐惧。也可能是因为这个国家有很多的华人也有很多的中国游客,所以当地很多人多多少少会说一点中文,在异乡听到异国人讲中文给了我一点点的亲切感。
行程的最后一天,在语言不通的情况下,自己一个人打车去了三个地方。从公园到商场,从商场到博物馆。下午要回酒店的时候,打车打到第七个才打到回酒店的车。第一个司机因为没有办法沟通,被拒绝了。第二个司机因为路程比较远,也拒绝了。接下的司机大多是因为路程较远或者语言不通,我用地图也讲不清楚自己要去的地方而拒绝,以至于停下来的每一个出租车,我都要问下司机是不是会说中文或者英文。直到第七个出租车,停下来的车是我很喜欢的玫红色taxi,锃亮的车窗里,看到司机是一位肤色黝黑满脸布满皱纹的瘦瘦小小的老头儿。他说了很长的一句话,我只听懂了“你好”。然后我把手机地图给他看,从他的表情和手势能看出他知道我要去的地方,但是又说了很长的一句话,好像在问我什么,我完全听不懂。我问他可不可以说中文,他摇头皱眉表示听不懂我在说什么。我又问他会不会说英文,他用蹩脚的发音告诉我“A little”。我很惊讶,终于可以用语言沟通了。在车上,路过一个比较繁华的市场,司机用不标准的发音告诉我“Market,Market”,脸上泛出的微笑,让我竟感受到一丝的温暖。
有句话说人生最好的旅行,就是你在一个陌生的地方,发现一种久违的感动。此刻最美好的旅行,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感受到一丝的温暖一丝的人情味儿。
和朋友讲了自己打车的经历,他说你自己在一个陌生的国家打车,而且语言不通,你不害怕么。我说:女汉子什么事都可以自己做,哪有什么害怕的。
从小到大,我都是个好孩子。上学听老师的话,在家听父母的话。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听着这样一句话长大的:别人家的孩子考了全校第一名,别人家的孩子找了一份多么好的工作,别人家孩子有什么样的成就。就这样,我们努力的把自己活成别人家的孩子。我一直错误的以为好孩子的努力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直到最近我意识到这个问题:我是在满足自己的期待。
十一月底,连续高烧了五天,高烧到四十多度。高烧的前三天我还在每天上班,喝了退烧药依然高烧不退,却像个没事儿人似的端坐在办公桌前。直到第四天,高烧不退加上咳嗽不止,我终于扛不住了,回家直奔医院。吹的最多的牛就是“我是女汉子,我是机器人,打不到的那种”,这次就这样被高烧不退打败了。记忆中,高烧到四十多度已经是十五年前的事了。
其实并不是忙到生病都不能休息,而是从自己内心,不想承认自己生病了,不想停下来,不想给自己一个矫情的理由。工作也并不是只有我可以做,而是我该做的工作,我想要自己完成,并且不受任何影响的完成的完美无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把工作看得比任何事都重要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最想做好的一件事变成工作了。
曾经看到一份我工作中最常用的报价单,来自我认为很优秀很成功的人。打开报价单的时候,我甚至惊呆了:给出的方案以及备选方案按顺序排列的整整齐齐,每一个方案的报价以及涉及到的增值服务及费用都写的清清楚楚,就连文本中出现的时间表达,都改写为商务文本中最常用的24小时制的格式。细读其中的表述,严谨到无可挑剔。我点了收藏,每次做重要报价的时候,都会点开看一下。
优秀的人之所以优秀是因为他们会把每一件小事做到极致。而我的压力和动力来自自己并不够优秀,却依然想把每件小事做好,这不是别人对我的期待,而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
前几天的一个晚上和老妈视频,被老妈催婚了。记得在四年前因为老妈没有经过我同意就把电话告诉了别人而大吵一架,吵完妈妈哭了说以后再也不管了。从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妈真的不再谈论这个话题。后来也只是偶尔聊一下,或者互相表达一下自己的想法,我还经常给我妈灌输不打算结婚的想法,氛围也很轻松。直到前几天晚上,再次聊到这个话题,我说了很多不想结婚的原因,说完我看到我妈抹眼泪了,然后挂掉了电话。我妈说如果不结婚,我会是她一辈子的心病,一辈子的心理负担。躺在床上。我失眠了,哽咽了。我以为我们长大了,父母就不再为我们操心了,而那句一辈子的心理负担,是我所不能承受的,更是妈妈不应该承受的。
生病的那段时间,在家待了一星期。我妈腿脚不利索,但是每天我还没起床的时候,她已经把饭做好了。等我起床的时候,我妈就把饭端到床头小桌子上。吃完饭她会把水倒好,把药放好。她去药店买药,跟店员说:我孩子发烧了,要一盒退烧药。店员问她,孩子多大了。她自己有点不好意思的笑了,说孩子快三十岁了。我妈告诉我的时候,我也笑了。但是笑声背后,更多是一种心酸。我以为我长大了,但在妈妈心里,我们无论多大,都永远是个孩子。我以为我长大了,但是在生病的时候,我首先想到的还是回家——有妈妈的地方,就是家。
离开家的时候,我妈和我爸都说,要好好吃饭,照顾好自己,别只想着工作。而我在想,我努力的意义,不只是创造自己的生活,更应该支撑起爸妈的生活。
有人说生存和生活只差一个精致。曾经我和同学讨论过生存和生活。吃饱穿暖即生存,生活呢,我所理解的生活是生存的奢侈品,是我们每个人在物质和精神上追求的东西。其实在北京这个地方,只要肯付出一些劳动,生存很容易。而生活呢,应该是每一个北漂的梦想吧:不需要和别人合租挤在一个狭小的屋子面对数不清的鸡毛蒜皮,不需要在零下十度的晚上等公交半个小时节省个打车费,不需要在买喜欢的东西前先看价签。
我们之所以努力,无非就是想多一分精致,把现在的生存过成生活。
我是一个非常没有自信的人,总认为自己不够好。蔡康永在书中写到:从小藏在脑海中的那个“理想的我”,如果迫使我们永远觉得自己不够好,那我们就会同时受到鞭策与自责,鞭策使我们一直努力,自责则终于演化为自卑。其实无论是鞭策亦或是自责,我都在努力活成“理想的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