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浅议物质与精神

浅议物质与精神

作者: 李玥琪 | 来源:发表于2017-12-14 22:30 被阅读0次

余秋雨曾在《垂钓》中说:“物质与精神,好比一胖一瘦,谁也不能被取代,谁缺了彼此都不完整。”无物质即无存在,无精神即无追求,而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更是千古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所刻苦钻研的话题。今日,请允我浅议。

物质,乃是精神的载体。若人以不变观之,世间万物,除去生灵,皆是死的,只有人是活的。然人却将精神思想浇灌于万物之上,使万物皆有灵,皆在人的脑海里焕发出别样生机。譬如词人的暖玉生烟,草木含情,皆以形似神,以形寓神,打破精神与物质的隔阂。精神虽生发于物质,却又不附属于物质,不因解除物质困顿而存在,亦不因物质无所成而被舍弃。常听人言,待来日功成身就,再回头来充盈精神。这是万万不可的。人时刻都应汲取精神营养,并用它去完善人格。

物质是一种快感,精神则是一种美感。快感是光鲜表面下的欺骗,美感却是对生命本源的渴望与追求。真正的快乐必然来源于精神,无论做什么,心无挂碍,全神贯注于物质的本身,都将得到精神上的快乐。人的精神得到满足时,身居陋室也不以为陋,不改安贫乐道的美德;人的精神得不到满足,身居琼楼玉宇也感觉寒风刺骨,凄冷非常。

精神追求比物质追求更公平也更“廉价”。物质上的追求总是受到特定环境,机遇,以及个人能力的限制。而精神则不存在这些限制。伟大的人可以幸福,平凡的人也一样可以幸福,而他们的幸福,是无法比较的。立于高峰者以俯仰天地为乐,居于山脚者以山野闲情为乐,纵然在世俗的横流中曾沉浮数年,或成或败,老来齐物观之,都能修得精神快乐,心境圆满。

人在精神上的追求应是不断进步且无止境的。史铁生曾说:“人可以走向天堂,不可以走到天堂。走到天堂意味着彼岸的消失,也意味着信仰的消失。”天堂是精神的恒途,走到天堂则意味着自我满足,自我怠惰,自我毁灭。人一生不能只有一种精神,一样追求,人应当有更远大的理想和永远不完美的人格,不断在行进中拯救新的自我,不断调整新的追求。要坚信,世上没有比脚更长的路,千山万水,亦无止无终。

可物质与精神,哪一种也不能舍弃,哪一种也不能过分偏倚。“理想的人物需要满足物质上的需求,也需要满足精神上的需求。”没有物质,精神就是空谈;没有精神,物质就显得庸俗。一个理想的人物,能跟得上时代物质的进步,真切感受到当下时代的热度;一个理想的人物,能真正抛开浮名虚利,专注于精神的创造,竭力赢得人生的价值。

人心该有一杆秤,权衡物质与精神的重量,时时敢舍,时时敢得。


相关文章

  • 浅议物质与精神

    余秋雨曾在《垂钓》中说:“物质与精神,好比一胖一瘦,谁也不能被取代,谁缺了彼此都不完整。”无物质即无存在,无精神即...

  • 精神与物质

    古,精神与物质皆贫瘠。 初,精神领先于物质,物质贫瘠。 今,物质领先于精神,精神贫瘠。 末,精神与物质皆得以满足。...

  • 精神与物质

    古代,我指的是道德的约束生活律法的那些王朝,那段时光。人们的生活,不管是精神与物质,都是贫瘠的。种地靠天吃饭,为人...

  • 物质与精神

    人类思维现在是碎片化,如果将思维模式分类,可以解决很多问题。目前西方学者正在探讨这个问题,中西方的思维各有优点。西...

  • 物质与精神

    现在的社会,或许有的人因物质而苦恼,但慢慢的精神上的苦恼也随之而来,我们会因为种种原因,认为过得生活不是自己所想...

  • 精神与物质

    他是一个普通的打工者,月薪不过一千,却要供奉一位老母亲,母亲已年迈,可年轻时为了他付出了自己的青春,于是这深深地烙...

  • 物质与精神

    这是一个物质泛滥,精神匮乏的世界,

  • 物质与精神

    柴米油盐酱醋茶, 琴棋书画诗酒花。 生活繁杂要热爱, 精神充实更胜它。 ---2018.2.24

  • 物质与精神

    N一78 接老妈来我家住, 说实话, 一天三顿饭, 远不如哥嫂照顾的精致。 有时甚至可能老妈一天吃一顿或两顿。 陪...

  • 精神与物质

    大家所熟知的精神.物质都是存在同一个世界的。那么有没有一种可能,我们的精神系统其实很庞大。当我们想要睡觉了,是因为...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浅议物质与精神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gil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