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糖尿病为什么是“慢病之王”
原因有三点:
第一点糖尿病在刚刚发生的时候完全无法察觉。我们都知道糖尿病有明显的“三多一少”的症状,就是“多饮、多尿、多吃、体重下降”。实际上,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来说,出现“三多一少”症状的时候,说明病情已经很严重了。换句话说,在糖尿病真正开始酝酿和发展的早期,是根本无法被人们察觉的。
第二点是糖尿病一旦开始发病,就会进入几乎不可逆的持续恶化状态。2015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糖尿病一旦发病,疾病彻底缓解和消失的比例只有0.01%,哪怕部分缓解的也只有1%多一点。
第三点,糖尿病有三种特殊的并发症,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足。令人沮丧的是,糖尿病的这些并发症仅仅是糖尿病危害的一小部分,糖尿病还会引发其他慢性疾病,比如高血压和高血脂。糖尿病一旦犯病,就会进入不可逆的持续恶化过程。病人唯一的希望就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格控制血糖、改变生活方式,才能换来这些并发症的推迟发作。这些也导致了糖尿病的会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精神负担,甚至是精神疾病。
2、Ⅱ型糖尿病的早发现
我们前面已经讲过,糖尿病一旦有症状,就说明病情已经很严重了。那我们怎么早发现糖尿病呢?其实在糖尿病人和正常人之间还有一个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我们叫它糖尿病的前期。糖尿病前期就是血糖高于正常,但是又没有达到糖尿病的标准。5.6mmol/L<空腹血糖<7.0mmol/L,7.8mmol/L<餐后血糖<11.1mmol/L,这个时候就叫糖尿病前期。
糖尿病的前期并不是一个稳定的状态,在这个时候人体已经出现了健康的问题,正在逐渐向糖尿病发展。每年会有10%的糖尿病前期的人发展成糖尿病,5年内就会有超过一半成为糖尿病患者,甚至可以说只要活得足够长,糖尿病前期的人早晚会发展出糖尿病来。那么反过来说,如果在这个阶段积极的采取措施,是完全有可能恢复健康阻止身体转向糖尿病的。
虽然说糖尿病前期不好,是一种亚健康的身体状态,是糖尿病发展的必经阶段,但是也是糖尿病真正到来之前身体对我们发出的非常珍贵的预警信号。
2.1那么如何做到及早的发现呢?
2.1.1空腹血糖
你可能会说每年单位组织体检都会有血糖检查,留意一下空腹血糖不就好了。在这里,我想告诉你,虽然空腹血糖有其重要的参考价值,但是空腹血糖本身并不是一个特别值得信任的指标,在临床实践里有超过70%的糖尿病前期状况,光查空腹血糖是根本监测不出来的。
2.1.2糖耐量检查
糖耐量检测就是,一个人要在空腹状态先抽一次血,然后喝下一小杯75g葡萄糖的糖水。在此之后半小时、一小时、两小时,有时候还包括三小时,分别再次抽血化验血糖水平。这种方法是我们人为的创造出一种超高血糖的状态,通过检测喝下糖水几个小时之后的血糖变化规律,就可以判断一个人的胰岛素调节系统还能不能正常工作。
不过糖耐量检查虽然准确性很高,但是它也有一些问题。这是一个做起来比较麻烦的检查,需要耽误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还得抽4~5次血,并且那一杯浓糖水的味道也是不敢恭维的。所以在常规体检中基本都不包含这个项目,而让每个人自己抽时间去折腾自己好像也不是很现实。
2.1.3替代方案
一个是让更容易患糖尿病的人,也就是所谓的高危人群,保证每年做一次糖耐量的检查。这些高危人群包括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超重和肥胖的人,家族有糖尿病患者的人,有高血压高血脂的人,空腹血糖虽然正常,但是数值已经偏高的人等。
二是做一个餐后两小时的血糖检查,简单来说就是既不空腹也不喝糖水,是正常吃了早饭之后,过两小时去抽血化验血糖,可以把它当成一种粗糙的糖耐量检查,对于糖尿病风险不大的人来说,也可以算一个牺牲一些精确性,但省了很多时间的替代方案。
3、Ⅱ型糖尿病的早预防
防止自己转变为糖尿病最容易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生活方式的干预,简单来说就是改善膳食,增加运动,控制体重。
如果要说明改善生活方式对预防糖尿病的作用,那么必须提到全世界范围内三项重量级的大规模研究,分别是中国的大庆研究、美国的DPP研究,还有芬兰的DPS研究,这三项研究的结论也基本一致,在糖尿病前期的人群中,只需要坚持改善生活方式,就有很大的可能预防糖尿病的出现。
我们以中国的大庆研究为例,说说这些研究到底发现了什么?从1986年开始,医生们首先通过大规模的糖耐量检查,从大庆地区超过10万人中,找到了500多位处于糖尿病前期的人。然后给他们分组开展了长达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包括鼓励大家多吃蔬菜,少吃糖,少喝酒等饮食方面的干预,也包括每天半小时左右的轻度体力活动,比如散步和打扫房间,还包括鼓励肥胖的人减肥。那么在6年的干预措施结束之后,研究者们在06年、09年和16年分别重新研究和分析了这些人的健康状况,得到的结论是非常鼓舞人心的。
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让这些高危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率和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都降低了接近一半,而且这个效果一直持续到了30年后,各种可怕的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病率也有大幅度的降低。和大庆的研究相似,稍晚开始的美国DPP的研究和芬兰的DPS研究也证明了,饮食加运动的生活方式调节非常的有效。
在美国的DPP研究中也发现,使用药物也可以大大的延缓甚至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只不过效果不如改变生活方式那么好,因此在不少国家的糖尿病预防指南中都强调,如果单纯改变生活方式效果不够好,可以结合使用药物。
4、中国人需要注意的方面
在西方的世界,绝大数的糖尿病患者,都是体重超重甚至肥胖的人,那么相比之下,中国很多糖尿病患者根本就不超重,所以减肥就被放在了相对次要的地位上,只对小部分确实肥胖的患者有效。
那么为什么不同人群的糖尿病会有不同的表现,至今仍然没有答案,但有一个很有说服力的解释是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碳水化合物中的比例过大,也就是说我们吃太多精制的主食了。据统计显示中国人能量摄入的60%是碳水化合物,而美国这个数字只有50%。而且中国人常吃的米饭,面条,馒头,大饼都是经过精加工的碳水化合物,这些食物进入消化系统后,会在很短的时间内被分解吸收变成血糖。所以吃一顿典型的中国饭,比你啃一块牛排或者全麦面包,血糖的水平往往会出现更大幅度的波动,而这种剧烈的血糖波动可能是引发糖尿病的重要原因。
因为中国人的饮食结构,中国人甚至在药物上选择上都有所不同,比如说有一种1990年代上市的糖尿病药物叫做阿卡波糖,它的作用机制是在肠道里抑制碳水化合物的分解和吸收,从而降低餐后血糖,这种药物在欧美使用的并不多,因为效果一般而且副作用很大,但是在中国2017年发表的一项大规模研究表明,阿卡波糖能够显著延缓和预防糖尿病的出现。
针对以上这样的情况,中国人预防糖尿病还需要额外关注什么呢?除了国际通用的增加运动、控制体重之外,调整饮食结构,少吃精制碳水化合物,多吃粗杂粮和蔬菜水果就显得更加重要。
当然了,这些指导原则对于健康人也一样的管用,如果你想提高健康水平,那么饮食、运动,体重也都是可以持续关注的。
今天分享这个主题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大家的重视,对糖尿病这个“慢病之王”有更多的认识,了解它的危害,以及怎样早发现和早预防,远离糖尿病。
文中内容参考《得到》王立铭老师的《给忙碌者的糖尿病医学课》,希望你有所收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