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姨过马路时不小心被车撞了,所幸只是小腿骨折,其他无碍。
我出生的那年,小姨刚好高中毕业待业在家,小陆姐姐(我妈)说:月子里的尿布都是小姨来洗的。
小姨因为嫁的近,外公外婆晚年时候的照顾她承担了大半。
小姨在妈妈兄弟姐妹五个里是排行最小的,可是偏偏小姨夫是父母这一辈里走的最早的。
几个兄弟姐妹对小姨自然是倾注了更多的姐妹之情,小陆姐姐对这个妹妹的事情自然更上心。
小陆姐姐统领着我们一起去看望小姨的时候,大姨也同去了。
大姨年轻的时候是个很能干的女子。
大姨夫是个“教书先生”,虽官至校长,家中各项事务的打理、人情世故的应对却从来都是倚仗着大姨。
大姨经营的餐饮店也是风生水起,红红火火。
那日在医院相见,大姨顾影自怜的模样与邻家那种哀哀戚戚的小老太太别无二样。
絮絮叨叨、反反复复的无非是对自己老年生活的忧虑、对子女为人处世的忧心,对与子女之间交流的忧伤。
生活里,我们时常会一脸不耐烦的把父母习惯性的、看似弱智可笑的、诸如按时吃饭、天冷加衣的关爱的给怼回去。
其实,如今亦身为父母的我们对其中的涓涓爱意岂能心中不予了然。
七十年代这群人的父母对子女表达爱意的方式是内敛的,含蓄的。
父母对于子女因为在乎,因为爱,因为从小到大的习惯,因为自始至今的依赖。
面对孩子,丛然是已经心花怒放了,也是喜形不显于色的。
中华文明三千年,我们的父母学会了缄口莫言。
少有鼓励,鲜有肯定,更不会有称赞。
更多的只会停留于对子女的衣食住行的简单问候。
那么,我们这一代折射到父母那边的便是:生硬的挡回去、三句话没结束音量高八度。
光阴似箭,父母们在慢慢老去。
我们也知道时光不会倒流,人生不会重来。
心里说:下一次,下一次一定不这样
那么,下一次应该就可以其乐融融的无障碍交流,共享幸福了吧?
其实,下次再来,
我们还是会顶嘴、刺痛、或气得堵得慌。。。。。。
我们还是肆意的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对方,不管对方是否能接受。
正所谓:
“幸福”的家庭有很多,但是每一家都有各自不同的“幸福”吧!
现在我们也为人父母,明白了父母要的不是子女的感激与报答。
儿女生活的“安好”便是对父母最大的宽慰。
对父母说一些礼貌的、客气的、冠冕堂皇的报恩之词显然是过于苍白。
或许更久以后留着的记忆片段偏是:
围着餐桌吃着姆妈厨房里递出来的咸的、淡的各色菜肴,
一家几口挤在沙发上对着电视咯咯傻笑的情景,
丛然已记不清那晚吃的是什么菜,那电视里在播些什么。
既然我们落在人间,成了一家人,那么我们自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去相亲相爱,相憎相闹。
因为不管你愿意与否,
我们永远不可分割,无论高兴还是难过。
我们互相陪伴,无论能否登峰成功还是必须历经磨难,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情深似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