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17 周二
*周末,我去参加了一个活动。到了地方,环顾四周,发现,没有认识或熟悉的人。
我找好座位坐下。
我来的早,活动还未开始,来的人也不算很多。
我旁边的座位上,坐着个披肩卷发的姑娘。她低着头在扣手机。我注意到,隔不多久,她就抬头向四周看看,偶尔也碰巧和我对视一下,礼貌的笑笑。
我看出她多少有点想交流的意味,因为我瞄了一眼她的手机,手机一直停留在那个页面上,半天没有变。我估计她的心思,也不在看手机上。
*可能是我自己的猜测或是感觉,我好像,看到了我的样子。
以往,越是在我不熟悉的场合,不熟悉的人群中,我怯场的心理越明显。一般我都是找个边边角角,不显眼的地方呆着。虽然,我内心里是无比想要自自然然的,大大方方的,与人愉快的交流互动的。
可,实际上,我在与人交流的时候,是被动的,胆怯的,处在等待模式的。如果别人走近我了,主动和我说话了,我就跟她说几句;如果没人主动和我说话,我就表面上装着在看书,扣手机或是干点别的,其实内心里在煎熬,脑子里念头在盘扰,“我是不是得做点什么,说点什么呢?别人是怎么看我的呢?我是不是太不起眼了呢?我怎么不会拉话题,不会与人交流呢?我刚才那个举动是不是不太适宜,惹人笑话了呢……”
表面上的我,安安静静,可实际上内心戏丰富,自编自导自演,把自己给扰动的“七荤八素”。
*后来,我不止一次的和朋友们讨论过我的这种“社交被动胆怯”状态。
朋友说,“你的胆怯,说白了,并不是不敢与人交流,而是因为你太在意自己是不是能被人接纳,被人喜欢;太想让自己总是处于“足够好”之中;太想要让自己不管是做什么说什么都很得体,别出错。”
朋友的话,真的有点说中了我。
*我慢慢发觉,我不只在与人交流上,在很多事情上,我都有一种“被动,等待”心理和行为模式。
我等待别人的主动,等待别人来满足我的需求,明明自己心里是有打算有想法的,可是不去积极实行和表达,而是被动的想要人家安排……
我在等待的过程中,脑子里又充满了各种分析判断,心里有担心和害怕。的确如朋友说的,我害怕犯错,害怕别人不喜欢我,害怕自己说不好做不好,害怕自己主动做决定了,就要承担责任…
我的能量,就在这样的“内心戏”里消耗掉了。
*有些事儿或状态,从自己的觉察和看见开始,有的就会自觉或不自觉,或有意识无意识的,开始注意,开始有些不一样了。
现在的我,“害怕不够好,想要别人都喜欢我觉得我好”的妄念,慢慢的有点减退。
这个妄念减退了,相对的,我开始有了一些面对和承认“我有时好有时不好,有人喜欢我也有人不喜欢我”的勇气。而且,我做事状态,比之前主动了很多。
有些想要做的事或是该去做的事,我开始学着不去想太多,不假设这个,不担心那个,不编演剧本了。(因为越来越发觉,假设,担心,编演,不仅没起啥好作用,反而成了做事的拖累。)
*那天,看到一句话:
莫思身外无穷事,且尽生前有限杯。
突然对此很有感觉。
是呀,别人的态度,想法,看法,做法……我能管的了么?
事情的发展,结果……我能控制的住么?
我好不好,做对了还是错了,说什么合适,怎么做才算好……又是按什么标准评定的呢?
外面有无穷的人事物,我们想呀想呀想不过来;
只有眼前自己想做的该做的,才是真正需要我们花精力,尽力去做的。
*“嗨,我是第一次来参加这活动。你呢?”
刚好卷发姑娘抬头往我这边看了看,我主动开了口,冲她打了招呼。
“我来过三次了”,姑娘接上了话。
“等会儿就开始了,它一般的流程会是……”
真说上话,我感觉,这姑娘其实还挺健谈的,表述的也很清晰,几句话就把这活动的流程,特点,来参加的人群等等,给我介绍的清清楚楚。
我们一聊开,就陆续有人加入了话题。不一会儿,变成了四五个人,围在一块儿,说这说那,聊的热闹了。
*就像老师说的,放下脑,去行动。
很多时候,我们胆怯被动,等待别人去做模式的背后,是因为自己“想的太多”,“想要的也太多”。
主动一点吧。
想做的就主动尝试一下;该做的,就主动去做吧。
很多时候,我们越主动,就越有力量,越有机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