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唐太宗的执法

唐太宗的执法

作者: 吹糖人儿 | 来源:发表于2020-05-06 23:02 被阅读0次

      太宗言“尚书令史多受赂者”。乃密遣左右以物遣之。司门令史果受绢一匹。太宗将杀之,裴矩谏曰:“陛下以物试之,遽行极法,诱人陷罪,非‘道德’‘齐礼’之义。”乃免。

      原文给你,翻译靠编。这是不少人读文言文的常态。有人说语言虽然变迁,人的那点小心思却千年难改,所以只要脑洞开小一点儿,近近人情,其实差不了太远。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恐怕也有歪理。

        且来看一看,痛心于官员贪腐,愿意来个铁腕反腐。不过贪腐向来上不得台面,都是暗地操作。虽然我们有“贿赂公行”“货贿公行”这样的成语,毕竟那些是形容政治腐败的时代,于贞观之治的治世是万万不相容的。虽然大先生说那不过是“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但对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的草民而言,他治下的唐朝可能是难以触及的伊甸园、理想国。

        怎么办?永远是人主的魔咒。没有条件就创造条件上,好嘛,悄悄派出亲信乔庄打扮一番,摇身成为进城的商贩。千方百计,送出去了一匹绢。你要问什么是绢,反正就是你穿越回大唐,也极大概率高攀不起的织物就是了。亲信拍马回宫,报告太宗皇帝,这个光荣的任务完成得漂亮极了。皇帝很快就按图索人,抓了起来,准备开刀。如果故事到这里,我们肯定知道,写故事的停更了,肯定要充值才能继续看。情节单调、价值匮乏是无法忍受的,哪怕只是历史随笔,也不可以这样。

        所以裴矩大人就来给太宗上了一堂好课,这堂课就其实就是活学了孔老师学生编的课堂精彩语录“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不过缩合为四字短语而已,反正大家都听得懂。          当然你可以读得出裴矩的谠言(之前所将所讲的故事就是王谠编撰的《唐语林》),对于皇帝诱人犯罪的异议,也读得出他说真话的勇气;当然你可以读到太宗的胸怀宽广与从善如流;你还可以读出道德礼仪治国的传统深厚,是帝国维持统治的基础;你也可以批判缺乏法治思维等等。

      但是我们不妨看看司马光是怎么演绎、解读这个故事的。

      上患吏多受赇,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上悦,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倘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资治通鉴·唐纪八》

      较之上文,多了一段皇帝召见中高级官员的训话劝勉,对于大唐官员提要求的句子。一下子就把一个孤立的事件转化为表扬教育属下的契机。将直言进谏说成治理天下的关键,一下子就显出了明君的风范。可明明是自己犯错在前,结果受教育的还是大臣。所以说皇帝圣明,委实不假。

      还多了一段司马光的议论,这是宋人爱议论的老病了,不足为奇。书本来也是写给宋朝皇帝看的,所以也结合裴矩的变化,说明皇帝对于正直之言的悦纳,会改变大臣的政治作风。用意就相当明显了,要宋皇好好听听圣贤的治国大道,不要一意孤行,刚愎自用。

      所以在高明的史学家的手里,这则明君逸闻趣事就成了规范皇帝的历史文本,可以充当人主的教科书。我们不知道后世的君王学到了什么,但至少学会了一样,教育自己的大臣。有位著名的教育学专家董云川说过一句话“教育者常常忙于教育别人而忘了教育自己”,妙哉斯言,妙哉太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唐太宗的执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gkng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