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放学刚回到家里,微信提示音响了两声。一看是延的妈妈发来的视频和语音。我看了看视频,听了听语音。原来是延的橡皮被他前面的同学灿要了两次,今天下午放学前灿又要了第三块橡皮,并要求延明天再带一块橡皮。从和延的妈妈聊天中了解到,这样的橡皮延家里还有,是延的妈妈做鞋生意进货的时候,批发商给的赠品。橡皮呈浅绿色,上面有两只眼睛的图案,和平时买的不一样。我对延的妈妈说:“好的,明天我了解一下情况,看看怎么回事儿。”延的妈妈又说:“小孩子的事,本来不想插手的,但是他已经要了三块橡皮了。橡皮不要紧,只怕这样下去,对两个孩子的心理、品格形成不好的影响,逐渐养成不良习惯。”
第二天来到学校,想到灿的做法太过分。我特别生气,带着情绪大声责问他:“你向延要了几块橡皮?”“要了两块。”“今天打算要第三块是吗?”灿哇地一声哭了,看上去很委屈。“老师是我的橡皮,我没有要他的,是妈妈从网上买的。”瞬间,眼泪流到脸颊上。我惊慌失措,我错了?冤枉他了?我没搞清楚事因吗?当时我很后悔,恨自己太莽撞。因为灿是一个比较听话乖巧的孩子。事情还是要解决的,我便说:“把你的橡皮拿过来让我看看。”他一直哭哭啼啼的。我又接着问:“妈妈在网上买了几块橡皮,多少钱一块?”他说:“在网上买了两块,一元一块。”我更质疑自己了,听着灿说得也在理。我真的错了?延的妈妈也不可能说谎吧?这时旁边围观了很多同学。听着延如此坚定的话语,我觉得把这件事先放一放,不再问他了。
等上午放学后,我把延和灿叫到办公室。我问灿:“知道让你来的原因吗?”他说:“我知道,老师。”“你有什么想说的,你说吧!”“不,老师,你先说我吧。”我低声问他:“如果橡皮是你的,一会儿咱给你妈妈打电话证实一下。如果不是你的,应该承认说实话。你和延是同学,以后还会是朋友。你想用他的橡皮可以借用,如果你特别想要可以让妈妈买。不过向延要一块橡皮也是可以的,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延的妈妈说了如果你喜欢的话,可以送给你一块。但是一直这样无理地向延索要橡皮,这是不好的行为习惯。”这时,灿说:“老师,别给我妈妈打电话,橡皮不是我的,是我想要他的橡皮。”说着从衣兜里掏出三块橡皮走到延身边说:“我错了,我不该要你的橡皮。”延说:“你想要我给你一块就行。”听了他们的话,我心里一阵轻松,多么令人欣慰的孩童。
事过之后,我也在反思自己:灿刚开始不承认他的做法,并不是他的错,而是我这位老师情绪太激动,方法不恰当,没有照顾到灿的自尊心,没有顾及他在同学面前的面子。
很多时候,我对孩子们的批评显得太急太暴躁了,事后我往往又很后悔。毕竟孩子还小,犯错误是正常的。
在处理学生矛盾和学生谈心时,老师的态度、语调起关键性作用。当我们语调平静、严肃、稍低一些跟孩子谈话时,我们会在孩子眼里变得“不怒自威”,孩子对我们也就没有那么多的恐惧和抵触。这时候再跟孩子讲道理、辩对错,效果就会好很多。
压低声调有助于压制自己的怒火,而放慢速度,则有助于我们边说边思考。平和的心境,冷静处理事情的能力才更能影响孩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