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17岁男孩跳桥,可能是这些天最让人悲伤的新闻了。事件发生后,引起了网络激烈的讨论,两个观点不分伯仲,一个是说孩子太矫情,缺乏挫折感教育;一个是说母亲不注意说话方式,言外之意就是活该。可以猜到,前者代表了绝大部分中老年人的观点,后者代表了多数中青年、青少年的观点。其实,不论哪一种,都反映一个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家庭教育方式方法问题。每到这个时候,我就想起日本小说家伊坂幸太郎说的一句话:一想到为人父母居然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太可怕了。话是过了些,但道理是深刻的。到了为人父母的阶段,我经常反思一个问题,孩子到底和我们是什么关系,附属品?私人财产?都不是,法律给我们界定得很清楚,是监护人,我们没有随意支配他、随意施加于他的权力。我想,事件中的妈妈应该不相信儿子会这么做,儿子应该也不是第一次有这样的想法,可偏偏就是这次悲剧发生了。有些人说,这是压垮了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我看也不尽然,人激动的时候会左还是会右往往就是一念之间,就像事件中说的“五秒”。或许妈妈当时让一点,亦或是男孩跑的过程中被其他车多挡了几秒钟,结果就会不一样。网上有人分享了一个很经典的例子,说自己小时候也爬过窗台想跳,正在生气并骂他的爸爸冷冷的看着他说你跳啊,他最终还是没跳,后来知道爸爸冷眼旁观的理由是认定他不会跳,也是出于不能惯了他的考虑。当晚,他做了一个梦,自己跳了下去。很多时候,就是这样,激动的时候,道理加理性的判断不可靠,概率学更是不可用,概率告诉你儿子10%会跳,以往的经验也验证了这一概率。可毕竟还有10%啊,它是随机分布的,发生了,对你来说,就是不可承受之重。回到主题,一个人的成长总有他的客观规律,十几岁的时候就是敏感期、脆弱期、叛逆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经历的增多,情绪失控的阈值会越来越高,你不能用自己的当下状态去评价你的孩子,无需刻意用打击、刺激的方式加速这一成长过程,更不要盲目自信于自己设定的安全极限,万一被突破了呢?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