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一次听朱煜老师讲《桂花️雨》一课,当时就被朱老师设计的体会摇花乐的环节击中心田。一个儒雅的男老师竟然有那样细腻的情感表达,一节充满回忆的文章竟然上得那样有趣。
今天朱老师的《牛和鹅》在层层推进中让孩子们学习批注,孩子们的学习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完成,而是在老师巧妙的引领下,自己发现、自己探究、自己掌握的。这种学习才是真正的学习,这样的课堂才是高效的课堂。反思自己的课堂,生拉硬拽的痕迹太重,敲重点的时候太多,自己还安慰自己这样是负责的表现,然而效果呢,可想而知不会好到哪去。只有眼里有学生,心中有学生,把学生放在课堂中间,这样的课堂才是好课堂,这样的老师才是负责的老师。
武老师的古诗三首,加上今天的我听了三个不同的《古诗三首》的课例。前两个是《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和《出塞》《凉州词》《夏日绝句》。第一次听把三首古诗放到一起教,这种设计很巧妙,我还模仿这武老师的第一个课例上过一节课,效果非常好,一是打破了单首教学的模式,把三首诗放在一个大的主题下学习,孩子们觉得很新鲜,很有意思。另外是三首古诗有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孩子们在找相同与不同程度过程中充分调动了积极性。
今天的这篇课例与我而言很是特别,3月初我参加优质课比赛就选择了《芙蓉楼送辛渐》这首古诗。备课之初我就借鉴了武老师的让学生找送别的五要素——时间、地点、天气、人物、心情。因为种种原因我换掉了这个环节,以结合注释你读懂了什么一个大问题切入,抓住“寒”和“孤”体会天寒心更寒、山孤人更孤。这课的设计我修改了13稿,但是呈现的时候,在处理“寒”个“孤”的时候就有着僵硬、死板。对比武老师巧妙的切入问题,循循善诱的引导、睿智的追问,不得不佩服武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以及善于倾听学生发言并作出有效回应的功力。
追随名师的脚步,不能紧紧停留在观课、看书,必须得去真真实实地研究。研究武老师的设计意图,研究武老师与学生对话的机制,研究武老师如何激发学生的深度思维,如何把课上得既趣味十足,又厚重丰盈。
借用武老师的一句话为今天的研修画上句号:当下很近,未来很远;当下很短,未来很长。无数个当下集结,延伸成你我的未来。没有努力的当下,必定不会有未来的精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