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你有没有发现你的孩子有下列情况?
晚上经常莫名惊醒,继而大哭?
极度害怕黑暗、某些动物、有些图案?
总是粘着妈妈,和妈妈分开就会异常焦虑?
不喜欢陌生人触摸、拥抱?
老人们遇到这些情况,往往会用传统的方式,晚上在床边叫几声孩子的名字,说是要把孩子“叫回来”。然而,这些现象背后的真实原因是孩子缺乏安全感,“传统的方式”并没有充分的科学依据。
安全感对于孩子来说,真的非常重要。孩子的成长过程,就是一个逐步脱离父母而形成独立的自我的过程。有安全感的孩子,会更笃定的跨越人生中的沟沟坎坎,形成自己的独立而健全的人格。
01 你的孩子属于什么样的依恋模式呢?
心理学有一个很有名的关于依恋模式的实验,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孩子的安全感。
我们知道,孩子小的时候,如果母亲离开会引发他们的焦虑情绪,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分离焦虑”。然而,不同的孩子面对分离会有不同的表现。一般来说是4个模式:
第一种模式:安全型依恋。
孩子和妈妈分离,会非常焦虑。但妈妈回归,孩子会冲向妈妈,焦虑情绪很快缓解。
第二种模式:回避型依恋。
孩子和妈妈分离,孩子继续玩自己的,看上去若无其事。实则内心焦虑。
第三种模式:焦虑型依恋。
孩子和妈妈分离,孩子非常焦虑,妈妈回归后也无法缓解。
第四种模式:紊乱型依恋。
孩子没有建立固定的反应模式,在这次母亲分离时会表现为回避型依恋,下一次则是焦虑型依恋。整体的回应不太有辨识度。
研究发现,孩子的反应与照顾者有密切关系。如果孩子焦虑,发现母亲没什么反应,孩子可能会形成回避型依恋模式。母亲的气质对孩子的“依恋模式”,也会有所影响,焦虑的母亲的孩子更容易是焦虑型依恋。
不过心理学家也表示:没有必要过分的去解读实验结果。不同国家的文化特质决定了孩子的不同依恋模式。比如,在德国,因为国家文化崇尚坚韧,因此回避型依恋模式的孩子数量要比美国要多。此外,那些属于焦虑型依恋的孩子,他们将来未必形成焦虑型人格,可能只是需要父母多一点的关爱。
心理学实验总归不可能非常精准的反映出方方面面的情况。作为我们这些老母亲总归要防患于未然。不妨以这个事件为契机,看一看你家孩子的反应。如果他属于回避型人格,那我们也就要让他学会不要过分压抑自己的情绪。如果他属于焦虑型人格,我们就要给他更多的爱。
每个孩子有不同的特质,但我们都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他最好的爱。
02 信任的亲子关系,比你想象的更重要
研究发现,童年的经历对于一个人的人生有很大的影响。著名心理学家埃里克森强调:婴儿所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信任问题,尤其是对母亲的信任。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支持和关爱非常重要。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爱,让他清楚的认识到不论发生任何情况,父母都会站在他身边,保护他。
20世纪80年代,罗马尼亚孤儿院的孤儿的情况就是明证。当时,罗马尼亚经济社会出现问题,孤儿院遗弃孤儿激增。这些孤儿的照料者不停变化,基本不与他们交流。等到这些孩子长到3、4岁时,人们发现:这些孩子很多还不会说话,在智力、与人沟通等方面都存在问题。部分孩子被英国中产阶级收养后,6岁逐渐赶上了同龄人,但有些仍然远远落后于同龄孩子。人们发现,这些孩子在孤儿院时间越长,出现的各方面问题就更多。
在《宝宝也是哲学家》一书中,作者高普尼克用了一段非常诗意的文字:
我无法断定我的儿子长大成人后会有何境遇,我不知道他是否会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就读,也不确定他是否会娶到一个好妻子。但是,我却能够决定当他还是孩子时所发生的事情,我可以确保带他去绿树成荫的操场上玩耍,并且让他进入一间有很多沙箱、宠物金鱼、玩具的幼儿园;我可以保证他有机会在海边野餐,在壁炉的火光前喝热巧克力。
所以,下一次,当你的宝宝对你说:“妈妈,我怕。”如果他真的很害怕。你什么都不用说,只用紧紧的拥抱住他,用充满爱意的语言告诉他:“孩子不怕,爸爸妈妈都在这里。没有什么能伤害到你。”
03 对症下药,恐惧真的没那么可怕
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有一些害怕的事情,比如害怕闪电、黑暗等。对此,父母可以采用引导而不勉强,帮助孩子克服内心的恐惧。
1.承认孩子的感受
回想我们自己,我们每个成年人在自己成长的阶段中,也会有恐惧的事物,这都很正常。对于孩子害怕的事物,我们没必要大惊小怪,也没必要立刻纠正,要承认孩子的感受。
2.给予孩子切实可行的引导
现在的信息发达,父母们可以通过电视、书籍等对孩子正向引导。
比如,我家小朋友怕黑,我就准备了《大头儿子小头爸爸》的动画片,其中《阁楼上的大怪兽》讲黑暗和恐惧的。大头儿子听见阁楼上的声响非常害怕,他拿了照相机拍摄,发现阁楼上根本没有什么大怪物,那不过是老鼠。
教育家陶行知说“孩子人小心不小”。不要以为孩子不懂,他可能一时无法接受,但润物细无声,渐渐地他自然贵感受到这个世界并没有那么可怕。
3.理解有些恐惧需要时间和爱来消弭
虽然我们非常宝贝孩子,但也不得不承认,有些突发的事件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大的伤害,而我们努力也许一时并不能消散孩子的安全感缺失,比如亲人的离世等。对此,除了求助心理医生,我们应该更多的关爱而不是苛责孩子,等待时间和爱去平复孩子的情绪。
04 拥抱自然和人文,接受传承的力量
等孩子稍大些,父母平时可以多带孩子去大自然走走,让孩子更多的感受到自然的美好。此外,户外体育运动可以培养孩子坚韧不拔的品行,有助于他们克服内心的恐惧。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被孩子用人文精神滋养的孩子,更能拥抱自己的内心小孩。科普书中关于电闪雷鸣和一些自然知识的内容能帮助孩子们释疑解惑。人文书籍中《活出生命的意义》等书籍更能让他们勇于面对生命中的挫折和苦难。
——我是熊二娘。我的妈妈姓熊,我的孩子喜欢熊二,所以我给自己起名熊二娘。如果我的答案或文章能帮到你,不要吝啬点个赞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