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苏东坡宦海沉浮的一生

苏东坡宦海沉浮的一生

作者: 子墨非非 | 来源:发表于2022-10-13 14:34 被阅读0次

    林语堂说,他写《苏东坡传》并没有什么特别理由,只是以此为乐。他还说,像苏东坡这样的人物,是人世间不可无一难能有二的。

    要了解一个已经死去一千多年的人,并不困难。苏东坡一生留下了大量的札记、七百首诗、八百通私人书简。这些文献,足够世人读懂这位伟大的诗人,洞悉他那穷达多变的一生。

    出生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12月19日,四川省的乐山以北大约四十英里之外,眉州眉山镇的一栋房子里,一个婴儿脚踢着襁褓的包布,发出了啼哭。婴儿的父亲苏洵,现年二十七岁,终于如愿以偿地盼到了苏家长子的出生,取名苏轼。

    苏家是个小康之家,自己有田产,也许比一般中产之家还较为富有。在眉州,民间发展出一项社会的门阀制度。著有名声的世家列为甲等乙等,而称之为“江卿”。江卿之家不与普通人家通婚嫁,只要对方非江卿一等,再富而有势,亦不通融。

    苏东坡的母亲,是当地赫赫有名的江卿之后,这位程家小姐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能读会写,知书达礼。苏东坡的父亲苏洵,更是满腹经纶。苏东坡在如此家庭氛围中长大,自然从小就接受了文化的熏陶,饱读诗书。

    童年与青年

    苏东坡八岁到十岁之间,他父亲进京赶考,落第之后,到江淮一带游历,母亲在家管教孩子。这段时间,苏东坡和弟弟苏辙,在母亲的教导下习字读书、玩耍嬉戏,度过了一段快乐的童年。后来,父亲赶考铩羽而归,回家后接过母亲的教棒,亲自指导两个儿子的功课。晚辈高声朗读经典,老辈倚床而听,纠正错误。父子三人,潜心向学,其乐融融。这时,两个青年的儿子,在熟记经史,在书法上,恐怕已经雏凤清于老凤声了。

    苏东坡兄弟二十岁左右,准备进京赶考之时,不可避免的事,婚姻问题也就来临了。苏东坡十八岁时,娶了十五岁的王弗小姐。次年十六岁的弟弟苏辙,娶了比他小两岁的妻子。当然了,兄弟俩都属早婚,但在当时不足为奇。

    兄弟二人完婚后,苏家父子三人启程赴京,在仁宗嘉祐元年(1056)五月,来到了汴梁城,寄宿于僧庙,等待秋季的考试。在此期间,苏洵结识了欧阳修,并由他引荐认识了一批高官显宦。而苏氏兄弟二人,则热衷于游逛华美的街市,吃有名的饭馆,欣赏着大街上来来往往的车马。

    殿试的日子到了,苏氏兄弟都以优等得中。仁宗嘉祐二年(1057)四月八日,苏东坡考中,在四月十四日,他那时才二十岁,成为进士,在三百八十八人中几乎名列榜首。得到此项荣誉,于是以全国第一流的学者知名于天下。

    苏东坡的宦途正要开始,母亲病故。根据儒家之礼,必须守丧两年三个月之后,才能返回复职。父子三人匆匆返家,办完丧礼之后,在“老翁泉”挑选了一处作为苏家的茔地。后来苏洵也葬埋于此,因为那片土地的名称,苏洵通常亦称为“苏老泉”。

    居丧守礼之下的两年又三个月的蛰居生活,是苏东坡青年时期最快乐的日子 。兄弟二人和年轻的妻子住在一起,过了一段甜蜜的时光。而苏洵则一直在等待朝廷的任命,可惜迟迟未至。居丧期满后,苏洵将亡妻的灵柩安排妥当,全家再度起程入京,此去将远离家乡不再复返。

    入京后,苏氏父子文名日盛,诗文为人所爱慕,一家皆以文坛奇才而知名于时。苏东坡才气纵横而不可抑制,有随风飞驰、征服四野八荒之势;苏辙则沉默寡言,稳重低调;苏洵更是深沉莫测,将身旁这两匹千里之驹,随时勒抑,不得奋鬣奔驰。

    苏东坡在进京途中经过襄阳,追忆孟滔因手下二将不才失去沃土的经过,写下了《上堵吟》:

            台上有客吟秋风,悲声萧散飘入宫。

            台边游女来窃听,欲学声同意不同。

            君悲竟何事,千里金城两稚子。

            白马为塞凤为关,山川无人空且闲。

            我悲亦何苦,江水冬更深,鳊鱼冷难捕。

            悠悠江上听歌人,不知我意徒悲辛。

    壮年

    纵然苏东坡才华横溢,在仕途上他仍须由低级而上升。仁宗嘉祐六年(1061),朝廷任命他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有权连署奏折公文。至此,苏东坡开始了他跌宕起伏的官场生涯。

    仁宗嘉祐九年(1064),仁宗驾崩,新主英宗继位。次年五月,苏东坡的妻子病逝,年仅二十六岁,遗有一子,年方六岁。在妻死后的第十周年,苏东坡写了两首词以寄情思,至今依然是千古绝唱。其中一首《江城子》如下: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妻子死后,次年四月老父病逝,时为英宗治平三年(1066)。苏氏兄弟辞去官职,经过迢迢的旱路水路,把父亲和东坡妻子的灵柩运回四川眉州故里,在祖茔埋葬。现在又要过一段蛰居的生活了,直至两年零三个月的居丧期满。

    在此期间,苏东坡完成了两件事。其一,替父亲立一座庙,以供奉父亲遗像;其二,就是续弦,新娘是前妻的堂妹。办妥两件事,神宗熙宁元年(1068)腊月,苏氏兄弟再次携眷返回京都。此后二人谁也没有再返回乡里,抵达京都后,二人被迫卷入了政坛的漩涡之中,宦游西方,直至生命的终结。

    苏氏兄弟在神宗熙宁二年(1069)到达京师。从那年起,国家在政治汹涌中卷入新社会的实验里,而此一政治波浪所引起的冲击震荡不绝,直到宋朝灭亡而后已。

    一场政治风暴现在刮起来了,就要引起燎原的大火,会把宋室焚毁。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一场王安石和他的反对派之间的斗争。从此,朋党之争笼罩了苏东坡的一生。

    王安石相信天意要使宋朝扩张发展,一如汉唐两代,而他就是上应天命成此大业之人。但在后世的历史家的沉思默想之中,此等上应天命的人,无一不动人几分感伤——永远是个困于雄心而不能自拔的人,成为自己梦想的牺牲者,自己的美梦发展扩张,而后破裂成了浮光泡影,消失于虚无缥缈之中。

    苏东坡在王安石一派的迫害下,被调离京都,远赴杭州担任太守。当年仁宗在位年间的名臣儒吏都被清除净尽,四散于外地。熙宁四年(1071)七月,苏东坡携眷到杭州上任,随后八九年间,他始终在杭州、青岛附近的密州以及江苏的苏州为官,无不政绩斐然。

    这段时间,苏东坡作诗甚多,所写诗歌很美,或感伤,或诙谐,或愤怒。以天真快活的心情,几乎赤子般的狂放不羁,将心中之所感,尽情歌唱出来。可是这样忧虑的诗歌触怒了权要,终于给他招惹了灾祸。

    王安石掌权时期,阶级矛盾冲突不断,苏东坡宁愿保持自己的英雄本色,也不愿同流合污,他写:

        眼看时事力难任,

        贪恋君恩退未能。

    苏东坡更看不惯虚伪的读书人侈谈仁义,实则以此为求取功名富贵的阶梯,他写:

        仁义大捷径,诗书一旅亭。

        相夸绶若若,犹颂麦青青。

        腐鼠何劳吓,高鸿本自冥。

        颠狂不用唤,酒尽渐须醒。

    神宗元丰二年七月,苏东坡被免去太守的官位传唤进京。起因是他所写的诗,被王安石一派认定为“抗暴诗”。苏东坡7月28日被官家逮捕,8月18日送进御史台的皇家监狱。审问期很长,前后四十几天。皇帝下令凡与苏东坡交换过诗文的人,都得把手中的诗文呈上备查,直至十月初,审问才终结。

    这期间,仁宗的皇后,染病而死,死前留下遗言:希望不要冤枉苏东坡,委屈好人,天理难容。11月29日,朝廷发出了圣谕,把苏东坡贬往黄州,官位降低,冲团练副使,但不准擅离该地区,并无权签署公文。

    旧年除夕,苏东坡被释出狱,在狱中共度过了四个月又二十天。出了监狱大门,呼吸到新鲜的空气,看见行人在街上骑马而过。苏东坡积习难改,当天又写了两首诗,其中一首如下: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写完这首诗,苏东坡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这首诗倘若被御史台检查起来,他又犯下了对帝王大不敬之罪了。

    老练

    神宗元丰三年(1080)正月初一,苏东坡和长子迈离开京都,起程前往幽居之地黄州。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穷苦的小镇,在汉口下面约六十里地。由现在起,于情势所迫,苏东坡要一变而为农夫,由气质和自然的爱好所促使,要变成一个隐士了。

    苏东坡死里逃生,至少是个惊心动魄的经验,他开始深思人生的意义。他开始沉思自己的个性,而考虑如何才能得到心情真正安宁,他开始转向宗教,继而引出深藏内心的儒家思想。

    元丰四年(1081),苏东坡真正务农了。他开始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因而开始自称“东坡居士”。东坡农场占地约十亩,坐落在山坡上。房子在顶上,共三间,俯见茅亭,亭下就是有名的雪堂。雪堂前面有五间房,墙上是苏东坡自己画的雪中寒林和水上渔翁。苏东坡经常在此宴请宾客。

    大约在此时,东坡收朝云为妾,朝云是他妻子在杭州时买的丫鬟。元丰六年(1083),朝云生了一个儿子,但后来不幸夭折了。

    苏东坡现在过的是神仙般的生活。黄州也许是偏远的小镇,但是无限的闲暇、美好的风景、诗人敏感的想象、对月夜的倾心、对美酒的迷恋——这些合而为一,便强而有力,是以使诗人的日子美满舒服了。庄稼已然种上,无金钱财务的烦心,苏东坡开始享受每一天给他的快乐。他写了大量优美的诗词,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都是在此期间完成的。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强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在黄州的日子,虽然清苦,但苏东坡懂得如何苦中作乐。他练瑜伽,炼丹,饮酒,写诗,活得肆意。也许是命运对人的嘲弄吧,苏东坡刚刚安定下来,又被冲击得要离开他的安居之地,再度卷入政治的漩涡。蚂蚁爬上了一个磨盘,以为这块巨大的石头是稳如泰山的,哪知道又开始转动了。

    苏东坡此后一年零八个月的命运足以表示做官身不由己。神宗元丰七年(1084),皇帝一道旨意,把苏东坡的谪居地由黄州调到汝州(今临汝)。汝州离京师较近,生活较为舒适。在去往汝州的途中,苏东坡经过了九江、南京、靖江、宜兴、常州、泗州……

    苏东坡尚未抵达汝州,皇帝染病,太后摄政。他上书恳请在宜兴定居,并于神宗元丰八年(1085)五月二十日,到达宜兴的湖边新居,打算终身在此安居下来。他在诗中写道:“十年归梦寄西风,此去真为田舍翁。”

    但是命运偏偏作梗,朝廷对他再度任命的消息又来了,派他到离山东芝罘不远的登州去做太守。苏东坡不得不接受任命,起程去登州入职,到达登州后五天,又应召进京。

    苏东坡一生总是得到历朝皇后的荫庇。在他受审时,是仁宗皇后救了他的命,现在又是英宗的皇后拔擢他得势。甚至在他一生中较晚的岁月里,也是因为神宗的皇后摄政,才免他客死蛮荒。

    苏东坡进京后急剧得势,八个月内,朝廷将他擢升三次。依据古制,官位分为九级。在此短短一段时期,他由第七级上升,经过第六级,跳到第四级,最后止于第三极翰林,为皇帝草拟诏书,那时他正是四十九岁。

    有登龙之术,也有谦退之道啊,而苏东坡不愧为谦退大师。现在苏东坡的情况是,不追求政治,而为政治所追求,颇为有趣。政治这台戏,对有此爱好的人,是很好玩;对那些不爱统治别人的人,丧失人性尊严而取得那份威权与虚荣,认为并不值得。苏东坡的心始终没放在政治游戏上。

    宋朝的政治制度最容易酿成朋党之争,苏东坡越躲避政治,政治偏要找他。苏东坡身居高位,特别惹人妒忌。不久,第一个风暴向他袭来,朝廷的政争都围绕他而发生,几十份表章都弹劾他。苏东坡为小人陷害,太后支持他;政敌显然未能达成目的,也因此丢了脸面。

    两年之内,苏东坡“四遭毁谤”,由他推荐为官之人,亦遭受无故的污蔑。在苏东坡的再三恳请之下,元祐四年(1089)三月十一日,朝廷终于允其所请,任命他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领军浙西。

    一个人在外省为官时总比在京师为官时对国家贡献大。苏东坡在元祐四年(1089)七月到达杭州,时年52岁。苏东坡全心全力从事工作,短短一年半之内,他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他又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了谷价,不惜与朝廷及浙西邻省官员意见相左,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只身展开救济饥馑的工作。

    但是在元祐六年(1091)二月,苏东坡被调离杭州,又被召至京都充任翰林学士。元祐六年(1091)五月,苏东坡再次上书恳请调离京师,这是自传性质最长的一道表章,历述所有过去他所遭遇的不幸,包括他遭受的逮捕和审讯。三个月后,苏东坡外放到颍州为官。元祐七年(1092)二月,又被调到扬州。

    苏东坡单枪匹马只身奋斗,打算改革吏治,救百姓于水火。元祐七年(1092)七月,苏东坡所催请各点,朝廷正式颁布施行。他是如愿以偿了。表章中所提的公债,全部由朝廷下令宽免。他总算把老百姓从王安石新政的恶果中救了出来。

    流放岁月

    在元祐九年(1094)秋天,有两个女人逝世,就是苏东坡的妻子和当政的皇太后。我们几乎相信这两个女人都是苏东坡的守护神,她俩的离世,改变了苏东坡的命运。苏东坡的妻子死于八月初一,太后则死于九月初三。太后的去世是苏东坡的没落之始,也是她当政期间那些贤臣的没落之始。

    皇太后一去世,苏东坡即被外放。他奉命统领河北西部,并指挥该地区的步兵骑兵,官衙设在定州,离北平不远。现在身登王位的幼主,年仅十八岁,性好女色,学识浅薄。几个奸佞之臣玩弄这么个十八岁的孩子,国家陷于无可救药的混乱,已可未卜先知了。

    哲宗绍圣元年(1094)四月,章惇为相,他首先拿苏东坡开刀。他被罢黜,剥夺了官阶,调充英州太守。苏东坡是贬谪到广东高山大庾岭以南的第一个人,他以第一个牺牲者的身份,横越中国南部巍峨雄伟的山脉。

    哲宗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苏东坡到了惠州。这里是中国的南方,和他以前所想象的不一样,处处是浓绿的草木和亚热带的水果,的确是“岭南万户皆春色”。苏东坡在此交友、酿酒、修桥、建冢、建放生池。他虽然不能做官,但还是个热心公益的国民。

    次年三月,苏东坡开始在惠州盖自己的房子,在一座小山的顶上盖了一间房子。这栋房子直到现在还保存着,人们称之为“朝云堂”,以纪念苏东坡的妾室朝云。在苏东坡的作品里,这栋房子叫“白鹤居”。

    在绍圣二年(1095)七月五日,新房子尚未竣工,朝云得了一种瘟疫,竟然身亡。从现在起,苏东坡一直鳏居未娶。次年二月,房子竣工,正在苏东坡以为可以在惠州安度晚年时,他又被贬谪到了中国本土之外去了。

    海南岛那时是在宋朝统治之下,但是居民则大多是黎人,在北部沿岸有少数汉人。苏东坡就被贬谪到北部沿岸一带去,这中国文化藩篱之外的地方。元祐大臣数百个受苦难折磨的,只有他一个人贬谪到此处。

    这次到海南岛,苏东坡已六十岁,以身体的折磨加之于老年人身上,这才是流放。据苏东坡说,岛上要什么没什么。他说:“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又,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尔。惟有一幸,无甚瘴也。”所幸有儿子迈长伴左右,父子二人相依为命,读书抄经。

    苏东坡也许是固执,也许真是克己自制,至少他从未失去那份诙谐轻松。他一次对他弟弟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在海南岛的日子,他和默默无名的读书人、匹夫匹妇相往还。

    苏东坡在儿子的帮助下,整理杂记文稿,成了《东坡志林》。过去他和弟弟子由分别为五经作注,他担任两部。在黄州谪居时,他已经注完《易经》和《论语》。现在在海南,他注完了《尚书》。最为了不起的是他的和陶诗一百二十四首。他在颍州时就开始此项工作,因为当时在被迫之下度田园生活,他觉得自己的生活与陶潜当年的生活,可谓无独有偶,完全相似,他又极其仰慕陶潜。在离开惠州之时,他已经写了一百零九首,剩下的十五首是在海南岛完成的。

    终了

    哲宗在元符三年(1100)正月去世,享年二十四岁,留在身后的是一代死亡、颓丧、疲惫的文臣学者。他的弟弟继位,是为徽宗。

    徽宗登基之时,国家之组织已烂,国家之元气已衰。不过,苏东坡是暂时有好运来临。因为在元符三年(1100)前半年,朝廷要由神宗之后,新皇太后摄政。那年四月,所有元祐老臣一律赦罪。

    五月,苏东坡遇赦,调到雷州半岛西边的一县去,自此,苏东坡又要漂泊无定了。他到雷州后一个月,接到命令去永州,到永州的半途中,接到可以随意居住的命令。十月,他到了广州,又重新和儿孙团聚。

    在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正月,苏东坡穿越大庾岭,从中国的南方返回北方。五月一日,他到了金陵,打算变卖常州的家产,回颖昌的老农庄和弟弟一家为邻。但那年正月,皇太后不幸逝世,现在是五月,一切情形显示政策又要全复旧观。苏东坡决定回常州家园,远离京畿,于是给子由书信一封,把他们终不能聚首归咎于天命。

    回到常州后,苏东坡的病缠绵不愈,他预感大去之期已不远。七月二十八日,苏东坡迅速衰弱下去,呼吸已觉气短。儿子迈上前去请示遗教,但是一言未发,苏东坡便去了,享年六十四岁。

    半月之前,他曾写诗一首:“岭南万里不能死,而归宿田野,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细故尔,无只道者。”苏东坡今生的浩然之气用尽。

    弟子问孔夫子:“这些大贤人临死之时,有无怨恨?”孔夫子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后记

    苏东坡短短六十四载的人生,在林语堂笔下一一呈现。从出生,到青年,到壮年,再到老去。苏东坡的一生,是命运坎坷的一生,是宦海沉浮的一生,是颠沛流离的一生。他的诗词文章名满天下,响誉后世,得益于他乐观的天性,豁达的个性。所以他才能在历经艰辛,屡遭迫害的短短一生中,写下那么多的千古绝唱,留下那么多的诗词书画,以供后人传阅。

    他的一生,见证了宋朝从兴盛走向衰亡;他的一生,卷入了宋朝动荡不安的朋党之争无法抽身;他的一生,试图凭一己之力拯救黎民百姓于水火;他的一生,众人皆醉他独醒……

    千百年来,苏东坡始终闪耀在中国历史的星空,于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熠熠生辉。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东坡宦海沉浮的一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gsfz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