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想法情感故事
那些我们曾深信的“答案”,最后竟然是“扯淡”

那些我们曾深信的“答案”,最后竟然是“扯淡”

作者: 奔跑的大胯 | 来源:发表于2019-01-26 14:54 被阅读45次
    image

    撰文丨大胯

    一个古老的段子,不骗你,这的确是段子:

    NASA(美国宇航局)用10年的时间,砸了200万美元,为宇航员研制一种在太空可以使用的笔。因为要求太过复杂——不能挥发、不能磨损书写表面、折断不能有颗粒......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于是向全社会征集方案,一个德国小学生给NASA寄来一个包裹,上面写了一行字“你们试过这个吗?”,打开包裹一看,发现是一只铅笔……

    我们恍然大悟,《时代》周刊还给了评论:

    一个好设计,不是最贵最先进的,而是最实用的。

    然后,我们被震撼到了,感动到了。

    甚至还把美国讽刺了一番:

    美国真的是人傻钱多,我们一起来给美国“众筹”智商。

    ……

    打住!这只是个段子而已。

    总有一个你曾深信不疑的答案,后来发现都是扯淡!

    1

    只要稍加一些掩饰,我们就很容易相信那些“听上去感觉正确”的事情。比如段子里面的“美国”、“宇航局”、“NASA”、“德国”、“时代周刊”、“200万美元”这些看似准确的词汇,我们的大脑就开始自动放松警惕。

    我们每天用手机浏览的信息当中至少有几十条这类的误导信息,虽然明知很多是假的,但是总会忍不住去看,因为很多信息会给我们的大脑带来爽的感觉。比如,上面的段子再加上嘲讽美国的桥段,更能够迎合我们幸灾乐祸的心理,于是我们毫不犹豫地就接受了。

    我们往往不去追求正确的答案,而是去追求一个让我们的答案。

    2

    实际上,稍微做点调查就会知道,美国在早期的太空探索中就已经开始使用铅笔了。之后还进行了升级——1965年的时候,美国的Fisher公司就发明了专用的太空钢笔。它的原理是笔芯里密封高压氮气,靠气压把油墨推向笔尖。这种钢笔甚至还用在了我国的神州六号上,价格也不太高,一支95美元左右,亚马逊上就能买到。

    image

    看来,美国人并不傻,人家很超前,而且还会改进。

    可能你还会问,在这种太空钢笔发明之前,铅笔是怎么满足太空环境的?

    • 失重环境下怎么削铅笔?
    • 铅笔头断了之后的颗粒对元器件造成伤害怎么办?

    实际上,美国宇航员早些年在太空使用的铅笔可不是普通的铅笔,而是一种特殊工艺的自动铅笔,不需要削,笔芯的成分不是石墨,而是“软性有机粘合剂+有机染料”,这种笔芯类似蜡笔,不容易折断,也不会产生颗粒,但是写出来的字迹较为模糊。

    最神奇的是,这种铅笔目前依然是空间站的标配,在宇航员当中大范围地使用,并没有被太空钢笔完全取代。

    因为它们各有优缺点,有各自的适用范围,不存在谁比谁差的问题。

    • 太空钢笔书写顺畅,使用周期长,字迹相对清晰,更方便使用,缺点是成本高,结构复杂;
    • 太空铅笔则结构简单,成本低,使用范围广。

    它们其实是根据不同思路开发出来的产品,没有绝对的谁取代谁的问题。

    喂!喂!该出戏了哈!这也是个段子,只不过是高级一点的段子。但并不是符合逻辑的事实,而是“伪逻辑”。

    在看似有证据的情况下:

    我们会追求那些“合理”的答案。

    我列举了不少合理的事实,比如:“Fisher”、“高压氮气”、“神舟六号”、“亚马逊的商品图片”这些事实,我们就很容易认为这是真相,但这还是在扯淡。

    3.

    其实,Fisher这家公司并没有专门耗资200万美元单独去为NASA开发太空钢笔。这家Fisher公司是私营公司,他们是以营利为目的,仅仅为航天事业就耗资巨大不顾利润是不现实的。

    真相是,在19世纪70年代:

    • Fisher公司是看准了一个市场:恶劣环境下的功能笔市场
    • 当他们推出了这个功能笔,恰巧符合了NASA的需求;
    • Fisher一看这是个好机会,希望借助NASA来给自己做品牌背书
    • NASA也希望降低自己的采购成本,双方达成合作;
    • 最终Fisher通过NASA的品牌背书,打开了市场,极大地分摊了自己的功能笔研发成本
    • NASA也能够用更低的成本大批量采购到更好用的太空笔

    这才是这个故事商业逻辑的真相。


    我们的大脑的爱好就是特别容易被忽悠。

    仅仅是这个段子,只要稍加技巧,我在驳斥这个段子的同时还能够把我们再忽悠一遍,之后我们觉得这就是真相了吧?

    到头来发现,又是个高级段子,而且是一本正经地扯淡,胡说八道。

    被这个段子忽悠了,无伤大雅,但是很多人生中的重大决策,往往会被有意无意地掺杂很多“伪逻辑”,我们一旦不能准确识别,浪费的时间和成本就是巨大的。

    对外防忽悠,对内多纠偏。

    我们多数人的防忽悠能力最多只能维持在追求合理的阶段。

    • 我们很难怀疑自己曾经深信不疑的答案;
    • 即使产生一些怀疑,随便找些事实,就更加深信不疑,甚至变成一头“倔驴”;
    • 到头来,即使发现了是扯淡,还会安慰自己至少存在分辨的意识;
    • 实际上,我们仅仅只剩分辨意识了,唯独缺少分辨的能力。在“伪逻辑”面前,我们难道不是个“高级植物人”么?

    一个人天生善良却低智,的确是无辜的。但是明明可以提高自己的智力,却不去训练,这不是甘愿当个“包子”么?

    我们曾深信自己是个防忽悠的王者,最后竟然是个青铜。

    请自己把这头“倔驴”牵走,谁家的,就谁牵走,有多远牵多远……

    请注意,下面是硬广。

    想训练自己的防忽悠能力?看下面这几篇文章:

    祝新年不被忽悠!


    题图:大胯用Keynote自己捯饬的

    往期回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那些我们曾深信的“答案”,最后竟然是“扯淡”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gsij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