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用户来说,选择课程产品的时候,既有理性筛选、多维度分析的一面,也有随心而动、感性决策的一面。
作为培训师,我们分两种情况来谈,一种是课量多的情况,一种是课量少的情况。
在课量多的时候,你的期望是,该拿的单一定要拿。
什么意思呢?比如,你是讲品牌营销的课程,那么当地有一家企业有品牌营销的课程需求了,这个需求你是完全能够满足的、能够胜任的,而这个企业里面有高管认识你,或者企业所找的培训机构里面有人认识你,那么,这,就是你该拿的单。
如果你没有拿到,说明什么呢?说明你的标签还不够明显,或者说你的标签明显,但是你没有把它放大。
在课量少的时候,你的期望是什么?你的期望是,尽可能有更多授课的机会,因为每一次在专业领域的授课,都是在积累你的成功案例。这时候的你,可能还没有太高的知名度,你需要在这个领域里面多讲课、多露脸、多刷存在感。所以,只要有机会,你就会去做一些公益的课程分享,比如微课分享或者线下沙龙分享。
那么正常情况下,如果你的课程质量还不错,你未来的授课机会,会有一部分来源于曾经听过你分享的受众群体。当然这里面可能会有一个时间差。比如,我2016年的很多授课机会,其实来源于2013年参加过我的沙龙活动的一些伙伴。
当然,这个也不一定,这个要看机遇,还要看你讲的课程所面向的人群。比如,我在2013年做的沙龙课程主要是讲职场能力提升类的课,针对的是一些比较年轻的朋友,3年之后他们才做上管理层,才有公司内部培训的决策权,所以3年之后他们才开始广泛邀请我去做内训。
后来2016年我开始讲化书成课,化书成课的很多学员本身就是企业内部的培训管理者,企业管理者或者内训师,所以听了我的课程之后,觉得有效果就会直接引入企业,因此我的很多做企业内训的机会,其实是学员带来的。
当然,不管你讲什么课,只有你的课程能够真正的帮助学员解决问题,能让学员获得他从其他地方得不到的认知体验,或者给学员创造一个醍醐灌顶的契机,学员才会记住你,记住你的标签。他们记住的,是你在课程中给他们带来的独特感受。只要学员能记住你,那未来就有机会从学员那里获得授课机会,也许是学员邀请你去他的平台或者公司讲课,也许是学员身边的朋友有课程需求时他推荐了你,也许是学员看到一个培训需求推荐给了你,都有可能。总之,只要你在用户的心智建立了某一类课程的认知,找到你去讲课只是时间早晚而已。
但关键在于,你的标签要明确。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培训师,给自己赋予的标签特别多,既是管理专家,又是销售专家,既能教别人演讲,又能教别人创业,很多老师以为,能讲的课程越多,机会就越多,但现实却恰恰相反,因为你的标签太多了之后别人记不住。
那么,如何在用户的心智中,建立容易被记忆的这种认知呢?
答案是,瞄准对的学员群体,寻找到达他们的最有效的途径,反复对他们表达你的课程品牌定位,让他们在想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时,就能想起你。
对想要建立个人品牌的你而言,方法也是一样的,对你想影响的人,你要进行认知建设,不断在他们的面前展示你的标签属性,展示方式可能是聊天,可能是发一些素材到朋友圈,可能是参加某个活动的时候发表你的专业见解,让他们在潜移默化之中把你和这个标签链接起来。
同时,你的表达和宣传要恰到好处、切中要害,不会引起别人的反感。
这就是在做认知建设,也就是对他人进行正向的、符合定位的、有目的性的一系列增强品牌感知的工作,来加深用户对你或者对你的课程的印象。
那么,大家可以想一想,你的标签是什么?别人对你这个人的认知是什么?你所讲授的课程,和你在别人心目中的印象是一致的吗?别人一听到这方面的信息,就会立刻想到你吗?
比如段烨老师的标签是课程开发专家,所以他最主要的授课方向就是课程开发、学习项目设计领域。比如易虹老师的标签是绩效改进专家,所以她最主要的授课方向就是绩效改进领域。比如古典老师的标签是职业生涯规划,所以他主要讲这方面的课,做这方面的分享,写这方面的文章,在得到做超级个体的专栏也是基于生涯的探索。
这就是个人品牌标签和课程定位的匹配。那么,怎么样定位自己的标签呢?你需要和自己对话四个问题:
• 第一个问题是:目前这个阶段你的授课目标是什么?
• 第二个问题是: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你需要在学员心目中打造怎么样的心智认知?
• 第三个问题是:你凭什么占据这个心智认知?
• 第四个问题:你拥有的内容支撑点有哪些?
这么一路问下来,思路就会越来越清晰,方向越来越明确,接下来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动,应该链接什么样的资源,应该开发什么样的课程,也就逐渐开始浮出水面了。
找准方向,在给自己定义标签的时候要有的放矢、适当的断舍离,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明确你要放弃什么,才会得到什么。让自己的标签一点一点的侵入这个市场,最终产生水滴石穿的改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