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国人,应该都听过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这句话,在清末民初,中国人普遍失去自信时,给了无数人奋发向上的力量。它的作者,正是中国近代史上顶天立地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梁启超。在他这篇《少年中国说》里,他鼓励所有的中国少年,要建立起自信心、自尊心,为拯救中华民族而努力奋斗。这篇文章,其实梁启超也是写给自己的孩子看的。
由此可见,梁启超也是一位非常出色和成功的家长,他凭借自己过人的学识和独具匠心的教育方法,把自己的九位子女全部培养成了社会精英,造就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家教奇迹。
在他的子女里面,梁思成是建筑学家;梁思永是考古学家;梁思礼是火箭控制系统专家。这三人都在新中国获得了院士身份。此外,长女梁思顺,是诗词专家;三子梁思忠毕业于美国西点军校,参加过淞沪抗战,是抗日英雄;次女梁思庄,是著名的图书馆学家;四子梁思达,是著名的经济学家;三女梁思懿,曾经担任过中国红十字会对外联络部主任;四女梁思宁,早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后来参加了革命。
一个家庭中走出三位国家级院士,另外六人在各自的领域也都有所建树,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那么,梁启超到底是如何教育孩子的呢?他通过哪些方法,才把孩子们全部培养成了各自领域中的佼佼者呢?
其实啊,梁启超的教育秘诀,可以归纳为六个字,分别是:意育、智育、情育。
第一个教育秘诀是“意育”,指的是培养孩子坚强的意志和顽强的毅力。
在梁启超的九个孩子当中,三子梁思忠是其中比较特殊的一个,因为其他的兄弟姐妹,从小喜好读书,专心做事业,而梁思忠却独独对军事十分感兴趣,希望有朝一日能亲临战场,报效国家。比如在1927年,当梁思忠得知国共正在联合北伐时,他就满腔热血地对梁启超说,自己要去参加北伐。但梁启超知道,在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搞军事可不是闹着玩的,因为你随时都有可能为了理想而付出生命。那么,梁启超会怎么做呢?要上战场之前,当然是要先磨练意志和毅力。
所以,梁启超并没有直接答应儿子梁思忠的请求,而是先把他送到了美国的西点军校读书。西点军校在当时举世闻名,培养出了大量杰出的军事将领。然而,西点军校的训练方式十分严苛,可不是一般人能受得了的。所以,梁启超把自己孩子送到西点军校,培养他的军事素养的同时,也锻炼他的意志和毅力,可以说是用心良苦的。在经过几年的学习之后,梁思忠看到到国内形势的变化,预见中日之间必定会发生更加激烈的战争,于是再次向梁启超请求,希望能早日终止学业、回国参军。
对于儿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报国精神,梁启超给予了充分的肯定,然后写信对梁思忠说:“你们谅来都知道,爹爹虽然是挚爱你们,却从不肯姑息溺爱,常常盼望你们在困苦危险中把人格能磨练出来。”于是,不久之后,梁思忠回国参加了革命军。1932年,一·二八事变爆发,日本发动了对上海的侵略战争,梁思忠以炮兵上校的身份,随军出征,表现得十分出色。那一年他才25岁。我们由此看出,梁启超既尊重孩子的选择,又不溺爱孩子,孩子想要参军,他就把他送去学军事;孩子想要报效国家,他就让孩子参加革命军——这都是培养孩子毅力的重要过程。
梁启超育儿的第二个教育秘诀是“智育”,指的是开发孩子的智商。
开发孩子的智商,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但梁启超却有自己的窍门。
首先,梁启超非常擅长帮助孩子制订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当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时,他会亲自帮助孩子解答。
在旅居日本期间,他给孩子们制订了一份学习计划,每天再忙,都会抽出一定的时间,辅导孩子们的功课。有一次,梁思成在外面出了车祸,无法去学校学习,梁启超就自己在家帮助梁思成辅导。
后来,晚年的梁思成回忆起父亲时,曾说道:“他与孩子们之间,除父亲与子女之情外,还是知心的朋友。孩子们提出不解的问题及个人前途的选择,这一切父亲均能逐个给以详尽的解答并予以鼓励。”
其次,梁启超很注重孩子能力的全面发展,不愿意任其偏废。
梁启超学的是建筑专业,属于工科男。但梁启超在教导梁思成的时候却反复强调:“你所学太专门了,我愿意你趁毕业后一两年,分出点光阴多学些常识,尤其是文学或人文科学中之某部门,稍为多用点工夫。”所以,他建议梁思成在所学专业之外,可以试着读一读《论语》《孟子》和《荀子》。如果《荀子》读不懂,可以先读王先谦先生的《荀子集解》。
正是因为梁启超注重孩子的全面发展,所以,梁启超的儿女,即使是理科出身,也都具备文科修养。比如,梁思忠在学习军事之前,还学了政治学;梁思成研究建筑,但他同时也是出色的文化学者等,他们都很有文化修养。
当然了,在学习的过程中,梁启超并不是一个“唯成绩论”者。
在写给梁思庄的一封信中,他说:“庄庄今年考试,纵使不及格,也不要紧,千万别着急,我对于你们功课绝不责备,却是因为赶课太过,闹出病来,倒令我不放心。”你看,梁启超并没有刻意在乎孩子的成绩,他更加在意的是孩子们的身体。
除此之外,梁启超教育子女的第三个秘诀是“情育”,指的是在教育的过程中,培养子女的亲情、爱心,以及自我情感的调控能力。
梁启超是怎么做的呢?比如,为了培养孩子的爱国之情,梁启超创作了著名的《爱国歌》,专门用来点燃孩子们的爱国热情。除此之外,为了培养与孩子们之间的感情,他特别喜欢给孩子们写信,并且总是抓住适当的时机表达自己对孩子们浓烈的爱。
他在写给孩子们的一封信中说:“你们须知你爹爹是最富于情感的人,对于你们的爱情,十二分热烈。”林徽因嫁给了梁思成之后,梁启超写信说:“我以素来偏爱女孩之人,今又添了一位法律上的女儿,其可爱与我原有的女儿们相等,真是我全生涯中极愉快的一件事。”他的这些信,把每一个家庭分子都团结在了一起。
概括来说,梁启超的教育理念,实际上是“素质教育”,它旨在培养孩子们的意志、开发孩子们的智力,以及对孩子进行情感教育。他的这种教育理念,跟我们当代的教育理念很接近,而且目标也更加明确、效果也更好。
那么,我们从梁启超的“素质教育”中,可以学到什么教育经验呢?
其实,把梁启超的教育方法和当代的教育方法进行对比,就能发现其中的奥秘了。
首先,培养孩子的意志和毅力,一定要建立在孩子的兴趣爱好或主动选择上。
也就是说,在进行“意育”教育时,我们不能一味地对孩子说:“你要学会吃苦,不管遇到什么困难,你都要硬着头皮往前冲!”这种做法,其实太刻板了。比如,假如你的孩子正在读大学,学的是管理学,可是孩子对管理学不感兴趣,压根学不下去,相反,他对法律更加感兴趣,那么,你就没必要让孩子坚持把管理学学好,那你觉得孩子这种意志顽强有意义吗?也许,告诉孩子找个机会转个专业,是更加聪明的选择。
同样,当孩子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你如果本着锻炼孩子的意志和毅力的原则,教唆孩子只是一往无前地往前冲,那其实很可能是在害孩子。其实我们并不需要对任何困难,都展现出强大的毅力,有时候,学会变通,绕个弯,就能避开困难。
所以,当孩子在自己感兴趣的领域,或者自己选择的领域中遇到了困难时,才是你对孩子进行“意育”教育,培养他们的意志和毅力的时候。
其次,开发孩子的智商时,父母要能起到指导作用,同时要做到文理兼顾,注重全面发展。
我们当代父母,为了开发孩子的智商,孩子才两三岁,就开始把孩子送进各种辅导机构。但是,你要明白,这个阶段开发孩子的智商,父母才应该扮演重要角色,发挥主要作用。这是因为,这么小的孩子缺乏学习的自律能力,需要更多的是游戏中学。辅导机构,并不适合他们。
即使孩子大了,也不应该扔到辅导班就完事。正确的做法是,在日常生活中,你要陪着孩子一起制订学习目标,当孩子们遇到困惑时,你要帮着去寻找答案。抖音和B站里面的博物君张辰亮就做得很好——他女儿在他的影响下,对动植物非常感兴趣。有时候,女儿随手抓了一只虫子,就来问他这是什么昆虫,这个行为无论重复多少次,他都会耐心作答。你看,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与此同时,培养孩子全面发展也很重要。有些父母让孩子只学英语,有些父母让孩子只学奥数,这种做法不能说错——但是却有失偏颇,让孩子只“专攻”一个领域,这样会让孩子丧失掉更多的可能性,造成他们的严重偏科。在中国,偏科的孩子,考高中、考大学,都很困难,后果很严重。
实际上,真正的大学者、真正的精英,都是文理皆通,能很好地将众多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
第三,在“情育”方面,父母要跟孩子多交心,培养子女的孝心、爱心,以及情商。
当代社会,许多家庭因为工作原因,把孩子往学校一扔,几乎不交心,这就导致,父母从来没有对孩子说过“我爱你”,孩子也从来不会对父母说“我爱你们”。前段时间,就发生了一件很有趣的事:
一名中学生哭着跑到了派出所,跟民警说要举报自己的爸妈,控诉父母雇佣未成年人做童工。经验丰富的民警,立马意识到这件事没那么简单,于是把孩子的父母找了过来。结果,一问才得知,孩子口中的“童工”指的就是自己。原来,父母只不过是经常让孩子帮忙一起做做家务,孩子却觉得自己受到了父母的“压榨”,一怒之下跑到了派出所报案。民警在全部了解清楚了情况之后,对孩子进行教育:“父母披星戴月地工作,那么辛苦,你是不是应该做点家务,帮父母分担下呢?”孩子听完一下子就明白了,实际上不是孩子不懂事,而是父母和孩子温柔平和的交流太少了。他们只让孩子看到了自己严厉的一面,却没有让孩子看到自己对他的爱。孩子显然也很少跟父母交流,他只把家务当成负担,却没看到分担家务,也是对父母的一种爱的表达。
当然了,培养孩子的爱心和情商,都需要父母加强与孩子之间的沟通。
有一次,梁启超的大女儿梁思顺遇到了一些困惑,不知道该如何是好,梁启超就在写给梁思顺的信中写道:“我常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所成就一样。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去做,便是第一等人物……便是天地间堂堂地一个人。”他的言下之意是,不要困惑,只要属于自己的责任,那就尽管去做。
你看,如果你也这样教育孩子,那么,当孩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就知道如何调节自己的情绪、如何摆正心态,然后去勇敢地迎接挑战了。
好,今天的主要内容就讲到这里。我们今天主要讲了梁启超的“素质教育”法,具体包括意育、智育以及情育。首先,在意育方面,培养孩子的意志和毅力,一定要建立在孩子的兴趣爱好或主动选择上;其次,在智育方面,开发孩子的智商时,父母要能起到指导作用,同时要做到文理兼顾,注重全面发展;最后在,情育方面,父母要跟孩子多交心,培养子女的孝心、爱心,以及情商。归根结底,素质教育,就是教会学生做人,即,在精神上,懂得顽强拼搏;在学业和事业上,全面发展;在道德情感上,讲情义,有爱心和责任心,并且能掌控情绪。
梁启超说:“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只要在自己的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
梁启超一生都践行“要做事,先做人”的原则。他注重“素质教育”,而不太在意孩子一时成绩的好坏;他注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他注重人的全面人格的养成,而不是只学习小的技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