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深博士们的交流与研究,让科胡特原创理论被后继者发展为关系型自体理论的过程,呈现得异常清晰。 另外有个概念就是传统的自体心理学系列培训中分析了面向来访者的自体客体需要,咨询师以诠释的方式进行回应而非满足,但是科胡特后期否定了自己此前的观点,而是表示在关系中需要出现面向来访者需要的足够好的反应,以便与来访者共同创造自体客体的体验,是否意味着此前仅仅通过诠释来向来访者洞见自己的无意识渴望,在临床上是不够的,体验的共同创造/建构(共情式回应)是必须融入到临床关系性互动的,属于治愈的组成部分,即对自体客体需要的回应来创造自体客体体验(即恰到好处的满足),而不是全然批判咨询师对于来访者需要的满足的行为。
科胡特后来意识到,分析师还得对患者的自体客体需求作出足够的反应,以便与患者一起创造自体客体体验,如《自体的重建》,(1977)所述。科胡特将这种回应方式称为“共情式回应”,含蓄地承认这种回应是一种共同的创造,这就是对后来被概念化为关系模型的重要贡献。科胡特逐渐认识到共同创造关系体验的重要性,并大大偏离了侧重干诠释和洞见的更加局限的经典模式。
我们不再只关注诠释和洞见,而是开始讨论患者/分析师之间的关系中所提供的那些增加活力和促进成长的关系体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