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末,在和校长去学区总结会议的路上,校长非常自豪地说:“前两天校委会开会,我们统计,这几年下来,老师们不断地做和写,有几位老师可以出书了!”同事们这几年成长得真快,都可以出书了,羡慕啊!校长继续说:“你猜猜会有谁出书?”我一口气报了好几个老师的名字:“跃、丹、洁……”校长补充:“还有你啊!”我正在开车,忽然感觉有点手抖。
不敢想象,我不是一个天生爱写作的老师,学校定规每个老师每周写一篇。虽有不情愿写,但有时文字的力量,比说教更有效果。于是6年下来每周写,寒暑假参加读写挑战,不知不觉,竟也积累了十几万字。但都是零碎的文字,没想过要编辑成册。
那次谈话,有点震惊。但没当回事,纯当校长的理想。这学期开学,金副校建了个群,群名就是“我的第一本文字集”,群里相机进来优秀的同事。难道来真的了?
相比“出书”两个字,我更喜欢文字集的表达。这是对自己文字的一个整理,也是一种成果呈现,使文字有了被看见的可能。至于出书,那是一个机缘,开始出发路程中的庆典时刻。果然,有了小伙伴的加持,出文字集的事情渐渐有了眉目,我们也形成了写作共同体。
出文字集的第一步,就是将文字进行分类。十几万字的内容零零散散,多次打开文件夹,看了几篇,没有头绪,又默默关上。写作共同体群里,大家的进度都公开,分类也可以互相商讨。在同伴们分享的目录中,我也渐渐有了想法。我的内容有给校长的回信,有给家长学生的信,有对教育热点的点评,有班级故事的记录,有教育行走的感悟。于是我分为书信的力量、教育行走、教育思考、童话剧之旅、阅读推荐、会生长的教室六个板块。
出文字集的第二步,想书名。这可难倒我了,内容这么杂,取什么名字合适?这学期在读《彼得潘》,彼得潘是一个长不大的孩子,永无岛是彼得潘的家乡,象征着童真、自由以及对现实生活中压力的无视,是一个理想化的乌托邦式的存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永无岛,那个纯粹美好无人打扰的地方,你的永无岛在哪里呢?教室于我而言就像我的永无岛,有趣的温馨的气愤的苦恼的故事都发在在这个地方。当初共读时,我问孩子们,谁是你的彼得潘呢?好几个孩子笑眯眯看着我:“老师你就是我们的彼得潘呀!”是啊,一届一届的孩子会慢慢长大,然后离开,教室里又会迎来新的一批孩子。而我就是那个“长不大”的彼得潘,永远不离开,不断与新的孩子相遇。有了,我的书名就叫《相遇在永无岛》。
文字和书名有了,下一步又是什么难题?一天,群里又热闹起来,文字集的封面,需要自己设计。无奈美术不太好,实在不会设计。忽然,我灵光一闪,我不会我的学生会呀。周末,我就将这个任务布置下去。“潘老师要出书啦,谁想成为我第一本书的御用封面设计师?”周一,我就收到好几副作品。其中一幅我最喜欢,潘老师坐着小船,来到一座小岛,和岛上的小朋友相遇了。虽然画风稚气,字体也大小不一,但胜在独一无二。就这样,我和小璇达成了合作关系,封面也敲定了。
如今,这本文字集还在艰难生产中,我也由原先的不敢想,到现在有所期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