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散文心理想法
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语言,多用“要”,少用“不要”

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语言,多用“要”,少用“不要”

作者: 哈佛妈妈亲子园 | 来源:发表于2023-02-02 21:48 被阅读0次

    当代父母大多都是爱学习的现代型父母,常常在各种育儿理论和方法的学习中穿梭,努力用“爱”的语言去陪伴孩子成长,期待做一个能超越自己原生家庭父母的好妈妈、好爸爸。

    与此同时,我也常常听见不少父母在管教孩子过程中有许多的“不要”。

    比如:当孩子疯玩在家大声说话时,父母常常心烦制止:“不要吵!”

    当孩子不听话、坚持自己的主意时,父母常说“不要顶嘴!”

    当小幼儿不停哭闹时,父母反复劝导“不要哭了,好不好?”

    如此这般的:“不要”,几乎成了许多父母的口头阐,成为了教育孩子的常用工具。

    殊不知,如同所有语言一样,“要”与“不要”都会对孩子的心理产生不同暗示作用,从而对孩子的行为产生不同引领效应。

    “要”和“不要”的不同心理暗示

    首先,“不要”是否定词,而“要”是肯定词。从人性角度讲,人的动物层面本性是趋利避害,就是说,喜欢带来快乐的东西,而排挤带来痛苦的东西。

    当大脑收到“不要”的词语时,孩子首先接收到的是被否定,大脑解读到的是“不行、不能、不好”等,因此内心深处会下意识产生排斥情绪,在此情况下,“不要”的内容便难以好好听进去,影响吸收效果。

    相对于“不要”,“要”则是肯定词,不会引发对抗情绪,所以吸收会顺畅。

    第二,“不”是一个拒绝词,当人被拒绝时会产生连接断裂的感觉,会条件反射引发相应防疫反应,让身体收缩,心门关闭,“不要”的东西就会相应被关在门外。相反,“要”是接纳、连接、得到,会带给人身心愉悦的感觉,心门会自然打开。

    第三,从安全感需要讲,“要”是一个人生存下来的必要条件,无论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当人的身心处于不断长大、需要大量生理和心理需求时,“要”就会更贴近人在每个当下生存的需要,因此安全感会得到相应满足。而人在安全环境下,会放松身体,更容易接收到周围信息。

    第四,当父母告诉孩子“不要”,而不明确告诉“要”什么时,没有经验的孩子往往不知道应该怎样做才好,而处于迷茫状态。

    语言是连接生命的媒介

    语言是连接生命的媒介,“要”和“不要”,一个“不”字便给对方身体与心理如此不一样的感觉,可见,作为父母想获得与孩子沟通的良好效果,就要注意用词细节。

    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把“不要”去掉,直接告诉孩 子,你希望他(她)怎么做;把“不要吵”改成“小点声”;把“不要顶嘴”改成“先听我说完”;把“不要哭了”改成“妈妈抱抱,告诉妈妈为什么难过?”;把“不要乱扔玩具。”改成“你是不是不喜欢它们了?为什么不喜欢了呢?”;把“不要打人”改成“你可以生气、发脾气,但是打人是不对的。”

    慢慢的你会发现,用“要”替代“不要”,孩子会越来越知道怎样做是合适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与孩子的互动语言,多用“要”,少用“不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heg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