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人生旅途心理想法
哲学的慰藉|深奥的理论、学术,要贴近大家的生活,才能“畅销”

哲学的慰藉|深奥的理论、学术,要贴近大家的生活,才能“畅销”

作者: 麦麦麦麸 | 来源:发表于2021-07-31 23:06 被阅读0次

    这本书的作者是阿兰德波顿,被称为英伦才子。

    18岁就读英国剑桥大学历史系,博览群书,通读文学、艺术、美学、哲学和心理方面的书籍。

    23岁时,他就出版了人生的第一部小说。

    《哲学的慰藉》是他的第五部作品,这本书出版之后,阿兰·德波顿名声大噪,而当时,他仅仅三十岁出头。

    书中介绍了六位哲学家:苏格拉底、伊壁鸠鲁、塞内加、蒙田、叔本华和尼采。

    分别对应哲学在六种境遇中的慰藉作用,它们是:与世不合、缺少钱财、受到挫折、缺陷、伤心和困难。

    接下来我们可以跟随阿兰德波顿的脚步,一步步来探索一下,如何用哲学来慰藉在生活中遇到到的麻烦。

    与世不同

    针对这个问题,阿拉德波顿请出了最元老级别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帮大家解答。

    苏格拉底这个人呢,据说相貌丑陋,也不讲究穿着。

    他每天最大的兴趣就是走向各个阶层、各个年龄的雅典人面前贸然发问,通过追根究底式的问话,启发人们的思考。

    同当时的雅典市民眼中,苏格拉底游手好闲,于是有人指控他不敬城邦之神,破坏伦理道德,唆使年轻人反对他们的父辈。

    可想而知,苏格拉底被判有罪是必然的事情。

    审判之后,陪审团给苏格拉底一个选择:只要他放弃自己的哲学,他就可以活命。

    苏格拉底拒绝了,他选择慷概赴死。

    一个人对抗五百人,一个人对抗一座雅典城,一个人对抗一个时代,苏格拉底把与世不合的孤单演绎到了极致。

    相比之下,你和我这样的普通人肯定做不到如此潇洒,甚至有时,我们只要听到几句对自己性格的批评,对自己付出的不认可,就会忍不住想要落泪了。

    阿兰·德波顿告诉我们,认为与世不合便是真理,与认为与世不合便是错误,两者想法同等幼稚。

    一种思想是否有价值不取决于它受到的赞赏多还是批评多,而取决于它是否合乎逻辑。

    所以,有理不在声高,要追求真理、相信逻辑,而不是人多人少、自己是否与周围人一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哲学的慰藉|深奥的理论、学术,要贴近大家的生活,才能“畅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hflv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