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
老城关镇政府得巷子走到头,有个老商店,在这种地方想赚到本地人得钱,还真是不容易。若说起紫阳人的那股子聪明,看啥就学啥,学啥就会啥,今天街上卖个孩童的玩具,明天就有人自己能在家做出来,所以开商店就要卖一些工业化的东西。烟酒、日化用品都是主要的销售产品,粮油之类的东西那会儿还有组织发,集体领,农村都是自己做自己吃,所以商店的老板一定要卖那些县域没有的,外来的东西,才能挣钱。
这商店普普通通不到十平米,门前有个卖烟的柜子,后面都是各种酒水饮料日用品,每天早上老板都擦的干干净净,到了中午学校放学的点儿上,商店的门口围着一帮十几岁的男学生。他们两三结对,五六成群,书包斜歪歪的跨在一只肩膀上,有人穿着白蓝相间的校服,有人把校服绑在腰间下身喇叭裤,轻狂叛逆的模样。这买东西也是一门学问:
“老板,买点烟。”
“不卖,学娃子买啥烟。”
这买烟的男学生势必要吃闭门羹,看起来年纪稍大一点,高出一个个头的男学生把他攘开,把腰间的校服潇洒的扔过去,然后招呼着:“你们几个,那边去,前面走,远着点儿。”然后他再四下张望无人,回过头对商店老板说:
“老板,有散根儿吗?”
“啥散根儿?说了学娃子买啥烟。”
“我不是学娃子,给我几个散根儿,五毛钱两根的金丝猴。”
“要多少?”
“一块钱的。”
然后老板缓缓从抽屉里拿出一包已经打开的金丝猴香烟,抽出四根递给这位顾客,扬扬手说:
“赶紧走些。”
“顾客”满意的拿着四根金丝猴香烟,与走在前方的伙伴儿汇合,那一副得意的表情流露在外,被簇拥起来活像社团的老大,一起连蹦带跳去向无人的楼梯拐角。
买烟,可有买烟的规矩。
后来修广场这一片儿都拆了,商店虽搬了家也在别处开着,商店名字已经从店主老板的姓氏,改成了自己儿子的名字,老板依然常坐在店里,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他在店里放了一个点唱机,还配有很大声音的音响,每天中午吃过午饭,他就泡上一杯浓浓的茶,坐在那烟柜后面,开始唱歌。前些年唱的什么不记得了,总之不是“社会主义好”之类的,因为商店老板年轻时候可能是个潮人,这些年也是流行什么就唱什么。中午机关单位的人下班路过商店,就可以清清楚楚的看到老板左手拿着一个金色的话筒,右手边一杯浓浓的茶,对着屏幕上KTV行走字幕轻轻吟唱,这唱的都是“狼爱上羊啊爱的疯狂!”、“为什么我们相遇网络,为什么你要离开我。”还有那首“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没有高亢的嗓音,没有底里的嘶吼,真的只是轻轻吟唱,你若去买包烟,他也不会拿掉话筒,正唱着不管哪一句,夹着歌词说一个“20块”继续唱着他的歌。半个广场都能听到,两边的桂花飘香,晒着太阳的大叔大妈们,伸着懒腰的流浪狗,加在一起形成一幅特别鲜活的画面。
以前有人觉得俗,有人觉得吵,日子久了就成了大家的习惯。机关单位的人每天下班都会猜,今天商店老板唱什么,唱过“终于你做了别人的小三”还得要唱个“找个好人就嫁了吧”?过年的时候商店门前摆着糖果篮子,老板乐此不疲一遍一遍的唱着“恭喜发财”、“中国年”之类的歌,门口挂着售卖的小红灯笼也跟着节奏一闪一闪,好生热闹。
再后来老板不怎么唱了,就怎么也感受不到这一道有声音的人文风景线,有时路过还是蛮想念。那一年钓鱼岛到底是哪国的事件闹得沸沸扬扬,这家店的门口贴上了火红的对联:
“唱唱唱唱出个欢天喜地
打打打打他个落花流水”
横批:“钓鱼岛是中国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