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春节
七年级(16)班 鞠依含
烟花开得绚烂,与新月一同挂在宝鸡上空。
宝鸡的春节是热闹的。过年前的不久,就已经充满了年味。挂满灯笼的街市,叫卖的路摊,人山人海的商场。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那是一年之终,也是一年之始最忙的时候。人们急着买年货,记性不好的手里拿着密密麻麻,一长串文字潦草写着的购物清单;和着儿童的欢笑声;手忙脚乱管前管后的父母;商场里各个店铺店员“哐哐”的脚步声。至于过年时所要买的东西,是那些给家里人买的新衣,为年夜饭准备的食材,为上半年储存的生活用品……之前,由于人手不够,母亲便把一些年货递给我拎着,可是太重了,东西便掉了出去。母亲也只是摸了摸我的头,对我说:“是太重了点,没关系。”便顺势捡起散落在地上的菜。后来在回家的路上,母亲提一半,我提一半,说着笑着。
贴春联,可是三十早上的一件盛事。我接过爸爸手里的春联,小心翼翼地踩上椅子。心里是十分恐慌的,但当我听到那声“小心点,爸在下面扶着你!别怕!”时,我安心了许多。撕下一点胶带并贴在春联的顶端和末端,顺了顺,以此重复了三次。“福”字倒过来贴,贴在门中央,寓意着“福到临门”,这也是春节习俗的一种。
“包饺子啦包饺子啦!”过了这么多年的年,一直令我期待的,还是晚间看着春晚,一家人聚在一起吃着包着钱的饺子了。我站在姐姐和妈妈旁边,看着她们挽起袖子,搅拌着肉馅,将发好的面弄成饺子皮,自己也情不自禁地争着包了起来。爸爸则是在客厅里鼓捣着一会要做些什么菜。我跑到阳台,将红灯笼挂起,无意间望到窗外的景象———家家户户点着灯笼,微弱的红光渲染出喜庆而又和平的夜;五彩的烟花绽于宝鸡的上空;金黄色的气氛灯在宝鸡的各个大型建筑闪烁着。同红光一起,鞭炮声层层涌出,孩子们捂着耳朵,欢笑声,烟花声一同混在一起。顿时,分不出哪个是哪个,但正是这样,才是年,才是春节。
明灯闪烁,夜也深了,人们守完岁,低声谈着话,谈累了,倒头就睡下。
这就是宝鸡的春节,我家乡的春节。
家乡的味道
七年级(16)班 谢馨玥
我并不是土生土长的陕西人,曾有过四五年在南方生活的经历。可你若非问我:“你是哪里的人呀?”那我的答案只有一个,便是陕西。
陕西人爱吃面,是刻在骨子里的。这也与西北地区的气候息息相关,相较南方不那么湿润的气候阻碍了水稻的生长,却铸就了另一种粮食作物--小麦的辉煌。陕西人对面的爱,就像广东人对肠粉--曾有一位广东朋友对我说,每天的早茶若没有肠粉,那么这一天是不完整的--陕西人与面食又何尝不是呢?
小时候我并不喜欢吃面,更多的是吃米饭。初来陕西,也常常因为不吃面,在布满面馆的大街小巷四处碰壁。
五六岁的一个年初一,母亲心血来潮:“好久没做面条吃了,看我来给大家露一手。”于是一家四口忙活起来,起初我还有些不太乐意,那么多美食,为什么偏偏要吃面啊,又不好吃。渐渐的我被做面的过程吸引--和面,扯面,烧水下料,那白面团也有趣极了,又软又黏,不就是我玩的橡皮泥么?我于是拉了一包橡皮泥,作势往嘴里扔,险些招来父亲一顿打。
等面呈上来,我也玩够了,心满意足的吃着面。也从此,我渐渐爱上了面食,逢年过节,我也常与家人一同做面,吃面,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与朋友一起最快乐的大概是一起坐在屋外的阳光下吃面。洁白光滑的面条,浇上辣子、肉菜、汤汁,再配上一碗微黄的面汤,谈笑风生间,一面一汤下肚,绝对是顶好的享受。“陕西八大怪”中就有“面条像裤带”,这点不错,宽宽的拎着油烫的面条谁不爱呢?男孩子一连吃下两大碗,引得周围连连惊叹,女孩子也不顾及自己的形象,油溅到衣服上也不在意。人们卸下了平时的伪装,仅凭一碗面,将众人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前段时间回了一次广东,几日不吃面,各种特色小吃也无比寡淡无味,专门拉着家人找了家面馆一碗面没有油水四溅的“惊险”,也没有饭后热的滚烫的面汤,总觉得少了些什么。这才发现,虽然平时也会戏称自己只是“半个陕西人”,但北方的文化已经随着生活刻近了我的骨血。陕西就是我的家乡,我的家,我爱的地方。面食不仅是面食,它是一种文化,一种风俗,一种人情,一种泼辣而火热的性格,更是一种热爱。
有时候,所谓乡情与乡愁,不过是一碗面。
家乡的桥与河
七年级16班 张浩然
那是刻进心里很深的印象。
我站在廊桥上,望渭河汤汤,由西北流向东南;浩浩荡荡,把宝鸡隔成南北两面。这一个画面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脑海里,让我反复品味,久久不能忘怀。
一到放学或是周末闲暇的时间,我便会和朋友一起去廊桥上或河堤上的木板小路上走走,散散心,放松一下这一天积攒下来的压力。但有的时候,朋友就不耐烦了。我们走在桥上,朋友抱怨道:“有什么好玩的,无聊死了。”所以,有时我也会独自一人来走走。随着渭河的流动,廊桥上便时不时会有忽大忽小的风吹来。小风吹来了,暖和而又温柔,仿佛我的母亲抚摸着我;大风来了,刚硬而又凉快,就像喝了一杯清凉的水,
廊桥上的夕阳也是很美的。傍晚的时候,太阳快落山了,微波粼粼的河面被夕阳照得金光闪闪,亮的刺眼。橙黄色的天空中飘着几朵粉色的白云,还有成群结队的小鸟在天空中飞翔。潺潺的流水声和鸟儿们的鸣叫,不宁的心绪仿佛一下子就散尽了。久而久之,这也变成了我消遣的一种方式。
还可以走木板铺的吊桥。吊桥的木板之间有很多缝隙,可以看到下面淡绿色的河面。但是不用怕,吊桥很结实,即使有很多人在上面跳,也只会有一点轻微的震动。也可以在吊桥连接的两地上来回跑一跑,出出汗,想说什么大声吼出来。晚上回家洗个澡就,可以舒舒服服的睡觉了。
这就是我心中的印象,站在桥上看河的美景,听河流和鸟叫的声音。
家乡的山
七年级16班 刘芮辰
俗话说:“太白积雪六月天。”太白山位于我的家乡宝鸡。它因常年积雪而有了那一句家喻户晓的诗句。
坐车到太白上脚下的停车场,遥望太白山,山上一片绿,一片白,好似一幅不用墨线勾勒,只用颜料渲染的风景画。虽然当时正值八月,但是山上积雪还是消不尽。从山脚下坐景区大巴车上山,因为坐在第一排,眼前的景色没有任何东西的遮挡。一路上,树木葱郁,溪水潺潺,好一幅“小桥流水绿树”的景象。本担心走山路晕车,但窗外如诗如画的美景,让我身临其境,陶醉其中。
坐缆车从天圆地方向山腰进发。越来越高,山上的树从脚底一点点变小直至消失在那脚下。山坡上的路一点点变大直至出现在眼前,踩在脚下。
开始登山,刚开始的路由楼梯铺成,三四个台阶,一段平路,一直重复。路两旁距离悬崖还有一米左右,上面插上了一些牌子,牌子上则记录着太白山从海到山的演变。
走了一段楼梯,楼梯消失了,变成了悬崖边一到两米左右的路。右手边还有一个很小的庙,上前打听,才知道那是小文公庙。悬崖边的路虽然窄了点,但风景还是极好的。路的右手边是山,上面开了点花,长了点草,大概是山下看到的那点绿,还有一些地方有点积雪,应该就是那块白。脚下的路是一块一块石头组成的路,有些纹丝不动,还有些一碰就动了,真有点吓人。
前面有一块空地,空地的右手边有一座比第一次见的庙大点的庙,进去询问知道这是大文公庙。天色渐晚,我们决定睡在大文公庙,明早一早再起来爬山。半夜里,因为高反不舒服,想出去走一走。黑夜里,周围一片寂静。有一种不可捉摸的声音在耳朵里回荡,极细切且又及洪大,像风吹过树梢发出的沙沙声。不知什么时候又躺下睡着了。
第二天一早起来,我们继续登山,第二天天气不好,周围都是雾蒙蒙,只能看到二米以内的路,其余什么也看不见。不过一会儿太阳出来了,周围的雾退到了山腰,有种重见天日的感受。
从大文公庙爬到大爷海,最后向顶峰拔仙台冲刺,这一路上景色倒都差不多。在拔仙台俯视山下,有一种“一览众山小”的感受。回看前面走过的路,那是极小,极远的。
欲知山景,只有攀登。这一次爬山,我真正走进了太白山,太白山也真正走进了我心里,我爱太白山!
家乡的石碑
七年级16班 李怡娴
在群山的怀抱中,一座小城安适地睡着。呼啸的风儿哼着摇篮曲,鹅毛般的大雪为它覆上棉被。一个座落在千山上的小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辉煌。
特殊的地理环境造就了它特殊的气候环境——冬冷夏凉。在夏天就连隋文帝、李世民、李治、武则天等人都曾千里迢迢赶来避暑。古代都城大多在长安,一到夏天,禅鸣人躁,可不能委屈了皇上的龙体。隋文帝先发现了这块宝地,建造了宫殿。唐太宗“缓在弱冠”身体却不大好。有大臣提议建一处宫殿好让唐太宗养病。可唐太宗体恤民力,不肯再去建造。听闻隋文帝在位时曾建有一处宫殿,风景优美,群山环绕,空气清新,就带着一众官员、宫女、妃子到了当时的蒲润县(今麟游)。这么多人,光饮水就是个问题,皇上为此很是头痛。
一日,皇帝与众妃游园,看到一处的草比别处更嫩更水灵些,“逐用杖导之”,竟涌出了一股泉水,这水甘甜至极,称为“醴泉”。醴泉被认为是祥瑞之兆,便有了由魏征撰文,由欧阳询书写的《九成宫醴泉铭碑》。
这座碑不容易啊!当日暴发洪水,历时241年的宫殿都被冲毁,只剩一片废墟,那座碑断成三截,即使被修复,也有了三道抹不掉的纹痕。“天下第一笔”的文化内涵也影响着一代文人墨客,临摹、欣赏,为它驻足,为之赞叹。
“为贞观六年孟夏之日,皇帝避暑乎九成之宫......”,它是一代王朝辉煌的印记,更是一代君王睿智的承载,也还是一代书法家热血的激昂澎湃,是一个历史的缩影。
在九宫宫殿的旧址上,人们根据历史记载及后人的智慧,建起了心中的“碑亭”。每年夏天,各地游客静静地听着导游的叙述。
各个皇帝先后19次到达蒲润,也给当时的麟游产生了有趣地名。那么大的宫殿总需要木材吧,“崔木”是专门负责运输木材的地方;那么多官员的马匹需要喂养,“良舍”专门负责喂马,有一条皇帝来时的必经之路,被叫做“御驾塬”......
还记得小学六年级时,我们200多名同学曾在永寿宫前朗诵《九成宫醴泉铭》碑文。我还曾有幸在活动中临摹其碑文,一点、一顿、一撇、一捺、一折、一勾,白纸黑墨,砚台毛笔。笔杆挥动,笔头扫过,白色的宣纸上落下点点墨印。一笔一画浓缩了两千年的历史。周围的朗诵声入云霄,抑扬顿挫,嘴一张一合间,叙述着昔日芳华。
我们一起,静享醴泉墨韵!家乡的石碑,永远屹立在我心中。
家乡的森林
七年级(16)班 程浩
不必说甜甜的糍粑,嫩嫩的菜豆腐;也不必说巍峨的太白山,绮丽的青峰峡;单是那一片莽莽榛榛的原始森林,就足以勾起我无限的思绪。
每次回到家乡,并不是先去找小伙伴一去玩,而是先去那片茂密的森林走一走。沿着那一层层由鹅卵石铺成的台阶,一步一级,全都烙印在我的心间。
第一次进原始森林,是妈妈和外爷带着我去的。一进入山林,看到的是一棵有着一个根却又两颗树干的树,我看向书上挂着的介绍牌,标注着”和合二仙”四个字。因为当时我才八岁,只爬了一会便累得不行了,只得返回.
第二年的时候,因为小舅结婚,我回到家乡,并决定和舅舅们一起去再爬一次原始森林。这次我没有放弃,一路上不但看见上次看到的“和合二仙”,还见到“桃园三结义”和“松大爷“”,尤其是这个“松大爷”,还是一个有故事的松树。舅舅给我说,他们小时候,一直住在森林另一边的老县城,可是有一天,一群土匪来了,吓得他们赶紧从原始森林向黄柏塬跑。但是走在松大爷那时,前面又来了一对,只能躲在宋大爷后面的树丛中,只见一个土匪上去拿刀把松大爷割了一个小口子,结果那个小口子流出了血液,那把土匪吓得呀,当即就跑了,由此,松大爷才有了这个名字。可以说,这就是原始森林的精华了。最后,我和舅舅们也战胜了这片森林。
在我们家所有人中,数我舅舅对这一片森林情有独钟,在镇上有人派来伐几棵树时,舅舅第一个站出来阻止,说:“树是有灵性的,不知道松大爷吗,要木头就在路边捡一些废柴就行。”多亏了舅舅极力保护树木,才有了现在完好的原始森林。原始森林上还有许多名贵植物和药材,比如:连香树,太白红杉,秦岭冷杉等等。因为这些药材和植物的诱惑,所以许多人来偷采,因此,舅舅自发组建了一个巡查队,保护药材和植物。
现在舅舅已经走了,但那片莽莽榛榛的森林,依然青翠。家乡的森林和舅舅,一起在我心中生长。
家乡的臊子面
七年级(16)班 刘亮
对家乡的美食,我心里怀着深沉的热爱,羊肉泡馍、擀面皮、里脊肉……其中最喜爱的还数扶风的臊子面。
“呼啦,呼啦”一把一把的面条下进锅中,“滋啦,滋啦”将油倒入锅中,加上辣子面,香味儿十足。一股热气在凛冽的寒风中显得芳香。端上锅来的岐山臊子面——碗中的辣瓣还在油上飘着,夹起一根面条,辣子也随着面一起滑入口中,在口中用舌头轻轻搅拌,面条一根根分条,入口即化!滑入食道的面条仍让人馋涎欲滴。
而扶风的油泼臊子面并不是如此,锅中泼油,将做好的臊子面洒在锅中,当臊子出香的时候,即刻下入面条,再加入可种调料。端放的人们心里也赞叹道:“香!”人们怀着激动地心情拿起筷子。将筷子放入碗中,在灯光下的油随之而“舞动”夹起一块臊子,放入口中,油而不腻,肉中的酱香在嘴里迸发着,泛滥着。再随面条与鸡蛋花一起入口,鲜嫩的面条上又加上一层酱,嘴里充斥了浓浓的酱香。路人一走,手一抖,臊子汤洒在脚边,一旁的小狗闻香而来,牙齿咬,舌头舔,连鞋边的油也舔干净,仍向我要肉,便给它。便叼着向同伴们去炫耀。原来我的小狗也是个吃货。我一口气吃了五碗,很不得一口气全吃完。
不是只有过年而迎庆吃的。在户户人家结婚,祭奠的时候也会吃席,四面八方的人也来,交上钱,便可以大吃特吃。这是村里的“老规矩”。即使离得再远,也会徒步而去,从凌晨五点多到七点多,香气弥漫了整个村子,就连睡梦中的婴儿也嚷嚷着。
一段段炊烟在村庄中的各个地方飘起,喜庆的日子中也弥漫着欢乐。美其名曰:“得臊子者,得食界,得万物”。
家乡的臊子面
七年级(16)班 罗佳怡
虽然我是地地道道的宝鸡人,但是,深受广大民众喜爱的臊子面却怎么也入不了我的口,妥妥的四川米饭人一枚啊!真正让我爱上它,归功于我的姥姥。
我之所以这么瘦,是因为我对食物特别挑剔,不仅要好吃好看,还要好闻。因此我的“私人厨师”换了又换,最终这个担子落在姥姥的肩上。
记得第一次吃姥姥做的臊子面,看着碗里的一大片红色,绿色,白色,内心有些挣扎。最后还是闻到一股肉味才拿起筷子。我先挑起一筷子面,那面切的整整齐齐,又细又长,我将它挑得老高老高,用嘴吹了吹,将面送到嘴中,舌尖触碰到那种劲道,味蕾感受到那种独特味道。下一刻,我早已迫不及待地将筷子伸进碗中,狼吞虎咽,不顾形象地吃了起来,像是饿了好几天的人。
我的家乡怎么会这么棒呢?怎么会有这样超级好吃,色香味俱全的美食呢?好在我终于对臊子面“爱不释口”了!姥姥做的臊子面那就一个字——赞!真的是太赞了!姥姥将擀好的面条叠起来,像一个90度的扇形,然后仔仔细细地慢慢地用刀切成一根一根,不能太快,否则容易伤到手,慢工才能出细活,这手擀面是姥姥独一无二的绝活。等到面条煮到锅里,一根根不粘连,而且每根都又长又细。把煮好的面条捞到碗里,放入事先炒好的底菜,红色的胡萝卜丁,白色的豆腐丁,黑色的木耳碎,黄色的切成菱形的鸡蛋皮,绿色的蒜苗,再配上绝对不能缺席的臊子肉丁。油汪汪的酸辣臊子汤,五颜六色的蔬菜,香气扑鼻的臊子。啊,那个味道闻起来就让人欲罢不能,吃过后绝对让你念念不忘。
在一些重要场合更离不开家乡的臊子面。隔壁家的小孩满月,姨奶奶家的三叔结婚,太姥姥去世,席面上怎么少得了臊子面?每年春节,还有家人团圆的时刻,臊子面依然是我们饭桌上的主角。而我对臊子面也有了不能割舍的情感,几天不吃就感觉生活里好像少了什么似的。看着碗里搭配的各种各样的蔬菜,有荤有素,有红有绿,有黑有白,那多像丰富多彩的人生!
家乡人就在这一碗碗的酸辣香的臊子面里体会人生百味,生老病死,喜怒哀乐。
家乡的“一口香”
七年级16班 鄢雨璇
香醇凝聚在筷子上,回味荡漾在口腔……
岐山的臊子面人尽皆知,而岐山的“一口香”则让人唇齿留香,吃过不忘。
家乡的春节年味更浓,家家张灯结彩,村庄里弥漫着年味的烟火气。这时,家家都在做臊子,为得是春节那天家人们围坐在炕上,吃一口热乎的臊子面。
在做哨子的前一天,我和家人们一起去赶集,奶奶告诉我们,做臊子的肉不可太肥,也不能太瘦,必须是有瘦有肥,这样做出来的臊子肥中有瘦,却又肥而不腻,我和妹妹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开始做肉臊子啦,我和妹妹都站在灶台前,看奶奶切肉,想不到切肉竟还有如此的讲究,瘦肉切的可以稍微大点儿,肥肉切的要越薄越好。
等切完肉之后,奶奶给炒锅里边倒了些菜子油,等油温到八成热的时候,奶奶将切好的肉片片和肉丁倒入热油内,开始不停的翻搅,只见奶奶不断的翻炒着,我和妹妹急切的等着,等花儿都快谢了。只见奶奶拿铲子在锅中拎起一铲子油,看了看对我们说道:做臊子肉得等到油看起来清澈透亮的时候才能下入调料哦,这样做出来的臊子肉才香而不腻,才好吃。终于等到奶奶要下调料了,只见奶奶先倒入切好的姜末、再放入好多盐、把八角、桂皮、香叶等等通通都放了进去,最后还倒上了醋,在快要出锅的时候,还给里边儿加上自家做的辣椒面,臊子肉才算完成。
臊子面光有臊子可不行,还得有面啊,自己做的面吃起来才算好吃,和面、揉面、擀面条这些复杂的工序在奶奶的手下游刃有余,奶奶做的面条光滑筋道。
最后,奶奶还做了点儿鸡蛋饼,油炸了点儿豆腐,放入泡好的黄花和木耳,再切点蒜苗儿,把这些都扔进了调好的汤锅里,最后还得来一点画龙点睛的东西——那就是放上一勺肉臊子,简直是人间美味啊。
只见奶奶在每个人的碗里都挑上一点儿面条儿,最后再舀点儿汤,撒上一点儿蒜苗,美味的臊子面才算完工。
春节那天,家人们盘坐在炕上,每个人的手里都端着一碗臊子面,尽管只有一口,可每个人还是细细的品,细细的品……
臊子面并不只是一道主食,更多的是对家乡的“回味”。它的香、它的纯、都浓缩在那一口之中。
出门在外我不会点外边的臊子面吃,也不敢点臊子面吃,妈妈总以为我是吃腻了所以才不吃的,可谁又能知道家乡的臊子面怎会吃腻呢,只是……
哪家面馆做的面能比上奶奶做的呢?
家乡的土炕
七年级(16)班 李子杰
自从我生下来后,我第一个躺的是那种专门放婴儿的小“床”,其实就是一个小玻璃柜;第二个躺的就是老家的土炕,一躺下去就会有一股暖流涌遍全身,别提多舒服了!
听爸爸妈妈说,我小时候最爱听的歌就是那首《火苗》:它唱着我就在旁边咿咿呀呀地跟着唱,同时还上下挥舞着自己的小胖手;但我最爱的还是老家那个高高的土炕—那时我爱的都是跟“火”这个字有点关联的,尤其是火炕(土炕)。
历史上火炕是由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和他的部下们发明的:建在房子内部中最靠近后院那堵墙的一个小台子,再在接近后院与屋子后面凿个洞,这个洞末端的正上方就是炕。只要往里面放些柴火点着,等火在洞里烧旺了以后拿块石板堵住。回房子里准备上饭菜还有咸鸭蛋(准确来说是陈醋泡好的皮蛋)和辣子酱,搬个小木桌上炕盘腿坐下吃冒着香气的饭菜…好像邻家黑豹的汪汪乞食声都是在为这安静而又祥和的夜晚烘托气氛。就连平时爱去村上寺庙烧香的奶奶也是嘴巴弯弯地说:“这个‘床’真舒服啊!”尽管不知道什么原因,在老家睡一晚第二天全身都是红痘痘,但毕竟家乡的才是最好的嘛。
如果不想明早穿着衣服还被冻着的话,就得把衣袜放在褥子下面压着。可医学上又说这样会对肺的健康不好。虽说我嚷嚷着让爷爷奶奶不要这样做,但,乡情嘛……
不说肯定吧,童年在北方度过的人,十有八九都在炕上这个温暖乡中翻滚过。
一个从南方来的人在他的博客上说:他来到北方的第一件事就是吃完饭后去农家乐的炕上睡一觉。“炕”这个东西好像已经替代了“北方”,人们评价北方的人文风貌总是第一个提起炕,就算是北方人去南方,南方人问起北方人他的家乡时,他无疑会挺起胸膛说:“当然是炕,我可是睡过呢!”人家听了都两眼放光,好像这个北方人已经是他们的偶像了,谁上过炕,他(她)无形中就有了一个勋章。
然而,就在我十岁的时候有一个“悲剧”发生了:我被查出我不是香菜过敏,而是青苔过敏!这对我来说无疑是一种难以形容的悲痛;老家后院靠近炕的墙角有大片青苔,不能在老家睡就意味着……
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在炕上待过,就连“勋章”也丢失了。我日日夜夜都奋力将冰冷的床想做炕,可是那个安详的夜却永远地离开了我。
家乡的山
七年级16班 董悦雯
我爱我的家乡,爱她的美丽,爱她的富饶,爱她那四季如画的美景。
太白山坐落在我的家乡宝鸡,它层峦叠嶂,美不胜收。从山脚下往山上看去,树木郁郁葱葱,那参天的白桦林,笔直漂亮的梧桐树,山顶白皑皑的雪层,就好像给那大山镶上了一层银边。
春天,太白山上的树木都冒出了嫩芽,但是那山涧里的小溪,那一泻万丈浩浩荡荡的瀑布,都还没有融化,仿佛还沉浸在冬天的禁锢中。爬上山去满地的冰让人滑的站不住脚迎面,还吹在那凉凉的春风。这春风好像正在一点一点吹开那冬天的严寒。山涧里传来叮叮咚咚的脆响,听着就让人感到十分的惬意。
夏天,那被严冬禁锢的河流、小溪、山川、瀑布全都融化了。他们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开启了不停息的奔流。山上的草木全都变得翠绿翠绿的,风一吹过,就会发出“沙沙沙”的声响。漫山遍野的花全都开了,散落在树枝上,飘落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一眨一眨的。暖暖的微风吹过风中,好像带来甜甜的花香,有一种沁人心脾的感觉。
秋天的太白山就更加好看了!那火红的枫叶布满了山头,撒在了山的每一个缝隙中,红红火火,美丽极了!我爱那漫山遍野的红叶,飘飘撒撒,在丝丝微凉的秋风中正舞的欢快。大地上也都被那火红的叶子所覆盖了,一脚踩上去就好像是踩在了棉花上,软绵绵的。好像一个美不胜收的火红世界。
冬天的山,银装素裹,整个山全白了。山尖上堆起了厚厚的雪。雪花漫天的落了下来。有时却不像这样温柔了。风一吹,鹅毛大雪骤然而下,给树上落了层棉被。道路也因为雪太大被封了,游人也上不去了,但这也丝毫不影响它的美。
太白山,美丽的世界,我心中的向往。向往那郁郁葱葱的树林,那白花花的世界,我爱这美丽。
家乡的年
七年级16班 蒲瑞杰
在我的家乡,年是最红火的一个节日,临近年来,各家各户开始大妇除,贴对联,添新衣,买各种肉和各种干果备用,一切的一切,只为准备那一个日子——大年三十。
这一天很快就到来了。在这一天里,父亲,母亲,我和弟弟就一上午待在家里,足不出户。父亲母亲是在忙着做菜做饭,干着正事。我和弟弟呢,便只是在厨房里将做好的肉咬上一口,做多的菜再夹一筷子,忙着享受“爸妈的爱”罢了。做好了,用塑封袋封起,放入冰箱。于是,我们便在期待中,等待着暗夜之神的降临。下午六七点钟,亲戚们便陆陆续续的来了,有小孩,但更多的是大人,人们磕着瓜子,剥着花生,谈着话儿。
8点,大餐就开始了。我们分成两桌,大人一桌,小孩一桌,相互聊天,也互不干扰。吃着,说着,笑着。干完了一顿饭,轮到压岁钱登场了,大人们纷纷拿出红色的“毛爷爷”分发给我们,我们小孩都收获颇丰。就这样开开心心的过完了这个年。
现在,年依旧过着。现在,过这个年,我不算是等着吃,而是帮着大人们干活了。“来这里,帮我洗个菜。”“ⅩX,帮我扯个胶带。”是挺累,但也充实。到了亲戚家,也不再是坐在小孩一桌。而是“跟风”挤在大人的一桌里了。大人们的谈话,我无权插嘴,但可以听。听着,这是明七大姑八大姨家的人情世故。虽然根本就不知道谈的是谁,但也蛮有意思。听着,谈话停了下去,不知是谁提出了这个不大找人喜欢的话题:过完这个短短的年,大家就又要各奔东西,为生计而奔波了。人们的沉默,也不禁唤起了我的愁苦。是啊,过了这个年,就要离开了,就要这个血浓于水的家了。只有明年。我们才能在再一次的欢聚一堂。但,天命难违啊。
从这以后,我浓浓的乡愁便被悄然唤醒。一点点地,融进我的心里。啊,我的家,你的血和我的血流是在一起的,你的心和我的心是在一起跳的。家乡,我永远的思念。
家乡的槐
七年级(16)班 田康睿
我的家乡虽没有小桥流水人家,但她有那三月的槐,足矣!
三月的家乡依旧是那平常百来户人,村子留不住人,很多人进城去了,所以更加显得静谧而生机勃勃。这时,槐树生命中最灿烂的时候到了,一串串槐花挂满枝头,整个小村的天际变得晶莹透亮。空气中弥漫着甜甜的、淡淡的香。
踏着曲折明亮的小径走向田垄地头,一路能听到小河的欢唱从森林中传来,有些幽静而欢快。草木也苏醒了过来,从草木丛中时不时传来虫子的欢叫。暖阳照在路上,小路也笑了起来,树木也同样欢笑。一路走着,就来到了我家的麦田旁,麦子也在展示笑容,这时我们就看到了爷爷几十年前种的槐树。
一排有十来个树,个个都让阳光从花中的缝隙间射过来,微风轻轻碰了碰槐树,树叶窸窸窣窣的,树荫下的光影也婆娑着,槐树唱起了温馨香甜的歌。爸爸说,他小时想吃槐花解馋时,不识路可总能找到,因为香味老远就能闻到,跟着味就找着了。
我便也去看槐花,看槐花小小洁白的面容,下巴害羞似的包在绿萼片里,随风摇摆,微笑着看着万物萌发,为生命唱出欢快的歌。见我看着她,也微笑着,望着我。可我却一点没有欣赏花的兴趣,这股子香甜味,馋的我只想对她说一句:“你看起来真好吃!”立刻踮起脚尖,伸手够着一些放进嘴中。啊,真甜!花瓣嚼完微微有一点儿涩。可吃完之后,满嘴溢香。又去闻槐花的味儿,它像一个钓饵,直把我往树下吸引。
我往回走,到了家,爷爷奶奶便端了两盆香喷喷的槐花蒸菜。没等我给笑眯眯的爷爷奶奶说谢谢,它就吸引了我的眼睛,鼻子和嘴巴。槐花上裹一层面粉,蒸熟后拌上我喜欢吃的臊子即可食用,我开始狼吞虎咽,大块朵颐。这种香味只可意会,不可言表。
一阵微风吹过,槐树上,扑簌簌飘下一朵朵槐花,落在农树人泥土的餐桌上,落在孩子的饭碗里,头发间……
又到一年三月天,槐花又带来了一个个美好的记忆!
家乡的猕猴桃
七年级(16)班 李嘉豪
我站在北方的土地上,凝望着一大片一大片的猕猴桃树与满头大汗并装箱的亲人们。走近树下,仰起头,就能看到参差不齐,大小不一的猕猴桃。
秋天到了,正是农民们丰收的季节,我的爷爷也不例外,叫上姑姑、大伯一起去摘已成熟的猕猴桃。一下车,我就与妹妹一起跑进地里,开心的看着园乎乎的猕猴桃忍不住用手去捏,好比“口水直流三千尺”。随后放开妹妹让她去玩。而我呢,赶紧去给爷爷奶奶帮忙。
“摘,这个,奥对了就是这么摘的学会了没有?”“嗯,会了。”我诚恳的回答着爷爷的话语。爷爷一边摘猕猴桃一边给我说着:“哎呀,春天的时候,咱还在给猕猴桃传粉、受精,累得你我满头大汗。”“哈哈”,我开心地笑了。因为我也记得不太清楚,快忘记了。
装箱的时候因我动作不熟练,所以每个动作都小心翼翼地做,就不能像大人们一样又快又利落。拿出一个纸箱,把四角折整齐,放入挡板,这样做是为了把猕猴桃分开,避免碰撞。然后再给每个猕猴桃上贴上小标签,然后再给每个包上泡沫保护套,一个个整整齐齐地摆放在纸箱中,防止碰撞,最后把顶部用胶带纸封住,这样一箱猕猴桃就装好了。
我随后又去地里转了一圈,找掉落在地上的猕猴桃,有的还是软呼呼可以吃的。我弯腰捡起一个完整的猕猴桃,轻轻地握在手中,感受它那表面的绒毛带来的踏实,剥开皮,桃汁从果实中流露出来,是绿色的流淌在我的手掌心中,我轻轻的咬了一口,桃汁瞬间全流了出来,中心的黑色籽密密麻麻地,好像许多牵着手的瓜籽围了一圈,最外层地果肉是淡绿色的,吃起来酸溜溜的,但细细地品,感受一下,就会有另一番滋味。猕猴桃摘下来要放几天才能熟透,变甜。
猕猴桃,我家乡的特产,它从以前的不起眼转变成为中外都爱它的一种水果,因为猕猴桃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水果,被被誉为“水果之王”。
猕猴桃,你是多么的香甜,是多么惹人喜爱啊!
家乡的年味
七年级16班 党景元
每一年年末,爸爸总会带着我和妈妈一起回老家过年。老家的除夕是很热闹的。
到了除夕的晚上,家家户户都要在村口摆上桌子。到了晚上十点整,全村人便会坐在椅子上说说笑笑、吃吃喝喝,可高兴了!对于我们这些小孩儿来说就更有趣了,一拿到压岁钱便会跑到村头的小商店里去买烟花放,大的小的全都有,可多了,恨不得每一品种都买一个,到了晚上十二点便会全部都拿出来放!烟花在空中可漂亮了,有的像一朵花、还有的像一个圆圈,就像天上的仙女一样!可是一旦放完了那就没有啦!便只能等到明天再买了!
到了初一的时候,我们便要去亲朋好友家拜年,还要在朋友家住一晚。到了第二天,我们就要去爷爷奶奶家了。说到奶奶家可有趣了。奶奶家的后院养了好多的兔子,每次去了都要拿着胡萝卜去逗它吃,它也不害怕我,我也不害怕它,就这样消耗了一上午时间。到了下午,爷爷便会把提前准备好的饭菜端上来供我们享用,种类可多了,有红烧肉、烧鸡、梅肉芹菜等等,但最好吃的还是奶奶亲手酿的菊花酒了。
当我们吃完团圆饭后,奶奶便会从地下室拿出他那香气喷喷的菊花酒,一打开盖子一股菊花的香气瞬间从坛子里飘了出来,我们一人一杯,我拿舌头轻轻地舔了一下,先尝到并不是酒味而是一朵朵菊花的香味儿。随后我们就告别了爷爷奶奶回自己家去了。
到了城里并没有那么热闹,没有烟花的声音,也没有农村热闹的场景,一切都是那么的安静。还是农村的年味儿好啊!
家乡的年味儿永远都是红红火火的,所以说不管过年有多忙,要抽空老回家看看。
家乡的柿子树
七年级16班 陈禹熙
在我的记忆中,我们家门口有一颗又高又壮的树,它的名字就叫柿子树。
夏天时,柿子树上结满了柿子。但是都是青绿色的。又过了几个月到了十月的时候,树上的柿子就成熟了,又大又红,哪个人看到不是垂涎欲滴啊!过路的人看着那柿子,用他们那水汪汪的大眼睛看着柿子,他们心中大概在想:“我们家要是有一棵这样的柿子树该多好啊!”
我们家计划这个周末就要采摘成熟的柿子了。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就是我们家有一个专门用来夹柿子的一个专用工具!一根竹竿然后把它加工一下就可以了,但是必须是一根很长的,因为我们家的柿子树太高了,短了够不着!
终于等来了这一天,我们拿着专用的工具就开始了。刚开始的时候是我爸爸在用那个夹柿子,我也想尝试一下。但我爸爸嫌我太小,并没有让我去,只让我去接柿子。还不能用手接,因为如果接不到的话,摔在地上就摔坏了。所以我们就想了一个办法,拿一个大的旧床单去接,这样就不怕坏了。于是,我妈妈就去拿了,刚好有四个角,我们一人抓一个,都抓好了以后,我们便开始了,爸爸一夹一个准,但我们也接的准,有几次,爸爸一连串弄了好几个,我们又在里面接,又在外面接,手舞足蹈,忙的不可开交,一个、两个、三个、四个、五个……我们就像录音机一样,一直在这样循环的弄,我有央求爸爸,让爸爸教我摘几个。这次爸爸同意了,一下午过去了,我们明天再摘。
到了第二天,我就又开始了,刚开始的时候我还不弄,经过爸爸的一番教导,我也会了,于是,我就摘了很多,又过了很长时间,都收完了,拿了一个大大的箱子,把这些都装了进去,把箱子撑得大大的,就像一个胖胖的大人一样,有一半我们把它放在二楼,整整齐齐的摆着,有一半,我们把这么多拿下来,有的留着自己吃,有的送给我们的邻居,有的拿到路上去卖。我吃了一个大柿子,又软又甜,口感软绵细腻,吃了一个根本停不下来。
啊!我爱我们家乡的柿子树,是那样的美丽,树的下面,还有很多的小花,像一个个守卫兵一样守卫着这棵年老的柿子树,我爱它们!
我爱我家乡的柿子树!我更爱我的家乡!
家乡的春节
七年级16班 吴易恒
家乡,在我的记忆中,只在暑假和春节才能见到,通常要坐几个小时的车才能到达,但是我最喜欢的还是家乡的春节 。
今年的春节是在老家过的,这让我体验到了更多的家乡风俗。 记得腊八那天,我刚刚睁开朦胧的睡眼,便闻到了一股股迎面而来的香味儿,就好像八宝粥,那淡淡的香味被放大了无数倍。我穿好衣服来到厨房,只见奶奶和爷爷煮了一大锅的腊八粥。锅里的粥翻滚着,不断地有气泡从锅里冒上来,色香味俱全,往往腊八就是年的开始。
小时候最喜欢逛庙会,长大了也不例外,只见小贩们摆好了摊子就开始叫卖了,什么小笼包啊,水煎包呀,年糕啊,应有尽有,还有我最喜欢的羊肉泡馍。庙会上人山人海,脚尖挤着脚跟,脚跟挤着脚尖。
当然过年怎么少得了鞭炮呢?不能啊,就拿我来说,过年不放炮吧,手就痒痒,非得玩儿一玩儿。 腊月二十五左右,在外地打工的青年们也回家了,沉静许久的家乡添了几许热闹。
最让人高兴的莫过于大年三十了吧。早上人们早早的吃过早饭 ,换下去年贴的旧对联,如果运气好的话,来家里拜年的叔叔阿姨们会给你不少压岁钱呢。中午,大人们草草吃过饭后就要准备晚上的年夜饭了,什么腊八粥啊,红烧鱼呀,处处飘着一股饭香。晚上家人们聚在一起团团圆圆,每个人的脸庞上都写满了“高兴”两个字儿。
正月十五晚上,随着夜色悄悄的降临,春节最后一个节日——元宵节也开始了。大人们纷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烟花,随着“咚”的一声烟花在空中爆裂开来,化身成为一朵朵美丽的花,也好像在为这个春节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
春节,真让人怀念啊,真希望每一天都是春节 。
家乡的端午节
七年级16班 李源欣
家乡的端午节,有在门口放上艾草和给小朋友们的手上绑花绳的习俗。那一天,奶奶包的粽子是我吃过最美味的小吃。
大清早,奶奶就起床把昨晚放在水中的米淘出来,准备好粽叶 、大枣和绳。先拿三四个粽叶握个角,把米放到里面,不能太满,不然会漏,然后放一个枣,拿出细绳把粽子缠绕上。不要让米露出来。我跟着奶奶学的有模有样。包好的粽子放到锅里蒸上,一会儿锅上就热气沸腾,一缕一缕青烟往外冒。我闻到了淡淡的粽叶香,真想快些吃到这美味的粽子。
奶奶说:“蒸好了 ——”我迫不及待的打开锅,香气扑鼻而来。弟弟好像也闻到了,急忙跑来,伸手就拿一个。他拿出碗撒上糖 ,吃了一口 ,脸上流露出了甜蜜的笑容,很满足。而我,主要是放上蜂蜜,染上蜂蜜的粽子,显得格外美味诱人。我咬了一口,软糯的米加上蜂蜜很搭配。弟弟两三口就吃完了,还吵着再要 一个。
奶奶把准备好的艾草放在门口。刚好姐姐和姑姑一家回来了,还特意带了花绳。我们坐在桌前,各自挑一个喜欢的,绑在手腕上 。奶奶把刚蒸好的粽子放在中间,一人拿一个,都陶醉在其中。菜齐了,开始动筷子,大家们互相谦让,你给我夹菜,我给你夹。饭后,大人们则是聊家常,我们在院子里陪弟弟玩游戏。一大家子人聚在一起,又说又笑,其乐融融。这番场景美不胜收。
“奶奶包的粽子,真是太美味儿了,让我们回味无穷 。”我笑盈盈的对姐姐说。姐姐对我说:“也很治愈心灵,让你吃了,嘴都变甜了。”
我最喜爱的是家乡的端午节,有奶奶亲手包的讨人喜爱的粽子,也有色彩斑斓的花赏绳。端午节,是我过的最美好的节日 。
家乡的小院
七年级(16)班 刘珂玉
红漆的大门,青灰的水泥墙,瓦蓝的屋顶。小院立在暖黄色的阳光下,显得格外安适与娴静。
有时暑假回去暂时小住。见到的光景也不同。冬日里院中,只闻花香,不见其花。是因都谢了;夏日的院中,花团锦簇,争相开放。真是热闹非凡!外婆把他们视若亲子,或许我该叫她们一声姨?!我和花儿们大眼瞪小花瓣,都疑惑不已,家门口的核桃树也终于添上绿色,青黄交叠,翠绿一片,真也是弥补了过年回来只见枝干不见叶的遗憾了。我欣赏着层层绿叶,感叹道。
我总得到过年才能回去,一个多小时的车程,我终于又见到了这温暖的小院,小院门口有一棵高高的核桃树,总是枝叶繁茂。青黄与翠绿相叠着,层次分明,犹如一副世界名画。冬日里,却只能见着光秃秃的枝丫了,不过,不打紧,小院在我心中怎样都美。光光的枝干更显犹豫了呢。推门进去,我深吸一口小院那独有的气味,混着泥土的微腥,掺着外婆独爱的各种花草香,我都叫不上名字来。拉起门帘,低头进去,映入眼帘的是外婆惊喜的笑脸,外公含蓄但掩饰不住欣喜的微笑,家中小狗小猫的惊叫……外婆去厨房忙活饭菜,外公接过行李箱,拉着我和妈妈在火炉旁坐下,说说家常话。
我不能在小院长待,每隔一段时间必要出去走走,原因有三:一是老在院里闷着不好,出来透透气,二是必要的走亲访友,三是,外公太喜欢给我投食了,每份佳节胖五斤,说的就是我了。尽管我一直强调我在上学期间吃得很好,一顿也没饿着,可外公嘴上答应着,手上不停的给我塞东西吃。一天不知三顿,五顿都有了。妈妈疯狂嘲笑,说我要胖得院子都装不下了。临走前,外公看了看胖了七斤的我,和外婆不约而同点点头,满意的笑了。
到了告别的时候,我坐上车,恋恋不舍的一米三回头,看着远处那漆红的大门,青灰的水泥墙,瓦蓝的屋顶,不禁心中暗暗悲伤,怕是短时间内都回不来了。我最后一次望向那在暖黄的阳光下安适,娴静的坐落着的小院,不忍再徒添感伤,于是便别开目光,远去了。
我温暖的小院,我可爱的小院。你见证了我的成长,你哺育了我。我永远爱你,家乡的小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