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560593/2563407d531e9a36.jpg)
*每日300字/21日写作第8篇。
在《沟通的艺术》这本书里,提到“语义规则”这个概念,是指,语言的使用者赋予一个特定语言学符号以意义的方式。
比如,我们都普遍承认,自行车是用来骑的,书是用来读的,米饭是用来吃的。比如,厕所上标注“男性”或“女性”,我们也能很好理解,不至于走错。
如果没有语义规则,人与人之间就无法沟通。
当人们给相同的词汇赋予不同意义的时候,语义误解就会出现。
护士告诉一位病人,你将不再需要睡袍、书、刮胡工具了。病人听了,陷入沉默,之后变得情绪化。后来得知,病人把此话理解成“我将不久于人世”的意思,而护士的意思其实是病人即将出院。
什么样的词汇容易引发语义误解?
模棱两可的语言(equivocal language),意思是,至少存在能有两种被普遍接受的定义。如:
家庭及时发现了火灾。(这里“火灾”是英语catch,也有着火的意思。所以这句话另一个意思是:家庭及时着火了。)
男子被困厕所;粪便疑为嫌犯。(这里的“被困”是英语stick on,除了有“把某物粘贴在…上”的意思外,也有迷恋的意思,所以另一个解释是:男子迷恋厕所)
虽然例子是英语体系,但也不难理解。
再比如下面这个截图,越往上的句子越抽象,越往下的句子越具体:
![](https://img.haomeiwen.com/i560593/d48ac2f87554adb7.jpg)
如果把信息发布方比作A,信息接收方比作B,那么A说“心态开放”的目的,其实只是希望B少一些对工作的抱怨。
但是,当A说出:『你心态应该开放一些!』时,B会作何感想?
换了是我,如果我心情好(比如老板早上表扬了我),那么我可能不会理睬这句话,或者直接笑一笑。如果我心情糟糕(比如这个月因为迟到又被扣了钱,或者我本来就反感此人),那我可能会很生气。
这说明,沟通时刻受到所处环境以及当下心理状态的影响。
生气状态下的我,会这样想:我做了什么啊?你凭什么说我心态不开放?你有啥例子能说明这点?
接着,我很可能会这样回应:你什么意思啊,我心态哪里不开放了?我看不开放的人是你吧?
面对我的防卫+攻击,对方可能做进一步攻击:你别说我,我做得比你好多了!
……几个回合后,双方不欢而散。
上述例子里,模棱两可的语言针对的是“人”(你如何如何),而不是针对“事”(这件事你做得如何如何)。
例如:
(评价人)A:你怎么那么懒!
(评价事)A:在不愿意收拾房间这件事上,你有点懒。
在对话中,若是想提出自己的意见或建议,最好是能就事论事,尽力去评价事情本身,而不要上升到评价人的地步。
作为信息发布方A来说,可能需要记住两点:1、不要想当然地认为,别人会客观看待你;2、不要觉得别人会像你看待自己一样来看待你。
但是,大多数时候,当每个人作为A时,往往很难做到上述两点……从而很难意识到自己的模棱两可,并做出澄清。
所以,尽管A也需要为沟通负责,但进行诠释的责任,很大程度在B(信息接收方)这里。
也就是说,针对A的话,进行具体的诠释,作为回应。可以利用“知觉检核”的技巧。
怎么用呢?
知觉检核完整的程序包括3个部分:
1、描述你注意到的行为;
2、列出这种行为至少两种可能的诠释;
3、请求对方针对行为诠释做出澄清。
例:
A说:
你应该保持一个好心态。
B回应:
是我说了什么,让你产生了误解吗?(第一种诠释)
或者说是我工作上哪里做得不到位,让你有这样的感觉?(第二种诠释)
具体怎样的,你可以说说吗?(请求澄清)
更多例子:
当你大声踱步走出房间,并大力地关上房门时,(行为)
我不确定你是否对我生气;(第一种诠释)
或者你只是比较匆忙。(第二种诠释)
你真正的感觉是怎样?(请求澄清)
你这几天都没有笑容,(行为)
我想知道是否有事让你心烦,(第一种诠释)
或者你只是觉得比较平静,(第二种诠释)
到底是因为什么?(请求澄清)
你说你喜欢我所从事的工作,(行为)
但是你说这句话的语调,让我觉得你可能并不是真的喜欢,(第一种诠释)
虽然这可能只是我的猜测,(第二种诠释)
你可以告诉我你真正的想法吗?(请求澄清)/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