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随笔散文剽悍一只猫读后感
《目送》|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目送》|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作者: 一朵柠檬 | 来源:发表于2017-05-13 10:13 被阅读182次
    一朵柠檬

    台湾作家龙应台,曾是“中华民国文化部部长”。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她针砭时事,鞭辟入里,以有情眼光观察社会。她的文字有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和力,仿佛她所讲述的每一段话、每一件事,都是发生在我们自己身边,我们每个人也都曾或多或少经历过的事情

    《目送》是其继《孩子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后,再度推出思考“生死大问”的作品。它是一本感悟性的人生之书,是一本在不同生命阶段去读,都会有不同感悟和思考的书。

    《目送》的七十三篇散文,写了父亲的离逝、母亲的失智和衰老、儿子的疏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

    《目送》中的她游走在两个身份之间,向左是作为父母的女儿,目送“前一代”老去。向右是作为子女的母亲,目送“下一代”的青春。

    从她写在书的扉页——“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这句话中,仿佛就能读到她内心饱含的深情,她以她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要化解三代人之间的冲突或者矛盾,不仅要善孝,更要懂得珍惜、陪伴,懂得理解和尊重。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的告诉你:不必追。”

    她想起第一次送儿子华安上小学时,小孩子小小的手、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一步三回头,不情愿离开父母。他们是幼儿园的毕业生,她在这里写到:“但是,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她知道这意味着,随着儿子慢慢长大,他们之间的“距离”或许就会越来越远。

    儿子十七岁时,他们在英国剑桥相会,即使是照例拥抱,也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那个时候的儿子已经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当她看到长尾山雉兴奋指给儿子看时,他却转过身去,一个快步弹开五步之遥说:“拜托,妈!不要指,不要指,跟你出来实在太尴尬了。你简直就像个没见过世面的五岁小孩。”

    她在文中写到:“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小时候依赖父母,寸步难离。长大了,那个喜欢依赖的、小心翼翼的、胆怯的反而是父母。

    或许作为父母的“目送”,就是一种对子女饱含着深情、带着殷切的期盼、却没有得到回应的失落和惆怅吧!又或许,这是一种“见证”,见证子女的成长,见证他们一点点褪去稚嫩,见证他们慢慢变得独立、变得强壮,变得羽翼丰满;见证他们逐渐挣脱自己的庇护想要远行。

    她写到的“另一个背影”,是关于她的父亲。

    这让我想到了朱自清先生所写的《背影》,想到他与父亲在站台的分别,目送父亲苍老的背影几近酸楚落泪的画面。

    在文中,龙应台追忆自己成长的岁月中,与父亲的一次次别离:她在台湾教书,父亲开着小货车送她,却把车子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因为父亲觉得“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让她感慨万分。她目送着父亲的背影渐行渐远,直到消失在窄巷的尽头,而她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父亲在世时,他们也经常因为生活琐事而争吵。直到后来,父亲病重,她每个礼拜去医院看他,用手帕帮他擦拭淋满了裤腿的排泄物。从一次次目送护士送他回病房,再到后来火葬场的炉门前,每一次深深的凝望,她都希望自己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当争吵都变成一种奢侈时,内心会有多么的无助。但是,“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父亲的逝世,让她体味到人生如同“暗夜行山路”。此前,五十多岁的她,从未经历过任何至亲的死亡。她在《注视》一篇中写到“老天,你为什么没教过我这生死的一课?你什么都教了我,却竟然略过这最基本、最重大的第一课?”

    父亲的离世、母亲的老去,让她觉得自己已经错过了太多本应该陪伴其左右的时光,与其说这是龙应台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东西。

    随着时光的流逝,我们慢慢长大,又何尝不是在一次次目送亲人的离去,目送父母的日渐苍老。从她的字里行间里,我读到了太多对于时光流逝的无可奈何。有人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或许对于我们而言,亲人才是那个永远值得你陪伴和牵挂的人。

    祝天下所有的妈妈,母亲节快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目送》|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hkx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