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幸福的方法》

《幸福的方法》

作者: 月异66 | 来源:发表于2020-06-16 22:21 被阅读0次

    {美}泰勒·本-沙哈尔。沙哈尔博士的积极心理学课程,从第1年6个学生选修,到第2年400多人选修,后来甚至学生的父母,祖父母都开始出现在课堂,成为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课程。幸福是否有迹可循?如何才能帮助自己并帮助他人(包括个人、社区以及社会)变得更加幸福?

    积极心理学通常被称为“研究人类最佳潜力的科学”。 积极心理学就是连接“象牙塔”和“主干道”的桥梁,它既有学术的严谨性与精准性,同时也具备激励运动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和乐趣。

    本书共分三篇。第一篇,1-5章,介绍什么是幸福、幸福生活的重要组成因素。第二篇6-8章,讨论了如何把这些观点运用到教育、工作及生活中。第三篇则包括了7个关于幸福本质的思考,以及它们是如何影响我们生活的。大部分自我激励类书籍都具有“承诺多,实效少”的通病,因为它们缺乏实证的科学性检验。如果想要借由本书来帮助自己,你必须把它看作是一本练习册,练习内容包括反思和行动。

     对幸福的正确认知

    问正确的问题。“我是否幸福”这个问题本身就暗示着对幸福的两极看法:要么幸福,要么不幸福。在这种理解中,幸福成为一个终点,一旦达到,我们对幸福的追求就结束了。与其问自己是否幸福,不如去探求一个更有助益的问题:“怎样才能更幸福?“,要知道我们永远都可以更幸福。同样的,不要问自己“是否应该享受当下的快乐或者未来的幸福”,而要问“如何才能享受当下的快乐以及未来的幸福?
    欣赏式探寻。与其关注什么是无效的,比如大部分干预计划和顾问咨询所采用的方式,不如像“欣赏”式探寻所注重的,明确什么是有用的,然后在这些方面做出努力。以过去的积极经验激发现在,创造更美好的明天。

    真正的幸福不应该是绝对不掺杂不良的情绪,而是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真正的幸福和成就感必须依靠自己的付出与努力,而不是借助旁人的帮助。对生活心存感激本身也是意义和快乐的重要来源。

    情感引发行动,它赋予我们行为上的动机。我们的语言就是一种证明——情感、行为与动机都密切地关联在一起。情感是动机的来源,促使我们行动,它在我们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但光有情感是不够的。如果要幸福,我们就必须体验积极的情绪或情感,因为快乐是幸福生活的先决条件。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幸福的必要但非充分条件。

    金钱除了可以提供基本的食物和居所外(不是指鱼翅和别墅),只是实现幸福这个目标的一种手段。衡量人生成就的标准应该是幸福。幸福与财富之间的关联性非常低。

    你可以把负面情绪当作支出,把正面情绪当作收入,幸福从来就不是奢侈品,也不是必须在个人及社会问题都解决之后才能追求的东西。

    幸福不只是快感,我们更需要这种愉悦感的来源是有意义的。我们要证实自己的行为确实能够改变世界,而不只是主观感受而已。幸福的定义应该是“快乐与意义的结合”。快乐代表现在的美好时光,属于当下的利益;意义则来自于目标,一种未来的利益。

    幸福并不取决于我们得到了什么或身处何种境地,而取决于我们选择用什么样的视角去看待生活。我们选择去注意什么,往往决定了我们做事情时的享受程度。信念的改变可以带来巨大的差异。“事情没有好坏之分,只取决于你如何看待它。幸福是内外因素结合的产物——我们所追求的目标以及我们所专注的工作本身。

    四种汉堡人生及两大学习模式

    ①享受人生型,这类汉堡虽然口味诱人,却是标准的垃圾食品。他们为了现在而活,总是在寻找快乐并且逃避痛苦。他们只是盲目地满足欲望,却从不认真地考虑后果。享乐主义者根本的错误在于将努力与痛苦、快感与幸福等同化,他们错误地认为,只有过程是重要的。每个人心中多少都会有一些“享乐主义型”的成分,把努力和痛苦等同化,只图享乐而不再追求生命的意义,期待理想中的伊甸园早日出现。

    ②忙碌奔波型,这类汉堡口味差,但有营养,对日后健康有利,但吃起来很痛苦。他们只追求未来的快乐,承受着现在的痛苦。他们认为此刻的一切努力都是为了实现未来的目标,痛苦的过程是获得未来幸福的必由之路。习惯了去关注更远大的目标,只看结果,而无视过程,却不在意当下的感受,最后导致终生的盲目追求。他们错误地认为成功即是幸福,坚信目标实现后的放松和解脱即是幸福,因此他们不停地从一个目标奔向另一个目标。

    ③虚无主义型,不好吃也没营养。对生命已经丧失了希望和欲望,他们既不享受眼前的所有,对未来也没有任何期望;他们被过去的阴影所笼罩,沉迷于过去而放弃现在和未来。俗称习得性无助,人非常容易陷入“习得性无助”的状态中。所以当失败或无助时,我们经常会选择放弃,甚至感到绝望。

    ④感悟幸福型。享受当下所做的事情,而且通过目前的行为,他们也可以拥有更加满意的未来。有些时候,我们确实需要牺牲一点快乐,去换取目标的实现。重点是,就算我们必须牺牲一些眼前的快乐,也不要忘记我们仍然可以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尽可能地发掘出能为当下和未来带来幸福的行动。幸福的人不会接受“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观点,因为他不但享受着他所做的一切,同时也在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这样的人往往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练习:写下你在四个象限里的经历,写下你当时的感受和现在的感受、你当时的行为以及当时和现在的想法。定期回顾。

    两大学习模式:溺水模式及性爱模式。

    “溺水模式”有两个特点:(1)有从痛苦中解脱的强烈愿望;(2)一旦解脱,我们常会把那种舒适误认为是幸福。如果把一个人的头按进水里,这个人会痛苦,会挣扎着要出来。如果他在最后一刻离开水,他第一件事就是拼命地呼吸,接着便是那醉人的解脱感。很多学生就是溺水式学习,在每个学期中,他们沉溺在自己不喜欢的作业里,因为考试失败会让他们感到恐惧;可一旦从书本、功课和考试中解脱,他们即刻就可以拥有那种轻松感,而这种感觉很容易被误认为就是幸福。从孩提时代就被刻在我们脑海里的这种先苦后甜的模式,是我们唯一熟悉的生活方式,然后,“忙碌奔波型”就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有吸引力的选择了。

    强调成果(实在的目标)多于养成对学习的兴趣(无法衡量)时,学校其实已经是在鼓励忙碌奔波的信念并且抑制孩子的情感成长了。忙碌奔波型所相信的就是成果比情感上的快乐更重要,因为他人只会对成果表示赞赏,而情感却会影响成果的获取,所以最好压制它或是根本不要理会它。

    让学习本身成为一件快乐的事情,是每个学生的责任,尤其是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因为那是最独立的学习时期。但是,通常多数学生进入这个独立时期的时候,已经养成了忙碌奔波的习惯。他孩子们对暗示极端敏感,通常他们会把父母和老师的观点内化,即使这些观点并不明确。在学校里,我们应该鼓励孩子们去追求快乐并且有意义的学习方式。如果父母和老师都相信幸福是终极财富,那么这种鼓励就是最自然、最符合逻辑的选择。

    幸福的方法

    1.养成幸福的好习惯。
    与其强化自律性,不如养成固定的习惯。如果我们不把一些活动变为习惯和规律,结果往往不是自然而为,而是让我们被动地生活(任凭自己的精力和时间被他人的需要所占用)。
    养成习惯要求确定行动的细节,并规定在特定的具体时间内完成,这需要感受到深刻价值作为行事动机”。每次养成的新习惯不要太多,一两个足矣;在习惯被固定下来之前,不要试图养成新习惯。微小的进步,好过野心勃勃却遭遇的失败,不要着急,成功自会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
    一旦你确定了新习惯的内容,先把它们列入你的计划,人们常常抵制建立习惯性行为的原因,往往是觉得它们会限制自身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特别是在需要与他人互动的事情上。我们可以把自主性和创造性与这种习惯性行为完美地结合起来,比如在设定的约会时间,我们可以随意地选择约会的地点。最具创意的人们(像艺术家、商人或是家长)都有他们自己的日常习惯,这使得他们更有自主性,能够更自由地发挥创意。

    2.表达感恩。每天记录五件值得感恩的事;养成给你关心的人写感恩信的习惯,包括爱人、家人、好友等。它所代表的是你在与他人的关系中所获得的意义与快乐,比如你们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以及两人共享的目标与梦想。

    3 有规律冥想。积极心理冥想,只是想着“幸福”、“宁静”或是“欢愉”这样的字眼,就能引发积极的力量。

    4.建立自我和谐的目标感。
    目标感其实比设定目标更重要。过真正有意义的生活,目标必须是自发的,它是为了实现自我存在的意义,而不是为了满足社会标准,或是迎合他人的期望而设定的。当我们有这种目标感时,那种感觉就像是听到了“真我的呼唤”,它也被称为使命感。
    有目标的人的成功概率要比没有目标的人大得多,具有挑战性的明确的目标(即设定了时限和具体的成果)通常会带来更好的表现。设定目标就是用语言给自己一种承诺,原初,我们有的只是语言,同样美国也是以宣言的方式建国,通过语言表达了国家的目标、任务和价值观。目标向我们及他人传达了一种克服困难的信念。一个目标,一个明确的承诺,可以让我们集中注意力,帮助我们找到达到目标的路线。
    为实现目标的奋斗过程,比达成目标更能带来幸福和积极的情绪影响”。目标是为了让我们能享受眼前,目标是意义,不是结局。如果想保持幸福感,就必须改变我们通常对目标的期望:与其把它当成一种结局(相信它可以使我们开心),不如把它看作是意义(相信它可以加强我们旅途中的快乐感受),目标是获得幸福的必需品,但它并不是全部。
    反思:你的自我和谐目标是什么?追求这些目标时,你有没有碰到任何外来或是内在的障碍。

    只靠远大的理想是无法长时间支撑我们的行动的,我们需要为下周、明天甚至今天找出富有意义的事情。反思:想想那些对你来说有意义的事,有哪些事可以并且已经为你带来了使命感?你觉得生活中哪些行为和活动是有意义的?哪些事可以挑战并充分发挥你的潜力,是否会影响我自己的成功?就算是有意义和快乐的事,也不能不停地做。

    5.增加想要做的事并减少不得不做的事。
    不得不做的事情和想要做的事情的比例可以决定你的幸福感,它们甚至可以决定你早上起床和夜间入睡前的心态。动机都包含着内在和外在两种因素。内在还是外在的动机,通常会决定行为本身的性质。如果是内在的,换句话说,就是自我和谐,那便是想做的;如果动机来自于外在因素,就变成了不得不做的事了。我们的挑战,不是要完全删除不得不做的事情,而是尽可能地减少它们,并以想要做的事情取而代之。

    须知一点,话语是可以创造世界的。什么是你最想做的事情,即内心最深切的渴望?当我们知道自己的方向时(意识到那是自己非常想达成的目标时),我们就不容易迷路,也会更加忠于自己的内心。我们可以轻松地对外界那些强加到我们身上的东西说“不”,而对自己内心的声音说“是”。

    反思:想象你平常的一天,是不得不做的事情多还是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多?整体来说,你会不会对新的一天或者将要到来的一周满怀期望呢?须知一点,话语是可以创造世界的。什么是你最想做的事情,即内心最深切的渴望?当我们知道自己的方向时(意识到那是自己非常想达成的目标时),我们就不容易迷路,也会更加忠于自己的内心。我们可以轻松地对外界那些强加到我们身上的东西说“不”,而对自己内心的声音说“是”。

    6.学习,工作上增加心流体验。
    根据契克森米哈伊的说法,心流就是个体完全地沉浸于体验本身,而体验本身就是最好的奖赏和动机。在心流状态中,我们的感觉和体验合二为一,即“行为和觉察融为一体”。心流时采取的是一种全神贯注的态度,没有任何人或事可以打扰我们;在这种最佳状态下,我们能更有效地学习、成长、进步并且向未来的目标迈进。根据契克森米哈伊的解释,拥有清晰的目标是心流体验的前提。

    我们全心全力投入去实现目标,不为任何其他的诱惑所动摇时,我们才能获得心流体验。同时,当下以及未来的益处在这种状态下合二为一:遥远的目标不但不是阻力,反而可以帮助我们感受正在经历的意义。心流体验所带来的是更高层次的幸福,它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变成了“现在的快乐即未来的成果”。

    有一个区域在过难和过易之间,在这个区间内,我们不但可以发挥出最大的潜力,还可以享受过程中的快乐。如果想要达到这个境界,任务的挑战要难易适度。只有当难度和技能匹配时,心流体验才有可能出现

    许多学生不是感到焦虑就是觉得乏味,因此他们无法享受学习的过程并发挥出真正的潜力。当学生期望当下和未来都有收获时,老师应该针对个人潜力,尽可能给予适当的课程和作业。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会影响学生拥有心流体验:
    一是有压力的环境,因为这样会带来焦虑,老师应用的是“溺水模式”教学。由于学生的压力太大了,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围,导致学业带来的只有痛苦、焦虑以及不幸福。学生被迫只注重结果而不是过程,只注重终点而不是旅途。他们很快便会变成“忙碌奔波型”的人,始终感受不到心流体验。
    二是没有挑战性的环境,因为这样会使人觉得无聊、厌倦。过小的挑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比起过大的挑战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一点也不少,它们所剥夺的也不光是获得心流体验的可能性。
    教育者,尤其是家长,往往将奋斗和痛苦错误地同化(为了保护孩子),他们所犯的通病有两种:一是满足孩子的所有要求;二是把他们和所有的挑战隔离。在给孩子创造舒适生活的过程中,如果剥夺了孩子奋斗的机会,就是剥夺了他们体验心流以及克服困难的经验。

    学校和家长在帮助孩子们找寻快乐上都做得不好。大人们把重要的事看得又难又无聊,却认定无关紧要的事是刺激和容易的。学校通常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和自然课也可以那么迷人,那么令人激动;学校所教授的历史和文学往往停留在表面,而未曾发掘它们的奇妙。教育者作为帮助孩子追寻自身价值和获得心流体验的人,应该培养孩子求知的热情。他们可以把学习转变成一种迷人而美好的旅程,贯穿于整个生命对幸福的追求之中。
    制订学习计划。最成功的人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的人,他们不停地发问,不停地去探索这个奇妙的世界。你的计划可以包括以下这两个方面:个人成长和专业成长。在每类学习中,用心地去找寻快乐(比如阅读及思考)和意义(书中的知识会促进你全面成长),要把你的计划规律化、习惯化。

    如何看待困难?没有人会喜欢困难,但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困难扮演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没有任何挑战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有一些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找到最好的一面。写下一个你所经历过的艰难时期,详细描述之后,写下在那个过程中你所得到的好处。当然,也不必刻意地淡化或减轻痛苦。想想看,那件事让你变得更有韧性了吗?你学到重要的东西了吗?你会不会变得更加心怀感恩呢?你有没有学到其他的经验?在所有困难中都有所收获才是最重要的,永远不要浪费从困境中学习的机会。

    人类喜欢休闲多于工作(这是一个没有争议的结论),但人们在工作中的心流体验比在休闲活动中要多。它说明了我们对工作存在偏见。我们常常把努力与痛苦、休闲与快乐联系在一起,已经干扰了我们对于自身体验的客观认知。当我们开始把工作中的积极体验负面化时,其实也是在限制自己获得幸福的潜力,因为幸福并不仅仅是经历正面情绪,还要重视这个过程中的体验。把工作视为一种特权,而不是责任(对孩们也一样),这样我们不但感到更幸福,也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同时也会有更好的表现。

    人们对待工作有三种态度:任务、职业或使命感。对于把工作看成使命的人来说,工作本身就是目标,工作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恩典,而不是折磨。反思:
    ①你可否把工作和学习的体验看作是一种特权?你是否享受身处其中的感觉。最佳的教育应该教会学生在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同时成长。
    ②你把你的工作当成是任务、职业,还是使命?据此反思你之前所从事的所有工作,除了收入或地位之外,人们对于工作的定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们对工作及生活的满意度。
    ③如何为目前的工作赋予更多的意义?你可以做出什么样的改变?

    7.成立你自己的“幸福董事会”。成员是那些关心你和你的幸福并对你的幸福有着重要影响的人。让他们监督你的计划,并给予及时的建议。同时你要和他们经常会面,讨论哪里进行得好,哪里还需要更多的努力,以及哪些项目可能需要改进等。信守自己的承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种习惯和惯性的养成需要时间,这也是很多人会失败的原因,而得到他人的协助则对改变很有帮助(无论是开始一个计划、组织、克服困难,或是和家人多聚聚)。你也可以成为他人幸福董事会的成员(即鼓励互动模式)。

    8.练习:人生地图&诚实镜子&完形填空&MPG模型
    可以帮助你在最宏观的层面(你生命里的使命是什么)以及最微观的层面(你希望每日的生活应该是怎样的)找到你的方向以及使命感。
    问题一:什么对我有意义?什么给了我使命感?问题二:我觉得快乐的事情是什么?什么能带给我快乐?问题三:我的优势是什么?我擅长做的又是什么?微观层面的改变,比如每星期花两个小时做自己爱做的事,就容易得多。这些改变都可以帮助你获得更多的幸福感。

    幸福工作法:

    热情是幸福的动力,只有在自己选择的快乐与意义并存的生活中,我们才能感受到自由。至于我们能否从工作中找到自由,取决于我们是愿意受制于物质财富、他人的期望,还是被自身的情感和热情所推动。金钱和幸福都是生存的必需品,并非互相排斥。进一步说,通常在越感兴趣的事情上,我们越能发挥自己的天赋,做这些事情既有意义又可以让我们乐此不疲。有了热情,不但动机会坚定,连效率也会提高。

    为了争取幸福,我们可以对工作进行适当调整,我们可以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更多地参与我们感兴趣的工作,或调换到其他部门加入新的项目。勇气本身不代表没有恐惧,而是感到恐惧的同时仍然付诸行动。

    通常员工的职位越高,他们的使命感越强烈。即使是在最受限制、最乏味的工作中,员工一样可以为工作赋予新的意义”。若要获得更多的幸福感,就要明白我们对工作的认可有时候比工作本身更重要。

    幸福的亲密关系

    所有想要幸福的人都必须学会分享,幸福是一对双胞胎。

    外在的东西总是比内在的东西更能吸引我们的注意。认为爱只是一种简单的感觉、一种情绪或是不需要缘由的观点,是不能成立的。没有理性的基础,爱是无法延续的,就好像只有愉悦的情绪不足以带来真正的幸福一样。只靠强烈的感觉,是无法让爱永恒的。当一个人爱上另一个人时,其实中间包括了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原因。如果他所感到的是真爱,那他肯定是出于某个原因才会爱,而这些原因不一定是能被意识到的,也可能永远都无法清楚地加以解释,但它们肯定是存在的。

    无条件的爱,指的是爱这个人的核心价值。核心价值指的是我们最深最真的特性,也就是我们的个性。它包含我们的生活原则,但这些原则未必与我们平时所宣称的一致。一个有感情、勤勉刻苦、有耐心和热心的人,有可能去建立一所帮助贫困儿童的学院。这个学院成功与否,可以用他外在的表现来衡量;但能反映这个人核心价值的,则是来自于其内心的热忱。如果他拥有一个无条件爱着他的爱人,她当然会为他的成功高兴,也会为他的失败难过;但无论结果如何,她对他的感觉不会改变,原因很简单,因为他的核心价值并没有变。

    如果我们因为财富、权力或是名声被爱,那只是有条件的爱;如果因为踏实、力量或是善良而被爱,那才是无条件的爱。反思:你自己的核心价值是什么?

    打造幸福圈。无条件的爱所带来的力量,等同于给我们建造了一个幸福圈。无论最终是否富有或成功,无条件的爱才是幸福的源泉。如果有人真正爱我,那他/她肯定希望我表现出我的核心价值,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我的潜能与价值。无条件的爱是美满关系的基础,但仅有它还不够。

    爱不等同于牺牲。当我们爱一个人时,我们会感觉到帮助对方也就是帮助自己。为他人付出是为了让自己生活得更好,这是爱情的重要组成部分。两人的关系其实就是终极财富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即幸福的交易。就像所有的交易一样,在双方都获益的情况下才是一笔成功的交易。当其中一人在终极财富上受损时,当他为了对方不断地付出时,结果就会使两人都不幸福。为了能让这笔交易成功,我们必须确定这种交易是对等的。

    理解是爱的基础,而非被认可。
    培养真实亲密关系的方法,那就是必须将注意力放在“想被理解”而非“想被认可”上。如果我们将注意力转向去理解对方以及被理解,那么两人在一起相处的时候,无论是一起吃饭、照顾孩子或是性生活,都会变得更快乐、更有意义。

    幸福的特质

    仁爱之心是幸福的土壤。自助与助人是分不开的:帮助别人越多,自己就越开心;自己越开心,就越容易去帮助别人。 我们越感到开心,帮助别人的可能性就越大。幸福的人一定是个开心的人,并且乐于帮助别人。

    善于找到并执行幸福催化剂。我们在生活中总会有无法快乐的时候,一次幸福的经历,可以感染到我们生活中的许多方面。我将这些虽小但有连锁效应的事情叫作“幸福催化剂”——一些几个钟头甚至几分钟的事,便可以为我们带来意义和快乐,不但在当下受益,也会影响到未来。竭尽所能让快乐与热情的时刻充满你的生命,从一次小小的体验开始。什么样的活动可以让你感觉焕然一新,并且带给你意义与快乐?
    与其什么都不做,为什么不去找一些有挑战性的事呢?这样可以给予我们新的力量。完成一项令人愉悦的任务才是最好的休息。

    幸福的深度则指我们内心深处基本的幸福感。人类的幸福感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遗传基因、与幸福有关的环境因素,以及能够帮助我们获得幸福的行动。行动这个因素是“增强幸福感的最大因素”。所以现在的问题不是可不可能,而是怎么去做。所有人确实都可以变得比原来更幸福,大部分的人在追求幸福这一点上都没有发挥出真正的潜能。

    善于时间管理。大部分人之所以无法发挥追求幸福的潜力,主要是因为时间运用不当。如果能善加利用,时间就会成为幸福的看护者。我们可以得到的幸福是无限的。时间上的富裕比物质上的富裕能带给人更多的幸福感。

    克服内心的障碍。在追求幸福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就是我们内心的障碍——那种觉得自己不配得到幸福的错觉。我们追求幸福的阻碍有外在和内在两种因素,以及文化背景的不同和心理学界的偏见。这些恐惧感所引发的行为制造了一种能够自动实现的咒语:我们害怕失去,却导致真正的失去,而我们感到自己不配得到幸福则会真的不幸福。
    一个害怕失去的人会通过让他自己变得一无所有来保护自己。
    我们为最坏的情况而担心,所以一开始就已经把最好的排除掉了。
    一种错误的暗示就是:幸福是有限的,如果我得到了,别人就得不到了,所以只有让自己从无法幸福的想法中跳脱出来,我们才可以真正地帮助其他人获得幸福。

    全然接纳自己。幸福的生活需要内在价值观的支撑,当我们不接纳自己与生俱来的价值时,我们其实是在忽视或削弱自己的能力、潜力、喜悦和成就。拒绝接纳已来临的幸福,只会带来不幸福;而长期的不幸福,则将带来虚无主义。我们的进步、我们的成长和我们的幸福,却都是来自于我们认识自己以及向自己提问的能力。

    简化和减速这样的举动并不会影响我们取得成功。简单即幸福。如果我们可以帮助人们去简化生活,帮助他们降低压力指数,那他们的关系肯定会大幅度地得以改善。同时,他们的心态也一定会更积极。
    这代表“捍卫”我们的时间,学会说“不”(无论是对事还是对人)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它代表对生活进行排序,并且选择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同时,我们也要学会放弃其他一些琐碎的事。幸运的是,做得少并不代表做得不好。

    幸福就是问自己“我的使命是什么”,并且发掘我们在学校里、工作和生活中真正想要做的事。当我们经常问自己这些问题时,我们获得终极财富的机会自然就会多了。

    就像佛祖所说的:“一根蜡烛可以点燃一千根蜡烛,而它自己的生命却不会受到任何影响。幸福不会因为分享而被削弱”。与物质的东西不同,幸福是无限的。幸福革命”不需要外在的改变,它是一场全程内在的革命。

    关键是行动!本书的很多观点,我们可能已经知道,但是从没有把它深化,或者做为我们处事的原则。书中的练习和反思认真做,改变意识,活在当下,幸福就在每个瞬间,并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

    幸福的方法-沙哈尔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幸福的方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hlx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