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缺爱的人如何自救,来自我补给爱而不再渴求他人的关爱?
A:
为什么人不能自给自足地供应关爱呢?因为人类不可能单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乃至将痛苦转化为快乐。
所谓痛苦,其本质就是能量的损耗,因此人生在世本就是在经历各种痛苦的集合。要一劳永逸地解决这些痛苦唯有不消耗,这样一来就只能陷入永恒的安息。
要活着就必然要痛苦,就连早上起床都是一种痛。解决这些痛苦有两种策略,一种叫转化为成就感。
当我们经历一些痛苦后能够获得与我们自我认知对应的反馈时,我们痛苦越大反而还会越有成就感,这些成就感就会产生快乐。
一个明确的身份可以给我们经受的痛苦提供意义,所以采用这种策略的人往往有非常明确的身份认同,能够清晰地知道自己正在扮演什么角色,需要干什么事情。
另一种应对痛苦的策略是回避,通过避免应对问题来减少能量消耗,从而产生舒适感。
缺爱之人在人生中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由于得不到父母和亲友足够的关爱,对自我的初步认同无法顺利完成。在关爱中长大的孩子会有一种认知:“我是不完美的,但只要我做到XXX,我就可以获得别人的肯定。我是可以有人爱的。”缺乏关爱的孩子则天然会认为“我不受关注就是因为我有太多缺点,不够完美”,这样一来就无法认同“我是一个值得被爱的人”这样一个基础身份。
社交焦虑的自救需要一个认知方式的调整,将“污点视角”转换为“污染视角”。
所谓污点视角,就是一种一票否决式的视角。当自己有缺陷时,就以这个缺陷一票否决自己,并始终坚持自己没有爱就是不够完美,只有完美无瑕的人才是值得被爱的。而如果别人有污点,则也很容易一票否决别人,从而造成社群选择困难,总是在看这也不顺眼,看那也不顺眼。
而污染视角,强调的是一个面。一个面上有污点不要紧,只要这些污点不影响核心价值的展现,或者在一件事情上获得的收益要高于损失和消耗,那这件事情就是无污染的、可以被接纳的。
比如在深山老林里肢体受伤导致伤口溃烂,如果不能尽快找到药品,那么就需要截肢来保全性命,这种时候虽然患者非常难过,但并不一定会拒绝这个方案,甚至还有牛人主动断臂求生的案例。
不要老是盯着自己会造成什么损失,同时也要看看自己能够给别人带来什么利益。
当我们能够清晰地识别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利益时,对自己的身份也就会变得有自信,会开始主动融入一些社群,主动承担一些责任,而不用总是担心自己不够完美。
例子:在原生家庭中,我排行第二。相册中一直保存有姐姐和我的一张黑白照片,当时的我3岁左右,有点呆呆傻傻的、没有笑容,一个客观上被忽视、没有得到关爱、内心孤单的孩子(关于排行对一个人的影响,请关注我的另一篇文章:家庭排序之谜)。如此下来,我的内心清晰了,找到了最初的源头。所以失眠自愈的方法用了“他山之石”。
每天晚上睡觉之前,躺在床上,想象照片中的那个孩子(年幼的我),我和她说话、摸摸她的头发、给她吃零食、拥抱她、带她出去玩,关注她、照顾她、爱护她,给她温暖与安全,陪同她一起成长。如此以后,我的睡眠出奇般地好,虽然不能说如婴儿般的睡眠,但比一般成年人的睡眠都要好,晚上八九点就可以睡觉,可以连续睡10个小时,八九个小时的睡眠是通常的。
人的内心有一个弱小的孩子,或者被忽视、或者被责骂、或者被暴力、或者被抛弃等等,如果不自省,这个孩子伴随终身。成年了的我们,关注他(她)、爱护他(她)、照顾他(她),给他(她)温暖和安全,陪同他(她)成长,这个弱小的孩子便获得了安全感。
爱自己。首先照顾好自己的身体,满足基本生理需求,好好吃饭多喝水少熬夜规律锻炼。然后学着给予自己鼓励。
每天睡前可以想想,今天做的那些事情还不错?如果今天犯了一些错误也不要紧,学会宽容、原谅自己,鼓励自己下一次做的更好。另外,学会分享,与人分享你的快乐与痛苦,你会发现自己还是被爱包围着的。
人们并不会在意你是不是有污点,只要你不造成污染,就可以被接纳,可以被爱。
本文技能整理自知乎相关问题,如有侵权请联系我删除。
默认标题_官方公众号首图_2018.04.04.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