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在常态课还是在公开课中,问题的巧妙设计都能“一石激起千层浪”,让单调的课堂平面变成立体生动的多维空间。
马卡连柯说:“教育学是最辩证、最灵活的科学,也是最复杂、最多样化的艺术。”
一些年轻老师在公开课上不是“满堂问”,就是“不断问”,还有“随意问”“零碎问”“分散问”,问题的设计没有体系,显得很凌乱,用余映潮老师的话说,就是“脚踩西瓜皮式”的典型碎问。这是一种低效教学,这种提问方式耗费学生的精力和热情,难以发挥课堂提问的教学有效性。我们教师可以抓住课文的核心问题,巧妙设计课堂的“主问题”,让“主问题”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其他问题就容易在它的引导下构成一个有机的问题链,串连起整个课堂活动,随着一个个问题得到解决,教师就能水到渠成地达成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
《学记》提出要“善问”和“善待问”,好的教师要善于提问,还要善待学生的问题,还要注意问题提出后的导答艺术。这些导答技巧和艺术在余文森主编的《有效备课·上课·听课·评课》《课堂教学技能》和杨九俊的《语文教学艺术论》当中都有详细的讲解,供年轻教师参考。
情境表演需要六个基本步骤:讲授、领会、想象、表演、体验、评价。
叶澜教授说:“课堂教学蕴含着巨大的生命力,只有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发挥,才能有助于新人的培养和教师的成长,课堂才有真正的活力。”把情境表演引入课堂,能给予学生更多的心灵自由,满足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通过生命活动中的感受、理解、领悟、欣赏,以及对以往的知识经验进行再发现、再加工、再创造,学生才会“活”起来。教师把讲台变为学生表演的平台,不断促使外部的知识内化,引发学生的共鸣,发挥想象,在体验中进行创造,如此,我们的语文课堂定会“活”起来。
《学记》中所说:“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
英国教育家洛克说得好:“儿童学习任何事情的最合适的时机是当他们兴致高、心里想做的时候。”
卡特·贝顿说:“在你能触及头脑前,必须先触及心灵。”若要与心灵同频共振,教师还要善于为课堂“造境”,让师生之间、生本之间,乃至与周围的环境之间都能建立情境联结,让学生在情境中倾听、观察、想象和思考。课堂一旦出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局面,就具有很强的凝聚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近年来,教育界一直呼唤真实、自然、本真的课堂学习,认为公开课不应该成为年轻教师的“作秀场”,公开课应该是“动态生成”的活力课堂。
我们在预设时要保持课堂教学的灵活性,预设不要太封闭,亦步亦趋地按照预设的教案操作,会使课堂显得呆板、沉闷,泛不起半点生命涟漪。预设要有“弹性”,指明教学大方向和达成整体目标即可,教学目标、重难点、疑难点、教学流程可以在生成中修正、调整,这种有“弹性”的预设才能催化灵动的生成。
偏差性生成,转“失”成“智”
在课堂教学中,因学生理解不到位而造成课堂生成“旁逸斜出”在所难免。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启发和推动,有时还需要精心修剪,形成“峰回路转”的局面。
《科学学习:斯坦福黄金学习法则》的作者丹尼尔·L·施瓦茨指出:“老师在备课的过程中需要作好万全的准备,来应对学生们可能提出的千奇百怪的问题。”
盛唐时代,有一位诗人——他工草隶,善画,精通音律,诗名享天下,他笃信佛教,人称“诗佛”,他就是山水田园诗人王维。他有多重身份——
诗人。他的诗以描绘山水田园和歌咏隐居生活为主,五律和五绝,语言精美。
画家。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佛家。王维,字摩诘,信奉佛教,素有“诗佛”之称,诗中充满禅意的哲理。
隐士。晚年隐居,摆脱尘世繁杂,居处清幽宁静,诗作天才妙悟、神韵悠然。
今天,我们来学习王维的代表作《使至塞上》,感受其中的“诗情画意”,感悟王维多重身份在诗歌创作中的显现。
宋代张舜民就曾说:“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苏轼在评价王维的诗时更是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的确,王维本身就是兼诗人、画家、音乐家于一身
融情于景、情景交融、一切景语皆情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