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励志的让人感动的书。全书分三个部分,我的生活,我的老师,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通过这三个部分,作者向我们讲述了十九世纪,一个自幼失明失聪的盲聋美国女孩的成长和生活。
她生活的黑暗无声的世界,却凭着对生命的热爱,在沙利文老师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她用顽强的毅力,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如饥似渴的求知,她用触摸来感知和探索世界。
从海伦的身上,我们看到她对命运的抗争,更感动于她自强不息的精神。
1.知道自己的残缺,并且能够正视残缺。
她将能够生活自理作为自己毕生的追求,正因为如此,对自己能够力所能及的事情总是,尽力的去做,是这种自强的精神促使她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学习盲文、手语外,学会发声成为全世界第二个会说话的聋人,此外,她还学习了五种外语,并以优考的成绩从哈佛大学毕业。
海伦在书中没有过多的描述坚幸的学习和生活,字里行间也完全看不见自怨自怜的影子,她述诸笔端的,更多的是以常人的态度对自然的感知和对生命的休验,她所有的努力只为生命的精彩。
2.因为爱与感恩,回报社会更多的爱。
海伦是自幼失去听力和视力,的确不幸,但海伦又是众多残障人士中的幸运儿,她从小生长于殷实有爱的家庭,在她失聪后能幸运的找到即有方法又有爱心的沙利文老师,并且陪伴她33年之久。也正是这份难得的机缘成就了海伦的传奇人生。
海伦的一生中,得到了众多的帮助,这些生命中的贵人不仅被她铭记,她更将自已得到的爱与帮助,成陪放大。
她将自己的精力更多的投身于为残疾人这一弱势群体发声,传递信心帮助盲人的慈善事业中,将助人与互助的精神发扬光大,并将其做为一生的事业。
3.残缺的人更懂得珍惜。
面对命运的不公,抱怨没有任何意义。海伦选择用自己的方式,拥抱生活。她把别人的眼睛当成自己眼睛,把别人的耳朵当成自已的耳朵。
所以,在这本书看到她对事物的描写与明眼人看到的并无不同。她在自己的世界里,也过得无比充实。
没有失去过就不会懂得珍惜,尤其是对于我们正常人与生具来的各种感知能力被当成理所应当,麻木让我们失去了对美好生活的敏锐感知力,而时常陷入自造的烦恼之中。也许只有当感官失灵,才会唤醒麻木的神经,才会明白要怎样过好这一生。
三天光明是海伦假想的期盼,更是她想传达给我们的信息——珍惜当下拥有的。用假设只有三天的紧迫感过好当下,也必将过好此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