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016年7月,西藏昌都市八宿县。
川藏线上的七十二拐我走过两次,第一次是从里往外走,第二次是从外往里行,“里”是指拉萨。
有趣的是,第一次走这里,它的名字叫“怒江七十二拐”,第二次再来,牌子改了,叫“天路七十二拐”。很显然,后者层次更高些,仿佛是青藏高原上最了不起的盘山道。
对于大多数生活在平原人来说,盘山道总是令人惊奇的。笔者生活在庐山脚下,毛泽东诗中所说的“跃上葱茏四百旋”也常常走,绕来绕去的山路对我这等老司机也不算什么,但在一侧山体上来回180度反复兜圈的路,以前也着实没见过。
之前印象最深的照片是滇缅公路的上的那条盘山道,像一根被拉长巨大的弹簧般挂在山上,坡度之大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山道上是一辆接一辆大卡车,运载着外援物资,那条艰辛坎坷的公路就是抗日战争对外唯一的生命线。
作为打通东西走向,除青藏线外西藏对外联系的最重要的通道,川藏线的价值不好滇缅公路相比,它也是经济与军事要道。偌大个西藏,不能仅指望一条青藏线。
因此,进藏的几条公路是同时勘探,先后修建的,首先确保了青藏线和川藏线,之后打通了新藏线和滇藏线。滇藏线实际是并入了川藏线。
很多人不熟悉的是,川藏线其实有两条,一条是1950到1954年修通的川藏北线,也就是笔者近期发布的《问道》系列所记述的旅程,另一条是随后用了15年才修通的川藏南线,所以说打通川藏南北线,用了近20年时间。
川藏南线现如今是自驾、骑行大军走的主路,七十二拐在南线上。
七十二拐是不是很陡峭?12公里高差1500米。如果对这个数据不熟悉可以做个对比,毛泽东《七律·登庐山》描绘的庐山的北山公路,虽然号称“跃上葱茏四百旋”,其实300多个弯,公路长度23公里,提升高度1000米。
看出差距了么?七十二拐其实有130多个弯,想想看弯有多急,坡度有多大。
与青藏线相比,川藏线的铺设难度高出几个等级,修筑时间更长,付出的代价更高。
以五十年代的施工技术和不计代价的拼搏精神,有多少军人民工牺牲在这条世界上施工难度最高的天路上?不夸张地说,一公里一条命吧。
从昆明到缅甸的滇缅公路跨越横断山脉,最重要的一段是怒江大桥。从成都到拉萨的川藏公路同样也是跨越横断山脉,最重要怒江大桥就在七十二拐下面。路,总有办法修通,承载卡车的桥梁,才是重中之重,以当时的技术,桥梁的难度最高。
七十二拐上牺牲的多少人?我没查,却听说过一则故事:在修建怒江桥时,一位战士掉入了混凝土中,来不及救出,只能把他筑进了桥墩。后来拆旧桥建新桥,这个桥墩被专门保留下来,成为了川藏线的一座墓碑。
就是下图右岸灰白色怒江大桥前的土色的桥墩。
七十二拐是不是青藏高原最蜿蜒陡峭的路?
我第一次路过它时,只是觉得景色不错,拐弯挺多,晚上吃饭看地图才知道那就是著名的七十二拐。因为是在藏区、尼泊尔转了近一个月出来,路见得多了,没觉得这里很特别。
第二次进藏,走的路更多,与珠峰、川藏北线的那些真能让人绕眩晕,甚至刹车片过热导致刹车失灵的盘山道相比,七十二拐并不特别。
我想,名气大是因为它在川藏南线,南线是第一次自驾进藏游客几乎必走的路。鲁迅先生没说过:“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有名的路”。
最后说一句牺牲和危险,第二次进藏后,我再也不会鼓励朋友进藏,天路的风险之大,只有你想不到,下面两张照片是七十二拐过怒江大桥后拍摄的,遇到雨雪天气,这里会发生什么?是否可以理解,当年为什么会牺牲那么多军民?
原创图文,谢绝转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