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见和保守总是存在,哪怕对于一个自诩包容和好奇于大多数新事物的人,完全可能出现行动上的观望甚至长久回避的矛盾现象。譬如08年前我对股票投资行为的排斥甚至厌恶如同身边所学或爱好与经济金融不搭边的朋友,实则取决于不去了解,直至工作破冰之后竟然沉迷,因为看来投资现象不啻于一款恒久耐玩的智力游戏,抑或令人上瘾之物。多年以后那位朋友同样跨入这扇门,由此貌似截然不同的世界也许在于观察者对待它们的心胸以及一些改变判断的偶然契机。
然而《三体》又不一样,对于少年即好科幻的我来说直至35岁才去认真阅读是不可想象的,难到是因为潜意识里对中国科幻的不信任如对国产电影?呵,电影却是每年都看几十部。好在思想没有时空的距离,《三体》不出意外征服了我,实质上令我震撼,我认为这本书就是未来太空政策的指引蓝图(囊括政治、军事、社会心理、科技路径等等)。一般看来,它是一本科幻或者科普小说,但在我眼里,它的意义远远不止,具体到其中很多内容直指人性——将个体的人与人组成的人类社会的真善美假恶丑及其深层动机刻画得淋漓尽致——如果说书中硬科幻展现了作者扎实的多元知识,那么理工科背景的作者能描绘出波澜壮阔的社会心理图景,这是何其难能可贵。这是不是谬赞,仍在于观察者居何,无需解释。
震撼更是来源于它触动或者勾起了我大学时代开始思考和记录却又因自身懒怠被尘封多年的内容:未来人类社会中坚力量一定同时具备科学和哲学思想与能力素质,二者的结合程度决定了人类走向何方和再次爆发式发展的概率。在不久的将来,引力波发现和《地心引力》分别代表的硬科学与科普将越来越多地绽放光芒,直至人类社会如上世纪真理大讨论那样重新重视和推崇科学与哲学。
多说几句,当年关于未来人类发展的必要条件的分析和预测,是一组相对的论述,建立在我的宇观相对论体系中。与之相对应的,还有几组概念,如人类社会工字型结构(“两个世界的划分与联通”);宇宙宏观与生命微观本质的同一性(人类理解了其中任何一方向的本质即触及真理,但真理只可“接近”不可“掌握”);人类道德与物质发展的曲线对比……这些,都在《三体》中或直接或隐约述及,这正是让我钦佩之处,也更明白思想的相通之处。回到关于人类发展的实际方面,从事证券分析之后,我能够从其他角度来审视这一问题,近年来感受到人类很有可能正处于新的一轮科技大爆发的前夜,虚拟现实、纳米材料、石墨烯、人工智能、基因识别、换脑术、克隆、引力波……理论物理到基础应用,计算机到生命科学,无不展现出一种几欲喷薄而出的势态。我们身处时代其中,也许对这个时代在历史长河中的意义并不能即时洞察。
虽然侑于自身知识结构的欠缺和寿命所限,我无法成为其中一份子,但科哲思想是不受时空距离限制的,所以能够分析、预言和想象到那一天的到来我也是很幸福了。孩子出生五年前,我就坚定地设想他将来能够投身于天体物理学(或理论物理、高能物理等)或生命科学(这是人类从科学角度探求真理的两个方向),像三体中参与到人类真正的太空大时代并为之贡献——当然,他要从事什么终究取决于他自己。我还是希望,他能够不像他爹一样,能够走出办公室,走进大自然。
最后,当我们仰望星空时,去感受构成自我的与构成宇宙的基本粒子的同一性,去明晰于宇宙极大与细胞极小并无绝对的差异时,我们对沧海一粟般的个体与白驹过隙般的生命一定会有与平时不一样的体会,震撼也好,怅惘也罢。
《三体》只读一遍显然是不够的,我计划初阅后选择其体现科哲思想的重要内容进行读书笔记。
2016年2月15日
中海兰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