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挣脱母爱的束缚》:认清这三种不健康关系,学会承载、消化和穿越它们
周国平说:好的婚姻是人间,坏的婚姻是地狱。婚姻对于一个女人来说,是一辈子最重要的事情。
前几天,一则新闻登上了微博热搜:安徽女子被老公家暴致死。
看到这个新闻,我的内心不仅仅是愤怒,更多的是对逝去之人的痛心与惋惜,因为家暴在现实社会很普遍,一次又一次的原谅和隐忍,使家暴一次次升级。
为什么会这样,女性难道就不能站出来替自己找一条出路吗?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太难了。
就像这位父亲竟然当着女儿的面暴打自己的妻子,给孩子带来的创伤是难以磨灭。更有些母亲在长期家暴中隐忍,也给将来的女儿造成一种潜意识,以为家暴只能默默承受。
母亲是女儿的第一任老师,一再容忍家暴,不仅是因为父亲有家暴行为,更是内化了母亲在父亲面前的隐忍态度。
作者于玲娜说:“困扰女性的大部分问题,通过抽丝剥茧,寻根溯源逐渐揭晓的答案往往都会指向和母亲的互动。”
于玲娜在《挣脱母亲的束缚》一书中剖析了15种不健康母女关系的根源、表现和影响。书中指出不健康的母女关系会给女性的人格形成、亲密关系和人生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有的人就算常年遭受心理折磨,也不愿意指责母亲。殊不知,子女对母亲最好的报答就是获得幸福。
正视问题,是修复的开始
01.有的妈妈不重视孩子的需求,控制欲强,一直在干涉孩子的生活
控制欲强的母亲,对待孩子的事情,习惯凡事亲力亲为
在孩子3-6岁时,如果不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孩子这辈子就会成为巨婴。只有懂得了承担责任,孩子长大后才会成为有责任感的人。同时,还要给孩子成就感,因为没有成就感的孩子是不想干事的。
在《小欢喜》中,单亲妈妈宋倩,为了女儿英子考上名校,帮助英子制定完美的学习计划,每天辅英子的功课,事无巨细地照顾英子的衣食住行,但是英子在宋倩的严格管束下,心理却出现了问题。
做妈妈的要知道,你的孩子属于他自己,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人,孩子一到12岁就有自己的思想,慢慢形成自我了。
教育孩子要学会换位思考。为什么孩子会不自信?天天被父母打骂哪来的自信?只有孩子拥有主的时候他才可能成为领袖,如果你从小把孩子的主主心骨拿走了,孩子就没有主了。
不要怕孩子犯错,不要保护得太好。你今天不让他跳坑,当他来到社会以后会摔的更狠,培养孩子跌倒爬起来的能力,不是靠父母而是靠自己。
从小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升起梦想,培养TA的自信、自立、自主、自强、自律。
不要用你的爱杀死你的孩子,如果你的孩子是一条鱼,你把他放在鱼缸里,他就永远无法鱼跃龙门。
别让自己的认知局限,去限制孩子的人生
02.有的妈妈与孩子的角色反转,要求孩子去猜测和满足母亲的需求
我身边有一位比较好面子的母亲,每逢聚餐便喜欢在餐桌上大肆吹捧自己的女儿有多么优秀。
她在女儿的培育上花了很多钱,为了让女儿更漂亮,初中起就带她去韩国微调整容,请钢琴老师来家中授课,励志让女儿成为名媛淑女,长成她期待中的模样,这样才能成为她的谈资。
可是这样的投入并不能让人觉得幸福,后来我听闻她的女儿患上了严重的抑郁症,在服药自杀的时候被救了回来。这件事之后,这位母亲在聚餐时就再也没提过自己的女儿。
这样的母女情,带着压迫感,甚至有某程度的哗众取宠的意味。往往希望取得这样效果的施予者,通常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行为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满足内心的虚荣感。
永远不要拿别人家孩子和自己家孩子比较,永远给孩子支持。这个世界谁都可以不相信你的孩子,只有你不能。要无条件的相信你的孩子,让他自信,他才有未来。
最好的亲子关系,就是和孩子成为朋友,和善而坚定地跟孩子沟通。
03.有的妈妈用愧疚控制孩子:“妈妈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
我在学生时代,我母亲经常会对我说:“我在你身上付出了这么多的心血,你以后要是没出息,你说你对得起我吗!”
这样的善意,其实带着某种压迫感,因为接受善意者此时会感受到某种责任感,并且带着某种程度的“道德绑架”,增加我们的心理负担和压力。
这种善意其实也和我们寻求心理平衡有关,我们在从事某件事前,总是会习惯性地进行某种“投入回报比”衡量。
比如,我们养育子女,会希望他们能够知恩尽孝;我们努力爱伴侣,会要求他们以同样的爱意回馈我们,这就是我们最原始、最朴素的交换。
这种“为你好”的背后,其实也有“为我好”。实际上就是非常典型的补偿式劝告。当个人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时,我们往往会倾向于将这份期待转移到孩子身上。
比如,母亲劝你结婚务必找个有钱的对象,那可能因为她婚后生活比较拮据;劝你以后考公务员的贪图稳定之人,可能自己本身安全感比较弱;劝你找个好专业的,可能本身对自己的专业不太满意。
因为他“无私地”希望孩子能好。但需要警惕的是,这种“好”背后其实还有一句隐藏的话,就是““别像我一样”。
他们认为自己走了“弯路”,就是因为选择了A,所以期待着你能够选择当时他们没有选择的B,就为了一个不同的结局。一个他期望的人生。
爱等于能量,责任等于消耗。我们需要责任,但不能只为责任而活,
我们成不了别人的救世主,相应的,这个世界上也没有人能成为我们的救世主。唯一能帮助我们进行选择的,只有我们自己。
写在最后:
如果你躺在夏夜的草地上遥望星空,会感到地球载着你,在浩瀚的宇宙中悠悠前行,就像母亲背着孩子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纠缠的亲子关系,如何解脱?
我们可以学会自我同情,自我认同,真正开始自爱,坦然做真实的自己;满怀感激地与母亲保持界限,不再期待母亲的改变,更无须与母亲决裂。
母亲是女儿的根,是我们和世间万物的关连,根好了树木才能长好枝繁叶茂。
作者结合自身多年咨询经验,给出了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希望通过阅读本书,你可以释放对母亲的各种负面情绪,真正从积压已久的关系痼疾中走出来。
相信,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