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重新看了李笑来老师的文章《为什么要学会写作》,也做了一些思考,写了一些关于写作的看法。为什么要学会写作呢?
一. 写作是家族思想传承的最有效的方式
1.站在狭隘的角度来看,如果你有什么成功心法,配药密方,家训家规想要永远传承下去,写本书应是最好的方式了,口口相传虽可以但是终究不长久。记得小时候村里有个跌打接骨中医十分有名,但凡十里八乡的人们有摔到,被打了,或被蛇咬了,都会找到他家去,基本上药到病除,我小时候有一次贪玩,把手给摔骨折了,我妈把我送到他家去,三下五除二给接好了,用几根木片固定上些中药,一个星期完全恢复又能跑能跳了。老中医的手法及药效相当了得。他们家世代为医,传到老中医这一代已经有快两百年的历史了,老中医的儿子最初也学着一起做了几年。我出外念书那阵子,老中医去世,他儿子接手老中医的手艺做了几年,后来便没做了。老中医的孙子们现在也已经二十来岁了,再也不从事中医了。村里的小辈们也不知道他们家原来是中医世家,几代人的医学精髓终究没能不断传承下来,我想如果老中医会写那么一本书,即使他的儿子做不好,孙子不想学,孙子的孙子想学,看看祖上传下来的书,也可以有很大的收获。
2. 写作是让子孙后代了解家族历史的好方法,得到专栏作家万维刚老师曾说过,在美国很多家庭都十分注重跟小孩讲解自己家族的历史,让小孩了解自己的祖辈是如何从艰难困苦中奋斗过来的,了解自己的家族历史,有利于家族认同和明白自身的责任。很多人都有了解自己家族历史的好奇心,但很少有人了解自己前四五代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做了什么事情。我想如果爷爷的爷爷曾经留下过一本传记,那么我们是会知道他们曾经做过什么事,曾经为这个家族做过了什么努力。
二 写作是人类进化的加速器
1 人与其它动物的本质区别在于大脑。人类的进化是充满曲折的历史,为了适应环境,获取食物,我们的祖先不断进化四肢和大脑才能在各种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下来。现在我们在生存上已经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而进化逐渐集中在大脑上。
2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
科技的本质是大脑不断推动的结果。写作是促进大脑不断进化的最有效的手段。
三 写作是提升思考方法,开阔视野,增加思维角度的重要工具。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百分之五的人在思考;
百分之十的人以为自己在思考;
百分之八十五的人,宁死也不愿意思考······
1 写作是一种输出,要想输出好的东西,就要有良好的输入与思考总结。凡是能写出好文章的人,大都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解。
以下节选了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的关于思考方法的论述,大家可以学习与借鉴。(引文比较长)
“ 在大学念书时,我从不缺课的习惯就是为了要学老师的思考方法。所有要考的试都考过了,我就转作旁听生。有一次,赫舒拉发(J.Hirshleifer)在课后来问我:"你旁听了我六个学期,难道我所知的经济学你还未学全吗?"我回答说:"你的经济学我早从你的著作中学会了,我听你的课与经济学无关——我要学的是你思考的方法。虽然这些人大都是经济学者,但天下思考推理殊途同归,强分门户就是自取平凡。兹将我综合了普通人也可作为实用的思考方法的大概,分析如下。
一、谁是谁非不重要
假如你跟另一个人同作分析或辩论时,他常强调某一个观点或发现是他的,或将"自己"放在问题之上,那你就可以肯定他是低手。思考是决不应被成见左右的。要"出风头"或者"领功"是人之常情,但在思考的过程上,"自己"的观点不可有特别的位置。"领功"是有了答案之后的事。在推理中,你要对不同的观点作客观的衡量。
二、问题要达、要浅、要重要、要有不同答案的可能性
问题问得好,答案就往往得了过半。在"读书的方法"一文内,我述说了求学时的发问主旨。以发问作为思考的指引,有几点是要补充的。
第一、问题要一针见血
这是佛利民的拿手好戏。你问他一个问题,他喜欢这样回答:"且让我改一下你的问题。"(Let me rephrase your question。)他一改,就直达你要问的重心,十分清楚。我们凡夫俗子的仿效方法,就是要试将一个问题用几种形式去发问,务求达重点的所在。举一个例子。当佛利民解释某法国学者的货币理论时,我问:"他的主旨是否若时间长而事情不变,人们就觉得沉闷?"佛利民答:"你是要问,是否时间越多,时间在边际上的价值就越少?"这一改,就直达经济学上的"替换代价下降"(Diminishing Marginal Rate of Substitution)定律,他无需答我,答案已浮现出来了!
第二、问题要问得浅
这是艾智仁(A.A.Alchian)的专长。谈起货币理论,他问:"甚么是货币?为甚么市场不用马铃薯作货币?"当经济学界以功用(Utility)的量度困难为热门的争论时,艾智仁问:"甚么是功用?甚么是量度?我们用甚么准则来决定一样东西是被量度了的?"这是小孩子的发问方式。后来艾智仁找到了举世知名的答案。量度不外是以武断的方式加上数字作为衡量的准则,而功用就只不过长这些数字的随意定名。假设每个人都要将这数字增大,就成了功用原理。
第三、要断定问题的重要性
在我所知的高手中,衡量问题的重要与否是惯例,赫舒拉发更喜欢把这衡量放在一切考虑之前。学生问他一个问题,他可能回答:"这问题不重要。"于是就想也不再想。认为是重要的问题呢,他就从座上站起来!
三、不要将预感抹杀了
逻辑是推理的规格;但若步步以逻辑为先,非逻辑不行,思考就会受到压制。不依逻辑的推理当然是矛盾丛生,不知所谓;但非经逻辑就想也不想的思考方法,往往把预感(Hunch)抹煞了,以致甚么也想不到。逻辑学——尤其是数学逻辑——是一门湛深的学问,但若以逻辑先入为主,就会弄巧反拙。在念书时我拜读过爱因斯坦与逻辑学高手朴柏(K.Popper)辩论的书信。他们争论的是科学方法论的问题。在这辩论中,我以为朴柏是胜了一筹;但在科学上的贡献,他却是藉藉无名的。
逻辑是可以帮助推理的正确性,却不是思想(Idea)或见解的根源。科学方法论是用以证实理论的存在,但它本身对解释现象毫无用处。那些坚持非以正确方法推断出来的思想是犯了规,不能被科学接受的观点,只不过是某些难有大贡献的人的自我安慰。这种人我遇过了不少。他们都胸有实学,思想快捷--缺少了的就是想象力。纯以预感而起,加上想象力去多方推敲,有了大概,再反覆以逻辑证实,是最有效的思考方法。
四、转换角度可事半功倍
任何思考上的问题,是一定可以用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推想的,换言之,同样的问题,可用不同的预感来试图分析。在这方面,我认识的高手都如出一辙--他们既不轻易放弃一个可能行得通的途径,也不墨守成规,尽可能用多个不同的角度来推想。转换角度有如下的效能--
第一、茅塞可以顿开
茅塞(Mental Block)是一个很难解释的思想障碍,是每个人都常有的。
第二、角度可以衡量
答案从一个角度看来是对的答案,换一个角度却可能是错了。任何推理所得的一个暂定的答案,都一定可以找到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衡量。若不同的角度都不否决这个暂定的答案,我们就可对答案增加信心。当然,可靠的答案还是要经过逻辑及事实的考验的。
第三、角度有远近之分
在思考的过程中,细节与大要是互补短长的,无论细节想得如何周到,在大要上是有困难的见解,思考者就可能前功尽弃。但在大要上是对了的思想,细节的补充只是时间的问题——就算是错了细节也往往无伤大雅。
五、例子远胜符号
推理时可用例子,也可用符号;有些人两样都不用,只是照事论事,随意加点假设,就算是推理。后者是茶余饭后不经心的辩论,算不上是认真的思考。有科学性的思考,用例子是远胜用符号的。
数学是以符号组合而成的一种语言;严格来说,任何语言文字都是符号。画面是没有符号的,但也是表达的一种方式。用大量的字来表达画面,就成了例子。思想是抽象的。要证实抽象思想的正确性,数学就大有用途,因为它是最严谨的语言。但有效的思考方法却是要将抽象现实化。画面比符号较接近现实,因此较容易记;所以在思考上,用例子就远胜用符号了。
善用例子的人,再蠢也蠢不到哪里去。用例子有几个基本的法门,能否善用就要看个人的想像力了。现试将这些法门分列如下。
第一、例子要简而贴切
以例子辅助推理,理论的重要特征是要全部包括在例子之内。通常的办法就是将例子内的枝节删去,使重点突出,务求在重点上例子与理论有平行的对比。简化例子要有胆量,也要有想像力。
第二、例子要分真假
所有可用的例子都是被简化了的。以严格的准则来衡量,没有一个例子是真实的。但有些例子是空中楼阁,其非真实性与简化无关;另一类例子,却是因事实简化而变为非真实--我们称后者为”实例”。
第三、例子要新奇(Novel)
众所周知的例子不仅缺乏吸引力;在思考上,较新奇的例子会较容易触发新奇的思想。第一个以花比美人的是天才,其后再用的就少了创见。
第四、要将例子一般化(Generalise)
这一点,中国人是特别弱的,事实不可以解释事实;太多理论就等于没有理论。将每个例子分开处理,理论及见解就变得复杂,各自成理。无意中变成了将事实解释事实。将多个不同的例子归纳为同类,加以一般化,是寻求一般性理论的一个重要方法。
第五、要试找反证的例子(Counter Example)
思考要找支持的例子;但考证是思考的一部分--考证就要试找反证的例子了。
六、百思不解就要暂时搁置
科学上的思考是一门专业。跟其他专业一样,熟能生巧。可以告慰的,就是无论问题看来是如何的深奥,好的答案往往会比想象中的浅的。
总结:
写作最重要的是提升我们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沟通能力。这些东西又有赖于我们的思考方法。写作是手段不是目标,是工具不是成果,认清写作的本质,有助于我们在自身的进化过程中,把握好方向,变得更加优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