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差,来到深圳分公司。晚上肉过三巡,大汗淋漓,想到酒店也不算远,就向同事提议散散步,走回去。
朋友都说我是怂包,表现之一就是晚上八点后,我不敢一个人出门,不管在哪个城市。可这一晚,吃完却已经过了11点。
这是我第二次来深圳,对这座城市远谈不上熟悉。从光秃秃的北京过来,对深圳街道两旁郁郁葱葱的树,绵延的花丛印象深刻。夜晚,走在深圳的林荫道上,安静地愈发感受到天气湿热。就这么走着,走到了华为对面的立交桥下,几个烧烤架忙乱的烤着菜品,烤炉旁边,三五成群坐着背着电脑包、刚下班的IT男女。没有让人放松的啤酒,没有嗨吃的各种肉串,素菜更多。三两口吃完,他们站起身,拿起背包,往各个方向散去。步伐不紧不慢,看得出对于加班到深夜、只身一人跑到路边摊吃宵夜的情景习以为常。
和几位刚吃完串儿的人顺路,我们前后走着。没有人说话,没有人越位,道路虽宽,大家却按照顺序排队走着,每个人都很平和。
这次来深圳,更觉得奇怪的是我们自己从内心没有感受到隔离,没有觉得自己是外地人,每一条路上,我们融入那些或上班或下班、行走的队伍,毫不违和。
第二天结束工作,和合作方的小姑娘一起下楼,我问到:“你是本地人吗?”
她笑道:“深圳哪有本地人啊。我一年前刚从北京来深圳。为什么这么问啊?”
“因为你身上有股安定的劲儿,不急不缓。”
“嘿嘿,之前我在其他大城市,虽然也早出晚归,总是没有信心。现在也不知道为什么,虽然房子还是买不起,户口也没解决,但是心态变得好一些了,没那么着急了。”
想到自己,今年是我来北京第六年,虽然不用再漂泊,不再为基本生计发愁,可内心依旧有深深地不安,关于工作、关于生活、关于现在和未来。
在这份不安面前,我给自己贴上城市的边缘人标签:在这个城市有份貌似还不错的工作,拼拼凑凑过着自己不愿将就的生活,但也感受到一种外向力:或者是缺少人脉,或者是格局不够,或者是年龄增长,汇成一股外向力敲打着自己,提醒着自己,蹂躏着自己,之前积累的踏实感也一点点变得稀薄。
在北京,高峰时段的地铁是嘈杂的,路上的行人神色紧张,空气中透出的安定也比深圳少了一丝浓稠。
想起前两天和几个朋友在群组聊天,一位说:“我儿子明年要上幼儿园,跟我老公户口去广渠门上学。”
另一位说:“我们家从昌平的140平换到中关村的45平,可是学校入学竟然还要看爷爷奶奶户籍,这……”
在北方的这座城市越久,越能感受到一种无形的隔阂,穿不透。
而南方的这座城市,虽然底蕴不深厚,却由一群有梦想的年轻人撑起了高度,让人感受到更自由的呼吸,和一种自信的融入感和不放松的气定神闲。
如果是我,大概也会带着希冀加班到深夜,也愿意慢悠悠吃个路边摊,再不急不缓地走回住处,踏实的睡一觉,或许第二天还会早起,看一看新生的太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