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问与诗歌
1、 首先声明一条,我是个没有什么学问的人,诗歌也是个二杆子。虽然也写了所谓学术著述几百万字或者诗歌几百首,到底有几斤几两,别人怎么说我管不了,也不关我事,我自己心中还是有数的。
2、 做学问的人,不一定真有学问;不做学问的人,未必没有真学问。写诗的人,不一定真是诗人;不写诗的人,未必不是真诗人。
3、 我所说的学问,至少包括两层意思:一是知识拥有量。这种拥有,不是通过百度或谷歌而获得的信息或资讯,而是融入你的生命和血液中,改变过你命运变换过你气息的真知识。曾国藩在《求阙斋日记类钞》中说得好:“天下凡物加倍磨治,皆能变换本质,别生精彩。何况人之于学。但能日新又新,百倍其功,何患不变化气质,超凡入圣。”二是你的识见和襟怀,这是学问最本质的部分,也是腐儒与真儒大儒的区别所在。没有识见的学问是假学问伪学问,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学问,或者根本就不能称之为学问。学问的识见与襟怀,不仅是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更是敢担能担道义的铁肩。
4、 古典时代的大诗人,都是清一色的大学问家,没有一个例外,李杜韩柳欧苏杨慎等,名字可以开出一长串。到了近现代,二者得兼者开始急剧减少,但还是有,如王国维、陈寅恪、郭沫若、闻一多、冯至、穆旦、陈梦家等。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衰减现象,的确是一件颇堪玩味的文化史现象。
5、是不是古典时代的诗歌,必须要有学问的支撑,而今天的诗歌,就不需要学问的支撑呢?我的判断是:不论是古典时代的诗人,还是现代当代诗人,没有真学问大学问的人,都不可能成为一流的大诗人。时代在变,诗歌在变,学问与诗歌的深层内在关系从未改变,从前没有,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
6、相当一部分当代诗人宣称,没有学问,照样可以写出诗歌来!甚至很多诗人视学问为诗歌的拦路虎。他们以自己胸无点墨而自豪,以不知本国本族的历史文化而自傲,以不读中国经典而自得!你可能凭一时的聪明一时的才华,写出几首灵光闪现的好诗歌。那是天赐的幸运,你不可能永远有这样的幸运。这个世上最宝贵的是才华,最靠不住的也是才华。因此,仅凭才华,你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诗人。
7、有学问的人,或者学问做得很好的人,诗歌不一定就写得好。即使在古典时代,很多大学问家,也写诗,却不能称之为诗人。现代的情形更是如此,著名美学家和翻译家朱光潜就说:诗比别类文学较严谨,较纯粹,较精微。自己虽然不写诗,但却喜欢享受读诗的快感。
8、衡量一个诗人是否伟大,有很多尺度,但是有一个尺度,也是最重要的尺度,那就是得看看,他是否为拓展母语的宽度和深度做出了贡献。汉语中如果没有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等人的诗歌,汉语的表达力将为之减色。这样的例子可以举出一大把,比如“白云苍狗”,比如“暮云春树”,比如“难于上青天”,比如“千古风流”等等,这些已经深入汉语内部血液的词语,全都来自于他们的诗章。没有深厚博大的学养,是不可能达到这种境界的。今天的诗人们,单字量不超过一千字的大部分诗人们,摸摸自己的胸口吧!
9、 写诗歌就是写诗歌,而不是做学问。因此,真正的大诗人,将大学问化于无形,让人看不见学问摸不着学问,却又能感受它背后的渊深。这就是钱钟书先生所说的:“理之在诗,如水中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无迹。”看得见学问的诗歌,肯定不是好诗歌。没有“化”(出神入化的化)学问的功夫,弄不好,学问可能会“杀”死诗歌!
10、 我喜欢那些勇于打破文学样式壁垒的先锋意识,当然也喜欢那些彻底打通学问与诗歌壁垒的跨文本行为。
没有学问的诗人,能不能成为大诗人
网友评论
在我读过的一本书里面也讲到汉字量的问题,说李白990余首诗作,用字量3560字;杜甫1500余首诗作,用字量4350字;白居易3000余首诗作,用字量4600字。
陪君妙笔走天涯。
君心似我清如许,
绿水青山处处家。
🌺🌺👏👏👍👍
诗人是以真正的诗的状态在这个世界存在的人,哪怕他没有写出一行诗来。或者可以这样说,他不需要写诗,因为他恰恰是被诗写的,反之,写再多,也不是诗人……
向教授总是语出惊人。
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