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给学生讲一个关于《庄周梦蝶》的哲学题,讲完了后自己想想又懵了。假设我能分清梦境和现实,那么我醒来以后能不能分清我还是不是我呢?其实不管庄周和蝶还是我是不是我的区分问题都是大问题,分不清都算得上是一件恐怖的事情。
庄周这种巨人不是我能随意臆断的,但是自己的生活还是需要想想。如果自己依然是一成不变的原来、抑或是千人一面的大家、甚至于是某种权威下的提线木偶,那么,可悲将是一种被重复千万遍的宿命。习大大说“不忘初心,砥砺前行”,这既是说党、也是说自己。其实也是值得每个人去思考的问题。我还是不是我?
小的时候我有一个现在已经不好意思说的理想、因为给母亲讲过,所以现在每次当她当笑话讲的时候我都脸红。不是因为理想大到不可实现,也不是因为现在没有实现。因为那仅仅也就是个理想,自己很少甚至于从来没有为这个理想做过什么。简单说就是单纯的“想得美”。人生的开端那个最美好的、最具有原始动力的“初心”被无意更多时候是有意的搁置、蒙蔽、掩藏、直到今天不见踪影。
成长的过程中大小事件无数,但凡有意义的事情多数都经历一个共同的过程:信誓旦旦—科学安排—杂事干扰—习惯拖延—寻找借口—承受失败——自我剖析——从新开始。说历史不会重复的大概都在自我剖析阶段。杨钰莹的《读你》唱到:“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春天,喜悦的起点,美丽的句点”,很明显,这种感觉更多的是“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演了一遍又一遍,演上千遍也不厌倦。也曾自问过原因,所有的理由都只是为了缓解当时的自我否定。
从人生的起始到事件的开端无一不有一个令人称赞的“初心”,但从“悔不该当初”到“下一次一定”又千篇一律的重复着现状。事实性的结果是“我不是我”。最终的结果是我有一个无迹可寻的青春和把握不住的未来、有一个急于隐瞒的昨天和无处安放的明天。
梦总会醒来,分不清梦境和现实固然可怕,但这仅仅是个哲学命题。而清醒的时候发现我不是我却是现实的问题。它不会因为某种情绪就会悄然好转。所以擦去“初心”的灰尘,省略无意义的纠结,用脖子以下去体验“初心”,才能在我并不长而且仅有一次的一生中保证“我就是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