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静静”的顿河

“静静”的顿河

作者: 渔翁撒网 | 来源:发表于2018-12-11 23:58 被阅读16次

           休假期间陪着儿子学习时再次拜读肖洛霍夫的《静静的顿河》,那时儿子问我:“爸爸,为什么是静静的”,当时无法回答他,有点囧。随着三册书陆续读完,尤其在文尾读完诺贝尔奖颁奖词后才知道为什么是“静静”的顿河了。

            我是比较稀里糊涂的一个人,一般读过的书、看过的影视作品很少再看第二遍,但《静静的顿河》的确是看第二遍。第一遍还是大学暑假期间看的,现在唯一的印象就是普罗霍尔怎样想尽方法离开军队一段和妲丽亚自杀一段,其他的几乎没有印象了。其实我这次在开始读时,也带着同样的疑问,咋就是“静静”的顿河呢?恐怕只有真正的读完才会理解。首先是在通篇里,作者在描写美丽的顿河草原风景时多次用到“静静的顿河”这个词,甚至在文中很多次哥萨克的合唱中也有“静静的顿河”这种歌词,可见“静静的顿河”不是作者臆想出来的,是顿河草原自古以来就得到认同的。第二,作者在这一巨著中常常停下故事,用大段大段的文笔描绘美丽的顿河草原,其中很常用的一个手法就是用植物、河流的动和鸟兽昆虫的声音来衬托顿河草原的“静”。在这部巨著里,你单单读到这种景物描写时,就会有一种身临其境般的感觉,如同置身于顿河草原之中,那种真实的美丽的令人震撼的景色如同放电影一样在你脑中慢慢飘过,这时你会把文字与你很久以前某个时候看到的俄罗斯油画结合在一起,对,就是那种感觉。第三,这部长篇小说的主线是顿河草原世事变迁,是一战至俄罗斯国内革命战争这段时间勤劳善良的哥萨克民族命运的变迁,是描写的“动荡”“战争”“死亡”和“悲伤”,恰恰是这些灰色的甚至让人绝望的关键词被“静静的顿河”反衬着。

    读完巨著,掩卷而思,《静静的顿河》到底讲了什么故事?在我脑中有一张思维导图将几个关键词赫然列出,除了上面的“静静”一词外,还有“哥萨克”、“格里高利”、“客观”和“人性”。

            “哥萨克”。在很多文学作品中都有“哥萨克”一个词,在我国的古代史中也多次出现“哥萨克”这个称呼,在我的印象中,哥萨克就是手举战刀、驱马驰骋疆场的一种俄罗斯雇佣兵,但是读完这部巨著后我好像才刚刚了解到底“哥萨克”是什么一群人?我总结,哥萨克是雇佣兵、是牧民、是农民,他们如果和我国历史上的人扯扯关系的话,恐怕也有不少,比如三国时期诸葛亮汉中屯兵种田,比如明朝时期的卫所制,比如建国后的建设兵团。也许举例不是太恰当,但是书中描绘的哥萨克这一民族他们是有悠久历史的雇佣兵,他们闲时种田、放牧,他们有自己的农田,有广阔的草原,有或多或少的马匹,有成群的牛羊,他们一年生产的粮食够吃几年,他们喂养的奶牛每天为家人提供牛奶和酸奶。他们不仅自己过自己的小日子,还有公用的种马、公牛,他们有专人负责集体放牧,他们每到秋后会划分割草的范围,在我看来战争前顿河哥萨克俨然过的是一种公社生活。如果没有战争的打搅,顿河哥萨克会继续这种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会继续以效忠沙皇、随时准备为保卫皇室而战斗,获得沙皇颁给的十字勋章是顿河哥萨克至高无上的荣誉。但是,为了战争而存在的哥萨克却被战争彻底摧毁了安逸的生活。

            “格里高利”。他是男一号,故事从带有土耳其血统的长相说起,麦列霍夫家族的性格除了具备典型的顿河哥萨克气质外还多了一份土耳其人的杀伐果断。格里高利还是个十几岁的半大小子就喜欢上了邻居少妇阿克西尼亚,这个爱情故事贯穿小说的始终,故事起于阿克西尼亚,也终结于阿克西尼亚。但是阿克西尼亚自始至终只是情人,格里高利的正房是娜塔莉亚,一个纯洁、专情、善良和暴烈的顿河娘们儿。如果要区分女一号女二号的话,我宁愿娜塔莉亚是女一号,她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和道德标准。一两句话不可能简述清这三者之间的爱与恩仇,但作为读书笔记讲还是应该大致概括一下吧?在我想来,故事是这样的。多情的男一号格里高利一直深深的爱着女二号——邻居家的俏娘们儿阿克西尼亚,但是传统的父亲不能听凭这种败坏门风的事情发生,于是善良纯洁的女一号娜塔莉亚成了格里高利的合法妻子。娜塔莉亚从心底里爱着这个典型的顿河哥萨克,把一切都给了他。无奈负心郎带着女二号私奔了,伤心欲绝的娜塔莉亚竟以自杀的方式来解决这份耻辱。也许上帝也认为善良的娜塔莉亚不能就这么成为爱情的牺牲品,所以并没有让她那么早进天堂——她活了下来,虽然脖子上留下一道再也抹不去的难看的伤疤,但也并没有影响她的美丽,因为她真正的美在心里。私奔到一个农庄的格里高利和阿克西尼亚的好日子并没有过多久,就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格里高利应征入伍参战了。作战勇敢的格里高利还是负伤了,他回到农庄奔向日思夜想的阿克西尼亚时却发现命运开始和他开起了玩笑——和他私奔来的阿克西尼亚竟然又和农庄少爷李斯特斯基混到了一起,也许这正是上帝赏给痴心等待的女一号娜塔莉亚的一次机会。就这样格里高利终于回到娜塔莉亚身边,并且一起生下了一儿一女。在一战的后期,俄罗斯相继爆发了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格里高利在懵懵懂懂中从白军加入了红军,成为了布尔什维克。他在战争中迅速成长,从一名哥萨克士兵成为司务长成为少尉排长成为红军的连长。但是初期红军军纪涣散,加上布尔什维克政权过左的打击广大的哥萨克人,关键的是苏维埃政权要平分哥萨克自古就属于自己的土地,这才引燃了哥萨克暴动的导火索。在小说的通篇除了男一号和女一、二号三人的爱情故事外,格里高利以暴动军师长的身份参加的国内战争将故事推向了高潮。格里高利一直纠结在为什么而战?哪一方才是正义的?他一直在寻找答案,最终他认定了苏维埃政权,于是在故事后三分之一处格里高利正式加入了布琼尼的红军部队,成为一名正八经的红军骑兵连连长。可是,又是肃反运动和强制征粮制度将一批从旧军队投诚过来的如格里高利这些哥萨克再次逼向反叛的道路。

            “客观”。肖洛霍夫是典型的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但是《静静的顿河》据说在很长时间里是受到苏联批判家严肃批判的作品,因为这本书好像并没有告诉人们苏维埃政权、布尔什维克多好。正因为如此,这本巨著堪用“客观”二字,因为它客观的讲述了革命的曲折,客观的描写出了战争的残酷,客观的展现了人心的向背。起初,格里高利投向布尔什维克是因为作为一个底层的哥萨克战士,痛恨财主、地主阶层出身的军官和士官生的压榨,他赞同布尔什维克追求人人平等、解放劳苦大众的思想,这期间底层哥萨克们是盼望苏维埃政权到来的。当苏维埃政权建立后,左倾政策尤其是要平分哥萨克祖辈赖以生存的土地,尤其当苏维埃政权对淳朴的哥萨克人民滥杀无辜时,哥萨克们为了捍卫生命再次走向了布尔什维克的反面,格里高利也开始了暴动军生涯。当代表旧势力的军官阶层介入暴动军甚至逐渐取代如格里高利这种底层哥萨克指挥权时,也代表暴动军又走向了正义的反面。格里高利又成为了一名红军连长,最后以一名副团职干部的身份回乡。本来想复员回家重新过起向往已久的顿河哥萨克农庄生活时,肃反运动再一次将走投无路的格里高利逼向了反叛。这一次,格里高利一直明白正义已经牢牢掌握在了苏维埃政权这边,因为哥萨克们再也不会一呼百应的参加暴动了,格里高利随着佛明匪帮四处逃窜,在最后关头他毅然决然的脱离匪帮去找寻他的爱人和家人。作为一个喜欢研究军事作品的人来说,这部巨著客观的描写出了战争的残酷。首先,战争让麦列霍夫家三个男人死掉了两个,让鞑靼村一多半儿娘们儿成为了寡妇,让村里存活下来的男人基本都成了残废。其次,这部巨著细致描写了作为个体的人在战争中的真实思想活动,有完全盲目的那种无畏,有与死神擦肩而过时的极度恐惧,还有人将要死亡时的那种孤独、无助和悲悯。读了这部巨著,也许才能让准备走入战争的人提前对战争有一点真实的了解,做一点心理上的准备。

            “人性”。像很多文学作品一样,这部巨著也是以爱情为主线。第一的当是围绕着格里高利、娜塔莉亚和阿克西尼亚三人之间的爱与不爱。我觉得在这部巨著里应该首推娜塔莉亚对格里高利的爱,这种爱是那么专一,那么纯洁,是格里高利自始至终无法回报的。娜塔莉亚为了心爱的丈夫能够回到身边,可以屈尊去哭着求丈夫的情人把自己的丈夫还给自己,而她换来的是情敌的不屑和自己为爱自杀的暴烈。娜塔莉亚对格里高利的爱也许一开始有些懦弱,但是逐渐成长起来的娜塔莉亚没有像大部分顿河娘们儿那样依附于丈夫,更没有像她们那样乞求丈夫的怜悯,她越来越刚强,越来越独立。最后她赢得了丈夫的真爱,虽然不是彻彻底底的爱。可是这份爱来得太迟了,因为格里高利不能专情于爱他的妻子,娜塔莉亚选择堕胎来支持自己的刚强,可是她选择结束无辜的胎儿生命,也让上帝发怒了,上帝带走了娜塔莉亚。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娜塔莉亚并没有留给丈夫仇恨,她告诉儿子米特什卡,替她亲亲他的爸爸,让儿子告诉爸爸要疼娜塔莉亚和格里高利共同的一儿一女。我读到娜塔莉亚去世这一章节时泪水在眼里打转,胸口像塞上了棉花透不过起来。这一节只以朴实的叙事手法就写出了一个妻子对丈夫的爱,一个母亲对子女的依依不舍,以及丈夫的悔恨、丈夫对妻子的真爱、父亲对失去母亲的子女的疼。这部著作对人性的描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线——母亲对儿子的爱。通篇里面有很多这种情节,典型的就是母亲含泪将儿子送上战场,在战死的儿子回村时的绝望。这里面最值得说的还是后一部分格里高利母亲伊莉尼齐娜想念着儿子、含恨而终一节。当麦列霍夫家的长子彼得罗战死,当娜塔莉亚堕胎大出血而死后,当老头子潘杰莱耶维奇因伤寒死在逃难途中后,当大儿媳妲丽亚自杀溺亡后,进入暮年的伊莉尼齐娜时刻盼着小儿子格里高利回到身边。她将小儿子寄给她的信时时刻刻揣在贴身的胸口衣服里,每天去找以前视为仇敌的阿克西尼亚给她读信,在她临死时还在念着格里高利的名字......这种爱是人世间最大的爱,是作为儿女永远无法偿还和报答的爱,这种爱是天底下最无私的爱,读完这一节让我反思良久......这一著作中还有一种人性的爱,是父亲对孩子的爱。倔强的老头潘杰莱耶维奇虽然对两个儿子很严厉,但是当儿子成为军官时老头儿对村人是何等炫耀,这说明父亲内心里是把儿子作为一切的。当格里高利被逼逃离鞑靼村时,他其实割舍不下的除了阿克西尼亚外,儿子米特什卡和女儿波柳什卡是他真正无法割舍的。阿克西尼亚在和他逃难中被征粮队开枪打死后,格里高利并没有再次纠结队伍为他爱的人报仇,而是最后选择丢弃武器、放弃仇恨、冒着被杀的生命危险回到了鞑靼村,为什么?因为他想就是死也要先看看自己日夜惦念的可怜的儿子和女儿。在文章的结尾,格里高利将已经对他生疏了的米特什卡高高抱起时,已经是泪流满面。

            小伙伴们,一口气码完这四千多字的读书笔记,心绪还没有完全平下去,还想说很多的话,但是将这么伟大的著作放在手边,任何语言都显得那么枯燥无味。希望小伙伴们能够认真来读一读这部著作《静静的顿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静静”的顿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rhwyh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