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村在建设水电站时,发现了一处古代文化遗址。经过浙江文物工作者历时4年多的考察、发掘,一个面积2630平方米的古代文化遗址呈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河姆渡文化遗址”。消息传出,引起了海内外学术界轰动。
河姆渡文化距今已经7000多年,同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一样古老。从此,人们意识到,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国古老文化的摇篮,远古的江南地区并非荒蛮之地,它和中原地区一样,是文明开化之所。
河姆渡遗址出土了国内最古老的干栏式建筑。这种建筑一般是在多水潮湿的地区,先在地上打入木桩,然后在其上架木板,再按一定距离竖立木柱,架上龙骨承托楼板,最后铺上稻草做屋顶。各种木质构件,采用榫卯结构相连,咬合紧密,没有通缝,十分巧妙。
那时的人们还没有掌握铁钉的使用,榫卯结构的发明,对于中国古代建筑乃至世界古代建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现代我国云南地区的一些少数民族,如傣族,居住的竹楼,就是干栏式建筑的一种形式。
河姆渡人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他们学会了在生活区内打井取水。河姆渡遗址还发现了丰富的稻谷、谷壳和稻叶等堆积物,最厚的地方有1米多高,这些稻谷是人工栽培的籼稻!
古籍记载,炎帝神农氏“制耒耜,教天下种五谷”。可是,数十年里,人们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具中,只看到有石斧、石铲等,从未看到有耒耜。 令人感到惊喜的是,在河姆渡遗址,人们发现了大量木制农具如木锄、木耜,还出土了大量骨制工具,如骨耜就多达200件,而且样式别致、柄和耜结合地方的绳索捆绑痕迹清晰可见,这些东西对研究长江流域的原始农业,有重要意义。
夹碳黑陶是河姆渡文化的一大特色,这种陶器烧制温度不高,容易破损,随着时代变迁,夹碳黑陶逐渐被红灰陶、红陶所取代。
河姆渡遗址的陶器与中原地区同时代的陶器,无论是在制作工艺上,还是在外形上,都有较大的区别。
河姆渡遗址还出土了大量原始装饰艺术品,如象牙雕刻,玉器等,其中有一件象牙蝶形器,刻有双鸟和太阳,形象生动逼真,反映了古代先民对太阳和飞鸟的崇拜,是河姆渡原始艺术作品的代表,这一图案现在成了河姆渡遗址博物馆的标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