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提问促进同伴思考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我理解这句话有以下几个意思:1.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为主动,总是先有问题,再解决问题的;2.提出问题需要勇气,尤其是提出那些可能让很多人觉得很惊讶的问题;3.提出问题需要先做足了功课,在观察、思考的基础上才能提的出来;4.提出问题需要借助想像力,把知识和现象联系起来,因而也需要较大的知识储备。
我经常被一线的教师和领导问到关于如何设立科研课题的问题,到底应该设立什么样的研究主题为好呢。我最怕回答这类问题,因为设立科研课题的前提就是得提的出问题,而提出问题来,课题任务的一半也就完成了。“含金量”那么高的工作,岂能随口就说得出来的呢!
但是,我今天要谈的话题是关于如何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提问来促进对方思考。在课堂对话中,要提高讨论的思维品质,相互提问很重要。课堂里,同伴之间的对话,也可以理解为一问一答,再一问一答,不断往复的过程。只有精确的提问,才能更好地促使对方使用逻辑,以提高对话的效率。
下面我来介绍一下同伴对话中提问的种类,一共是七类,这七类一类比一类更递进和深入。
第一类:继续/中止性问题。这类问题是提醒对方不要偏离主题,要将时间花在最有价值的方面。可以教孩子们这样问:“请问,这是不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谁关心这个问题?”“讨论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说这些呢?”“今天的主题是什么呢?”“讨论的重点是什么?”
第二类:澄清性问题。在自己没有听明白时,或者可能对方表述不清时提这类问题。可以教孩子们这样问:“ XX是指什么?”“你是指__还是__?”“时间、地点、什么范围?”“能举个例子吗?”“你是不是在说___?”
第三类:假设性问题。这是在问对方做出这结论的前提假设是什么。可以教孩子们这样问:“前提假设什么?”“你把什么当成必然的了?”“这是否存在?”“是不是唯一的?”“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第四类:质疑性问题。这类问题是在问“你怎么知道你是对的?”可以教孩子们这样问:“你怎么知道的?”“你从哪里听说的?”“此人的可信度如何?”“是否有数据支持?”“数据是否可靠?”“有哪些可选项?”“在什么范围内选?”“谁来做?”
第五类:缘由性问题。这类问题是在问:“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结果?”可以教孩子们这样问:“什么引起的?”“为什么会发生?”“触发事件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驱动因素是什么?”“抑制因素是什么?”“它是怎样起作用的?”“当__出现时会发生什么?”“这是事情的起因还仅仅是个相关的因素?”
第六类:影响性问题。这类问题其实是在关心由此带来的后果或影响。可以教孩子们这样问:“结论是什么?”“成果是什么?”“所以呢?”“哪种是最好的情形?最坏的情形?”“最可能是什么?”“有哪些意外后果?”“积极的?消极的?”
第七类:行动性问题。这类问题是在问:应该采取什么行动?可以教孩子们这样问:“我们应该做什么?”“怎样应对?”“什么时间完成?”“这是不是意味着解决了根源问题?”“是否全面?”“是否有外部支持?”
鼓励孩子们相互提问其实就在帮助你检查思维的质量。你想象一下,孩子们经常会被同伴有意识地问到这些问题,那么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该有多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