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表达自己的想法之前,我想先表达敬佩。
大部分的人都只关心自己的生活,而作者却在真诚地关注这个社会。
就像很多人写文章、写书、作报告、辩论、表演只是为了赚钱,而演绎出光彩夺目却虚伪的话语,
而他却在用信仰说话。
我的感想还是关于我个人的生活,因为我目前还只能做到这样。
一:时间
在小学的时候,我就在书本上看到一句话“争作时间的主人”,并且它列出提示:
“在二十分钟内,先电饭锅里的饭做好,把水烧好,在等待的时间,可以拖地、洗衣服”
那时候我就学会了这一点:“如何高效地完成任务,如何把时间安排妥当”,并且为自己在二十分钟,甚至是低于二十分钟的高效而高兴不已,以为我是时间的主人。
这种想法非常的“经济学”,经济学讲究的就是效率、理性。
而现在的我,才突然意识到:当你在计较时间时,你已然成为时间的奴隶。
哈维教授在文末对社会的建议中提出了“微不足道”的一条:
“放慢日常生活的节奏(移动、行走应当是悠闲和缓慢的)”
我不禁想起,每天早上为了赶公交,在听到闹铃之后的一系列举动:洗漱、穿衣、吃早饭、洗锅、画眉、涂水乳、检查东西,锁两三道门,然后赶着或等待公交(这中间又要考虑今天是雨天还是晴天,是转车更有效率还是再等几分钟更快)
接着在拥挤的公交中,已经耗费所有力气,却还要掏出手机,看无聊的遥远的微博新闻。并在这一阵慌乱中,相当在意自己是哪个时刻达到了目的地。
如此连行走都要计算的人生,真的是卑微到了极点。
也许你要说,我们被逼无奈,我们必须要在短暂、有限的时间内创造出我们的价值。
可不知道你知不知道,你就连为资本创造出的价值,也是极为有限的,你无法高效,因为人是一个有机体。这种有机体的自然属性让我们没办法像机器人一样运转,即使短期可以,终究无法长期可持续发展。
只是它已然成为了一种文化,“速度”“短暂”“更新”,它潜入人脑,让人每日每夜地运转。好奇心沦为功利心,效率为人称道。
时间,时间是很不足的,许多人这样说。
我想起那句话,“人们往往高估了一年内可以做的事情,而低估了十年可以做的事情,于是人年复一年的一事无成。”
人们最终淹没在对时间运转的恐惧之中,却不知道那是资本为了赚取更多剩余价值,而控制住闲暇的谎言。
时间是人们发明的,大自然没有时间,大自然中只有日升日落、朝花夕拾。人们创造了时间,然后用它束缚住了自己。
二:空间
1987年之前的大部分人们,没想到会有这样的时代,大部分人都要终其一生为了几十平米的空间而奋斗。
“劳动、土地、货币转化为商品”,其中房屋供给往往是由日趋投机的交换价值操作驱动,而房屋市场是榨取租金、利息、财产税和利润的地方。于是劳动者经由在劳动市场和工作场所的斗争,争取到可观的薪资增幅,却为了在投机房市中争取房屋的使用价值,而耗掉全部的薪资增幅。
人们创造了空间,然后用它来束缚住自己。
三:懒惰的权利
“懒惰可耻”是一种普世的认知。我们一直赞誉勤劳的品质,而否定懒惰的习惯。
然而,无知的忙碌远远比真诚的懒惰更远离人的生命。
约翰普利斯特里曾说:“世间的恶总是由忙碌之人造成的,而最可悲的是—这些忙碌之人并不知道哪些事情该由他们忙碌,哪些事情需要他们忙碌。”
因而,除了资本家,普通人再难以平静下来,看云卷云舒,花开花落。
无为成为了稀有的品质。
我们不清楚,生命的厚度是允许它的长度上偶尔的停歇与空白。
这难道不就是异化的世界吗?
四:利弊与目的
“倘若我如此奔波,是为了生活;那么,我的生活还要如此奔波吗?”
人在很多时候都怀着目的性做事。“盯紧目标”是被人歌颂的品质。
一件事情,做与不做,选左还是选右,上或是下,都必须在短暂的时间内考虑清楚。这是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
如果我们为了生活,已经如此地“功利”了,那么在真正的生活里,我们能不能稍微地随意一点。
试试漫不经心的点开一部电影,而非精挑细选后的再次淘汰。
试试了解一个朋友,而非构想一个理想的对象。
试试学一个乐器,而非为了学成一首歌,从而在众人面前演奏。
试试无心插柳柳成荫,而非有心开花盼花成。
五:消费——断舍离也是一种异化
近几年流行一种文化,叫“断舍离”,意思是把买了不用的东西扔掉,从而迎来简约的新生活。
我觉得这实在是资本的另一种消费,不仅体现在它的行为上,也体现在它的意识上。
如此多此一举,更为社会再生产创造了机会。
我想起那句话:“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你的物欲真正减少的时候,你是不需要通过不断扔东西来“体现”的,而是不再购买。
沉迷于“简约”“轻巧”的表象,难道不也是一种“欲念”吗?
在消费观如此异化的当今,“满足”是最需要的品质。
而对物质的满足,需要我们关注自身的“需求”,而非“想要”
需求很简单——没有便生存地困难,而想要很复杂——我们很有可能因为别人有,就想要;也可能因为空虚而想要。
资本珍视我们的时间,因而剥夺我们创造的能力,于是在快速便捷的生活里,我们复制了福特主义机械化的成果,还为节省下来的时间沾沾自喜。
六:劳动
劳动的意义是什么?
许久之前听过放羊娃的故事,他说到自己的梦想:“放羊——娶妻——生子——放羊”
许多人听了这个故事哈哈大笑。殊不知,自己后来也成为了放羊娃。
“劳动——赚钱——闲暇——劳动”
我们的劳动是为了获取货币,而用货币获得我们想要的东西——基本的生活条件,而后,在剩余的闲暇里充分地无所事事,清空大脑,只为了下一次接着劳动。
大多数人的一生都在辛苦的劳动,70%的人不满意自己的职业,而让我们继续的原因是货币。
因而,高回报而不计算人的生命的工作为更多人蜂拥而至。这是许多社会悲哀事件的原因。
这些个别的案例在以极端的方式告诉我们,世界正悄摸地以一场可怕的速度异化,人的生命是代价。
所以,“劳动是为了奉献,为了发现自我的价值,奉献于世界”成为了童话。
有人说,“如果人人为了奉献而劳动,恐怕难以满足世界人民的生存需求。”
我表示很怀疑,是什么让我们有了这种思维:“人的力量是如此渺小;现在的世界是最大化利益的世界。”
如果人人都为了奉献而劳动,那个社会将远远超过如今的物质和精神世界。因为资本剥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却也无法累积任何精神。
七:热情而敏感,麻木而冷漠
哈维说,人的本性热情而敏感。
我非常赞同。
我们懂得听说读写,会蹦会跳,我们向往美好,懂得创新与改变。
人是富有感情的生物,而非机器人。
可世界往往叫我们变得麻木而冷漠。
是从何开始的?
当人与人之间充满竞争而明争暗斗时,是每个人都忙忙碌碌无暇记挂别人时,是只有进取没有一起看云的悠闲时,是人人都变成单一化的物质时。我们变得麻木而冷漠。
我们没有独特的兴趣爱好,连思考的权利也被剥夺。
也许我们会对着电视节目发出统一的笑,而那背后是我们都为之震惊的趋同的麻痹。
八 新时代的病症
科技进步了,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人的精神疾病却越来越复杂。
“焦虑”和“抑郁”是这种时代更替的产物。
焦虑是在涌入竞争的洪流中,过于逼迫自己造成的。
而抑郁则因为世界的进步已经脱离了人的本性。它甚至时常发生在还尚未麻痹的孩子身上: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忙于赚钱。
它已经给了我们很多征兆,但我们却无丝毫反应。
后记:作者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勇敢的,充满了批判的热情,不带丝毫的圆滑。我只能敬佩,我是个俗人,十分庸俗地经历着资本社会的一切,并且也为之影响。如果自己能在生活中有一点点的改变,已经很不错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