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哪里有真正为你准备的安静的地方呢?尤其是在喧嚣的城市里,在车水马龙里,没有如愿的安静之处,就需要人有一种定力,不论做什么事,要有在闹中得静的定力。
比如,平时录音的时候,想要有好的效果,最好是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下录,但是现实中的条件可能达不到,周围时而会传来汽车的鸣笛声,车辆的飞驰声,关门声,上楼梯的脚步声,说话声等各种杂音。
所以,一般不会从头到尾一气呵成地录完,经常是暂停等外界的声音过去,或者把不小心录进去的杂音删掉重录一段。即使是正录在兴头上,常常也是不得不停下来,久而久之,对外界的这些声音也就习惯和熟悉了,再渐渐地会掐准什么时候及时停下来,有时,对很轻的开门声也能察觉到,知道继而会传来比较重的关门声。
原来,人会因为关注一件事,而对与它相关的事情也开始有敏锐的觉察。而这些觉察是为了更好的完成这一件事。
在录音上,如果想等外界完全没有干扰的声音再录音,恐怕,这一整天,都等不到,事情也就搁置着没做了。所以,主要还是调整自己,在条件不足的时候,至少学会应变。
从录音这件事情上,想到生活中的其他事情也含有类似的道理。
在做事情的过程中,多多少少会遇到各种状况,能做的是创造一个相对可以的条件去做,而不能期望抹掉所有的干扰或者等待没有任何干扰的时候再做。
同样,有时自己决定做一件事情的时候,能获得外界的支持是最好的,但是不要苛求全部条件都具备后才去动手,这样等着,拖着,最后可能就放弃了,也不要把外界的某些不支持作为自己不行动的主因,那是逃避和自欺的借口。
人有时候希望把理由都归于外界,好让自己内心有些许安慰,但是其实最终耽误的是自己。大多数时候,束缚自己的还是自己的观念。
就像霍达在《穆斯林的葬礼》说道:“你明知你的茧,是你自己吐的丝凝成的,你挣扎在茧中,你想要突围而出。你遇到了困难,这是一种必然。但你却为自己找了种种借口,你向你的丝退却了。你一面吃力地咬断包围你的丝,一面更汹涌的吐出你的丝,你是一个作茧自缚的高手,你比推石头的西西弗斯还惨。”
所以,有时候也会想起那句话:“安于痛苦,比创造幸福要简单。” ,在可以承受的痛苦下,人们或许时常会宁愿沉浸在痛苦里,比如用疾病,脆弱,悲惨的经历,黯淡的成长背景,惯性的认知等等来把自己围裹起来,以为这样就有足够的安全感,从而逃避生命的课题,故也荒废了光阴。
但是,其实如果扒开那些自缚的丝,真正迈出去开始创造时,虽然会直面困难,甚至觉得很难,却也会在突破的过程中感受到生命能量的流动,获得踏实与信心。
在个人的成长与命运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份力量。也许不知道什么时候它跑丢了,迷失了,沉睡了或寄托于他人了,而倘若想真正活出自己的生命,必定要重拾这份力量。这份力量会让人接纳平凡,在闹中得静,脚踏实地做好力所能及的事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