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仿是提高写作质量最直接、最便捷,最快速的方法。看了一段好的文章,摘抄下来,揣摩作者的写作手法。照葫芦画瓢,加上自己的思想,一段有质量文字就出炉了。 从早上看到主题一直在想,要模仿谁?写哪个?怎样模仿?冥思苦想一整天也没有个灵感。又把《文化苦旅》翻了翻,没有合适的段落。听了听《我们仨》,没思路。想了想申论金句的改写,基本都是一个精彩的段落,挖去主题词,换个词而已。为什么一个模仿都能把我难成这样?
谈谈写作的三个阶段:涂鸦期(想到啥写啥,没有构思,无整体布局)模仿阶段(分神似和形似阶段,也就是说神似需要模仿立意、结构,见识;形似需要模仿语言。)创造期(形成自己的风格,有所创新)。目前的我还停留在涂鸦阶段,很想去模仿,形成自己的文字。发现这一过程需要一定的积累,脑袋空空是难于做到的。那么,今后再看到好词好句,要做到的就是写下来多读几遍。慢慢的积累,一点一点的体会,定能达到我手写我心的效果。
原文:看到了一条横江索桥。桥很高,桥索由麻绳、竹篾编成。跨上去,桥身就猛烈摆动。越是犹豫进退,摆动就越大。在这样高的地方偷看桥下,一定会神志慌乱。但这是索桥,到处漏空,由不得你不看。一看之下,先是惊吓,后是惊叹。
分析:这是一段景物描写(都江堰横江索桥)。首先,描写桥的外观及材质。其次,描写体验。最后,从视觉与感受进行描述。
我的模仿:从水阁大街望去,前方是金汤桥。它横跨海河,桥身骨架全部是铁材质,桥面铺设条状木板。踩上去,桥面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每走一步,都会有种下陷的错觉,并伴有轻微的晃动。木板连接处缝隙可以清楚的看到河面。当你走在桥上,越是回避两边和脚下的河水,越是容易看到缓缓流淌的河水。心里想揣着一只活蹦乱跳的小兔,扑通扑通,不自觉地加快脚步,紧走几步。
硬是写下了这段“细碎”的模仿段落。过程中回忆、思考、搜索词汇,力争做到准确的表达。海河的描写苍白无力、心里的比喻欠佳,没能准确的表达出当时的感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