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如果懂得了知行合一的道理,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其中了;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其中了。
古人之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只是因为世界上有这样一种人,只管懵懵懂懂地任意去做,完全不思考这样做的道理,只是一个冥行妄作,所以必须说一个知,才能让他行得正确。
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地悬空去思考,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捕风捉影,所以有必要说一个行,才能让他知得真切。
可见,知行分说是古人为了补偏救弊,不得已而为之。如果明白这一点,那么只要一句话,问题就解决了。
如今,人们硬要把知行分作两件事去做,以为一定要先知了然后才能行。如此,我就先去讲习讨论做知的功夫,等知得真切了才去做行的功夫。于是,人们终身不能行,也终身不能知。
这可不是一个小问题,这种错误认识由来已久。
现在我说个知行合一,正是要对病下药,并非我凿空杜撰,知行的本体就是如此。
现在,如果知道了我立论的宗旨,即使说知行为二也无妨,事实上也只是一个。如果不知道我立论的宗旨,即使说知行为一,又有什么用处呢?也只是在那里说闲话而已。
以上文字摘录于《传习录》的上篇《徐爱录》,是阳明先生回答学生徐爱的一段对话(译文)。
原文中,徐爱的问题是:“古人说知行做两个,亦是要人见分晓。一行做知的工夫,一行要做行的工夫,即工夫始有下落。”
先生的这段回答,堪称议论文的典范。先说论点,再说论据,层次分明,条清缕析;论据中列举的两种人,更是精准把脉,直击要害。
一种人懵懵懂懂,冥行妄作;一种人悬空思考,捕风捉影。这两种人不仅背离了知行合一的宗旨,而且在实践中危害性极强。
联系到简书创作,我们是不是也会犯这样低级的错误呢?要么不思考,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要么凭空想象,又迟迟不下笔,写不出文字来。
呵呵!有时候,我们觉得《传习录》太深奥,读也读不懂,不过,只要跨出第一步,努力去做,就不怕没有收获!
![](https://img.haomeiwen.com/i25762463/357f10cbc1c071f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