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光
上影厂青年导演胡雪杨,1988年曾以他的毕业作品《童年往事》获美国奥斯卡学院奖,取得了开创先河的荣耀。接着他的故事片《留守女士》摘取了国际开罗金字塔大奖,在国内外引起一阵轰动,人们称他为中国第五代先锋派导演。不久前,胡雪杨及其摄制组一行15人,回到了阔别20年之久的故乡沙家浜镇。
1994年10月7日下午,胡雪杨一行悄悄地在沙家浜宾馆下榻,这消息不胫而走,党委书记王欣和镇里的几位领导去看望了他们。王书记问他:你怎么会爱上电影艺术时,胡雪杨激动之情难以形容,他说:20年前我曾经回到故乡,当时我才11岁,叔叔富根摇着船把我们带到阳澄湖里看日出。火红火红的太阳从湖面上升起,映红了芦苇荡和湖面,显得很美。我当时就想起,这就是一个很好的电影画面,从此,我对电影艺术就有一种强烈的追求。制片主任姓杨,是位山东籍的老同志,他对王欣书记说:“刚才听了王书记的介绍,使我们对沙家浜有了更深刻的了解,这里不仅物产丰富,而且人杰地灵。还出了个像胡雪杨这样的优秀电影导演。”一席话,说得在场人都笑了起来。
胡雪杨今年才31岁,显得年轻潇洒。他的哥哥在美国做导演,妹妹在美国经商,母亲去年也去了美国,有人问胡雪杨:"你完全有机会去美国,你为什么不去?”胡雪杨说:“我为什么要去美国,现在不是很好吗?这里有非常关心我的领导和观众。”说完他还唱了一首歌,歌名叫《把根留住》,在美妙的旋律中,给人无限感慨: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电影事业的希望。
胡雪杨最近正在拍摄的故事片《牵牛花》,是一部反映农村题材的影片,它是《童年往事》的续集,主要演员也是原班人马。因为故事内容描写七十年代江南水乡小镇的一些人和事,所以,他回家乡实地拍摄。这次回来的目的是选景,为拍片打前哨。
家乡的巨大变化使胡雪杨几平感到有些吃惊,原来的小桥流水,狭巷瓦屋已不多了。在他的印象中,沙家浜镇有条老街,卵石路面,傍水建筑,这是他理想中的景点。可是到现场一看。市河即将拓浚,老街已所剩无几。为了寻找老街,他们到了沺泾、肖泾,但都不合他的胃口。时间已将近下午4点钟了,有人提议去看看唐市镇的老街。胡雪杨闻讯后,执意要去。摄制组一行只好掉转车头,直扑唐市镇。当向导把他们引进唐市镇河东老街时,胡雪杨高兴得几乎叫了起来,说:.“这里选景太理想了,比我原来想象的还理想。.”他立即叫摄影师拍下了三个景点:老街、深巷、石桥。回来时,向导张金生对他说:‘胡导演,你今天是一箭三雕。”胡雪杨满意地笑了。
第二天,胡雪杨要寻找一幢七十年代的瓦房,旁边又必须是一片湖水,而且画面的背景还不能出现九十年代气息的楼房,这又是一个难题。但是,难题难不到热心的家乡人。沙家浜教育馆馆长高道刚亲自为他们领路,他们去了芦苇荡,到了游泳场,几乎走遍了沙家浜镇的村村巷巷,一路上寻寻觅觅,终于在昆承湖边徐泾塘口找到了。这是一幢待拆的七十年代平房,背景是一片宽阔的湖面。“好!”胡雪杨一锤定音,摄影师马上拍下这个景点。
胡雪杨老家在胡家浜,有他爷爷和奶奶的住宅,后来老人去世了,还逢年过节回老家走走。前几年把老屋卖给了村里,就再也没有回来过。尽管为选景忙碌,在临回去时,胡雪杨还是回去看了看自己的老屋。这是三开间一侧屋的破旧平房,院子里遍地是牵牛花。由此而引起了胡雪杨一番发自肺腑的联想,他说:“看到老屋破旧,我有一种失落感。但是我又坚定了另一种信念,就是看到一幢幢农民新居拔地而起,为家乡的腾飞而感到自豪。”胡雪杨在这里与两位叔叔一起拍照留念。临别时,与笔者进行了15分钟的交谈,他对这次选景圆满结束感到满意,并要求笔者转达他对家乡人民的亲切问候!(原载1994年12月19日《常熟日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