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做一个产品的方案,目标是7月底出第一个版本,用于跟相关机构谈合作。从战略层面来说,这是一个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项目。我给出了三种方案,Plan A和Plan B经过自己的反复推断后,都发现了有走不通的部分,直接pass掉。Plan C从主体流程到异常处理机制方面经过考虑都未发现大问题,但由于其中一个重要功能成功与否的判断标准依赖于得出结论的准确性,而这个结论是需要经过计算得出的,制定数据处理规则时我只是抽样验证了可行性,并没有100%的把握。一直犹豫下去也是浪费时间,于是我把方案拿出来与同事们沟通。同事确认方案技术上可行,唯一担心的也是计算值的合理性。基于目前没有更好的方案,我决定就使用Plan C,投入资源开发。为了风险小一点,6月底出一个最小版本,仅验证关键功能的可行性。这样万一行不通,后果也不至于太严重,我们还有7月份的时间来做调整。
这种做法很常见,用敏捷项目管理的理念来说,是通过快速迭代,获取快速反馈,从而快速改进。从精益创业的思想来说,即以最小成本,快速试错,快速改进。不管用哪种方式来解释,目的都是一个:通过这种试错的方式,来增加成功的几率,而不用等到真正意义上的失败发生后,再来总结经验,争取下次的成功。
从小到大,有一句话我们听过无数次:“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应该是给了无数人勇气和安慰吧。想做一件什么事情,即使困难重重,即使没有足够的信息能保证成功,也一往无前地扎进去,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即使失败了,这也是在为以后的成功积累经验。然而,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某天早上听到的一篇文章很有意思,来自于万维钢的专栏《精英日课》,主题是“成功才是成功之母”,里面通过对一本书《捷径:黑客、创新者和偶像如何加速成功》中的观点展开解说。
书中提到:“过去的失败经历,对你未来的成功,一点帮助都没有。一个一直失败的人,将来最大的可能性也许是习惯性地再次失败,还不如新人。”同时有研究发现,过去的成功对你未来的成功很有帮助。如果你上次创业成功了,这一次成功的可能性增加50%。所以说成功的经验才是有用的经验。
对此,万维钢举了两个例子:
例一:假如你在学开车,一开始上路的时候会犯很多细节性的小错误,教练在旁边立即指出你的错误,纠正你的动作,你马上改过来,慢慢就学会了。你在路上犯的每一个错误都是一次“失败”,教练甚至可以骂你,但是你的确能从这些错误中吸取教训。但这是训练中的“小失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失败。你是一个新手,本来就应该犯错,而且犯的这些错误不会带来什么严重后果。
真正意义上的失败并不是这种形式,比如例二: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是一个非常复杂难做的手术,一旦失败就意味着病人死亡。有人研究了6516例这个手术,看看手术成败跟医生个人有什么关系,得出非常有意思的几个结果:
• 如果一个医生手术失败,他后续的手术会更容易失败,他的成功率将会一直下降;
• 如果一个医生手术成功,他接下来的手术会更容易成功,他的成功率会上升;
• 如果一个医生手术失败,他同事的手术成功率会提高,因为他们从他的失败上吸取了教训;
• 如果一个医生手术成功,则对他同事没有任何影响。
也就是:与其说失败是成功之母,不如说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或者说,别人的成功才是我们的成功之母。
在这里,我暂且不去讨论别人的成功如何给我们带来经验教训,而是单纯地聚焦我们自身,来聊聊如何看待“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格言。
不能说这个观点完全错误,确实有人从无数次失败中总结经验,最后获得了成功。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说,也不能过度给自己灌这种鸡汤,毕竟,没人乐意以真正的失败来获取成功的经验。
《孙子兵法》里有句话说“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指真正优秀的指挥官,是确保已经可以胜利了,才出手求战。之前我认为这种做法未免太过于保守,如果任何事情都得等到有胜算才去做,那可以做的事情应该没几件吧。如今,当我再读这句话时,有了新的理解。“先胜后战”,换一种说法,是指有了足够的胜算,就有了足够的安全空间,这时候再行动才正确。而这个胜算和安全空间构建的过程,才是关键。换而言之,这句话的重点不在于任何事情确保胜利了才去做,而在于去做之前,要采取一些措施去确保有一定的胜算,有一定的安全空间。这个措施,运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即以最小成本去试错,去得到反馈,去根据反馈改进,争取最大的成功几率。
不必再迷信“失败是成功之母”,如何在真正失败前去试错去获取反馈和制定改进机制才是最值得研究和学习的策略。失败不是成功之母,成功才是成功之母,再不济,可控范围内的试错才是成功之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