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我,经常觉得自己充满干劲,充满活力,想法很多,创意十足,很多时候也说干就干,立马行动。我会按照自己的设想去做一些事情,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但做的事情越多,却发现自己还是卡在那个位置,没有进一步的提升,这个毛病我称之为虎头蛇尾。
上上周特别烦躁,因为学生的各种不听话,脾气很爆炸,周末在家反思自己。于是想着在上周周一班会课上开一个有关于自己的诊断会。于是在学生面前直言相告自己的脾气很暴,并向学生道歉,以退为进之后让学生给我诊断。比如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出现这个问题之后怎么办等等。学生能想到的不多,基本是我在引导。但因为对象是我自己,所以学生就听得格外认真。最后通过这个故事,我向学生阐明一个道理:生病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自己生病了,或者明明知道生病了还讳疾忌医,任由其病入膏肓。然后让学生制定目标,来重树我对他们的信心。班会效果很好,很多科任老师也反映,这一针下去打到肉里去了。但这个效果却只延续了三天。
为了进一步的给学生树立自己的大学目标,提高他们的学习动力,我又特意安排学生组团去了深大以及深职院,周末晚上返校时做好PPT回班分享。但看到学生做的分享后,我大失所望,因为大多是走马观花,,拍一拍学校建筑,没有进一步的深入调查。就连一所学校占地多少,有多少个学院,学生们都没有搞清楚。因为班会的时间有限,剩下3组学生也没有时间再公开分享,匆忙之余我只能简单的对学生这次活动进行总结。
开学之初,我充满干劲,觉得新学期应该有新气象,所以借用经验丰富老师的方法,搞小组合作制。鼓动学生自由组合,分好小组后又让他们制作手抄报,展示自己小组的特色,制定小组目标。初期看着小组很有活力,但后来因为杂事缠身,学生个案问题太多的缘故,小组合作止步于此,也没有班规进一步奖惩,小组似乎除了现在的座位,所剩无几。
思考这个问题,下午去听大张老师在班主任工作室活动中的分享得知一二。其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是内容就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的班级管理制度,即给每一位学生设置岗位,然后实行量化考核,以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人翁意识,提高学生个体和群体的自我教育能力,对班主任工作也是一种减负的好方法。作为一个新班主任,我做过设置岗位和量化考核,但却没有使这项制度灵活且持续不断的运转起来。对于这项制度,我以前认为:不就是一个萝卜一个坑吗?填下去就好啦。然后觉得可以高枕无忧了。其实这个岗位适不适合学生,或者学生干久了会不会有懈怠等可能出现的问题却压根没有考虑过。此外,还有张老师在量化考核方面的监督制度的设置,每月一结,每周一结,并给予奖励,都给了我很大启发。曾经的我还一度怀疑,这个方法的效果很有限,可能要找寻其他方法来代替。但今天听完张老师的分享,才发现一项工作的有效性就在于能不能一直坚持跟进问题、解决问题,不厌其烦的去完善一项制度,专做一件事情。
曾经有朋友告诉我,普通人是将事情做完,成功人是讲事情做漂亮,高人是将事情做绝。今天再一次体会到了这句话的深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