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收这届2010后出生的13,14岁孩子,历经4个多月的共处,发现孩子某些典型特征,除了前几天说的孩子6大优秀品质外,还有两个很挠头的问题急需解决。
第一,汉字认识不多更谈不上写。
习惯锻炼孩子能力、学会自我管理、培养更强定律着手。除了制定的班委以外,那人轮流做值周班长,只负责一日三上的人数统计,帮助监督卫生打扫和保持。不管轮到谁,在黑板上记录未到或请假同学名字时,都习惯性在座次表上寻找,写一个字翻身得看好几次,甚至模拟出来的还是错误的。最初以为学生互相不认识,一个多月后仍是这种现象。禁不住问他们,他们说不会写,高频汉字也不会。那一刻我有些不知所措,惊得脱了下巴一般。
一考结束,老师认为该考好的学生考的不理想,状告到了我这里,“考前还挨个提问这个知识点,背的滚瓜烂熟,就这卷子白着。”科任老师气气乎乎的。作为孩子学校里的“名誉家长”马上安慰,并告诉他们真相“不会写字”。下午这位老师亲自溯源,回来告诉我“把他俩叫出来,又重新背了一遍,背的依然很熟。问她们为啥不写?正如你说的那样,不会写字。天呐七年级的孩子竟然不会写汉字。”老师唏嘘不已。“看来我们任务艰巨、任重道远,按娃娃要求青春期孩子学习,补基授新。”我陪着微笑说。
二、耳朵听力不好(专注力差),老师发出的指令听不懂或者屏蔽、沉迷自己的世界。
同学们把书翻到第多少页,好多孩子无动于衷,眼睛似在沉思,或者不知道让干的什么,听到别人翻书,开始左顾右盼装样子也在翻。让看黑板时,眼睛却被桌上的什么东西勾住了,抬不起了头。多次呼唤或走到旁边提醒时,一脸迷茫、不知所措。一入学用一节时间说的初中生如何听课?时不时还强化,几个月下来收效甚微,全班只一个小孩被唤醒了。有时半开玩笑问他们,你们沉浸在什么五彩缤纷的世界里了?“游戏”“想她/他”…这时知识学科就变成了心理解析、思政引领。电子产品带给人类便利也成为部分未成年人前进的绊脚石。
大部分孩子出现这样的问题,社会原因一部分,更多要从家长身上寻找答案。
一次学生没完成周末作业,电话问其原因,家长立马反击“你们老师应该直接告诉家长”“放学前已写黑板上,给孩子时间记记作业本上。”“应该发群里,家长今天看不见啥时候看见就知道了…。”一串串炮轰,强词夺理,容不得老师插嘴,反正孩子作业没完成责任应该是老师。家长完全忽略谁是作业的主体,理不清对待青春期孩子应该一味全包还是慢慢放手?不懂孩子成长规律?如何引领独立,培养责任感更谈不上?如果和他一样吼,针尖对麦芒,问题依然不能解决。更多家长是第一次和青春期孩子相处,举手无措情理之中。等他怒气消了,我才开口说话,从理解他们生活工作的压力开头,先有同理心;而后从孩子成长角度解释,老师如何教育这个段孩子,家长需要如何配合?才能更好守护帮助孩子顺利成长。最后对方沉默了,我就自认为是家长懂得了我的良苦用心。我没挂电话,几分钟的沉寂,“对不起老师,别往心里去,我脾气不好。”一声道歉冰释前嫌,事完了,更多的思考留给我,那一刻不是释怀而是感觉任务更重,有双重使命要完成,一是学生;二是学生背后的成人,都需要做工作。
网友评论